梁启东: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五大失衡”

梁启东: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五大失衡”

梁启东: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五大失衡”

梁启东: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五大失衡”

经济高速度掩盖了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一旦项目跟不上,一旦投资下滑,原有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当泳池的水被“抽干”后,就知道谁在“裸泳”了。扩大投资是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保持增长活力的主要抓手。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惠民生、促消费,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我们需要的投资是“有效投资”。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文章来源于“启东视野”微信公众号。

本文大约8000字,读完约20分钟。

梁启东: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五大失衡”

东北三省近年来经济位次后移,各项指标下滑,直接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已成为东北经济的痼疾、顽疾。不剔除这些痼疾、顽疾,东北经济就无法解套,东北振兴就无法轻装上阵,各地就无法改变“过剩—化解—再过剩”的状况,甚至将东北经济拖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笔者认为东北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可以概括为“五大失衡”:

产业结构失衡

技术老化、基础工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组织老化。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仍然未能有较大改变。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居高不下,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

与传统支柱产业相比,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无法弥补传统主导产业下滑带来的缺口。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但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的迹象却不明显。几年前我曾经做过系统的对比研究,2014年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北京、上海、广东分别有45、20、15家,东北三省没有一家企业入围。2000—2014年,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企业数仅增长了70%,与之相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83倍、2.56倍和1.68倍。到2021年,这个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实际更为严重。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国东部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完成5883亿元,中部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完成179.6亿元,西部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已完成412.1亿元,东北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完成24.6亿元。

在微观结构层面,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多数国有企业债务、冗员和社会负担包袱沉重,不堪重负;企业设备、工艺老化,产品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比重过大、企业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大而全”“小而全”,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企业技术力量不断散失,人力资源能力减弱。每年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东北三省最多的2013年、2019年入围17户,最近两年才入围7户;黑龙江省连续四五年都只入围1户。

作为“共和国装备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20%,辽宁超过30%,沈阳、大连更达到50%。然而,目前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进步有限,研发投入不足,面临无法满足需求升级的困境。以机床行业为例,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是全世界最大的两家金属切削机床生产商,但主要产品仍然是中低档数控机床,主要消费对象是沿海地区的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而这一部分需求已经面临饱和;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国内用户仍然普遍进口产品。

东北的工业结构亟须优化。以辽宁为例,工业发展仍靠传统产业支撑,传统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装备制造、石化、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总量占全省70%以上,近几年呈逐步上升趋势(三大行业2016年占比69.2%提高到2019年占比76.1%),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支撑能力不够。2020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2%。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仅占装备制造业的20%。

东北地区在原材料工业(1.0时代)有绝对优势,到2.0时代(加工工业)也好使;但是到了3.0时代(信息技术),只迈进一条腿,还有另一条腿没迈进去;到了4.0时代(第四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是听说过或见识过,还没有去碰。

中央领导同志早就明确指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障碍——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新兴产业比重低、发展缓慢,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这“四多四少”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体制性障碍阻碍资源、区域、科技、产业势能向动能的转换。所以目前,东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振兴的要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换发动机,要换道(新赛道、新动能)。

产品结构失衡

从产品结构看,东北地区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或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根据2014年我的调研,2014年,辽、吉、黑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3%、7.1%和3.9%,明显低于全国12.9%的平均水平,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市场认可度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石化行业,东北乙烯产量占全国的约15%,但下游化学纤维、化学农药产能不足全国的1‰食品加工业中,领军企业数量明显不足,主要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为主,受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

咱们再说说互联网企业情况,2021年上半年中国东部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占全国互联网企业业务总收入的84.64%,中部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占全国互联网企业业务总收入的2.58%,西部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占全国互联网企业业务总收入的5.93%,东北地区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占全国互联网企业业务总收入的0.35%。

产品老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能过剩的本质是1.0和2.0时代的工业、即传统产业的过剩,而不是新兴产业过剩;是“初字号”“原字号”产品的过剩,而不是高新技术产品和高端消费品的过剩。

在市场前景较好的2003-2013年十年间,东北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也正好吻合国家重化工业大发展的周期,房地产和“铁公基”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空间使原有产能得到很好释放,煤炭、化工、传统制造业等本应立足转型和创新的理性计划,却让位于产能扩张的选择,这些行业在市场利好态势下大幅扩张,经营效益猛增,一路高歌,谁不扩大产能谁是傻子。但大多数地方政府和绝大多数企业未预料到经济增速将会下滑。

随着刺激政策结束,这些行业出现过剩在所难免。东北部分高端产品,例如汽车用钢、轨道交通通用钢材、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仍然供小于求。尤其是消费品工业领域,东北存在极为严重短板。本人曾经做过调研,到东北很多城市的超市,里面充斥着外地的和外国的产品,东北的产品不会超过十分之一。很多城市工业90%的比重为重化工业,轻型工业不超过10%,对地区经济发展几乎没多少拉动作用,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网购消费逆势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在为南方轻工业发达地区做贡献。

2020年辽宁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仅占全国0.6%,排在第20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国排名13位;数字经济规模排在全国第15位;新材料营业收入占全省原材料工业的10%左右,新材料等高端产品发展相对不足,难以起到替代和带动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我们看一看最近两年东北三省和对口的江苏、浙江、广东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较。2020年、2021年,江苏是辽宁的4.7、4.8倍,浙江是吉林的6.1、6.5倍,广东是黑龙江的12.5、12.6倍。本来是工业大省,现状却是工业却成为南北方最大的差距。工业的总量减少,在经济布局中的比重也下降了。

2021年,辽宁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5.2亿元,少于2011年的12150.7亿元;占GDP 的比重,由2011年的55.2%,变为2021年的39.4%,减少15.8个百分点。

2021年,吉林第二产业增加值4768.28亿元,少于2011年的5601.20亿元;占GDP 的比重,由2011年的53.2%,变为2021年的36.0%,减少17.2个百分点。

2021年,黑龙江第二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少于2011年的6317.3亿元;占GDP 的比重,由2011年的50.5%,变为2021年的26.7%,减少23.8个百分点。

2020年中国工业城市百强榜,长春排到了27位,大连29位,沈阳40位,哈尔滨84位;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 东北只有辽宁瓦房店,排到了91位;工业百强区,沈阳的大东区69位,铁西区80位。2021年,瓦房店上进到64位,大东区百强区49位。

技术结构失衡

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企业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向高一级升级的动力。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不顺畅。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工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慢、体量小,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差。据调查,某省有大批央企和地方国企,还有上千户高新技术企业,但多数创新能力不足。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和活动的不超过5%,在全国排名后数几位。

在发明专利比较方面,东北三省进步很快,但还是差距很大。2021年辽宁有效发明专利总量56146件(2014年为180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3.18件;江苏有效发明专利量34.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1.2件;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43.96万件(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4.89件。这方面的数据黑龙江、吉林更是差强人意。2020年、2021年吉林发明专利授权量3969件、5730件,于之对口合作的浙江省每年达5万件;黑龙江发明专利授权量4598件、6337件,而广东省有10万多件。新产品开发及其效益均显不足,企业核心技术匮乏,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配套零部件一半以上依赖从省外国外引进。

在重工业全盘下滑的情况下,整个东北缺少可以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多年发展,新兴产业增长很快,也形成了像机器人、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亮点,数字经济不断长入,正在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但是这方面量还较小,对工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比较普遍。东北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专利产出占全社会的50%以上。但相关成果难以在本地企业产业化,科研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例,其科技成果转化率位居中科院所有院所首位,几年前统计,在辽宁转化金额不足全所合同总额的4%。东北三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占全国比重都低于5%,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占比。

东北三省要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大幅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我们欣喜地看到,东北三省的“十四五”都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出台不少硬措施,我曾经有专门一篇文章对此进行阐述。

需求结构失衡

规模扩张型经济导致投资、消费、出口关系扭曲,需求信号失真。我们来分析振兴效果非常好的前十年,有一定的说服力。

2003-2012年,东北三省GDP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但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枝独秀,对经济贡献率超过60%,有些地区个别年景达到90‰比如2013年辽宁的投资贡献达92.3‰。投资率快速上升,有时甚至接近1,而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则难以望其项背。

东北三省投资率由2003年的37.3%上升至2011年的63.1%,提高了25.8个百分点;消费率由53.2%下降至43.2%,降低10个百分点。201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全国的4.3%,不及广东的五分之一。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5.9%,明显偏低。

投资率高但投资效率低。以东北投资率最高的吉林为例:每增加一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广东和浙江的三分之一;增加的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广东的五分之一、浙江的四分之一、江苏的三分之一;增加的就业人数仅相当于广东、浙江、江苏的五分之一。

将近十年过去了,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好转。

在投资方面我和我的团队对东北各城市都进行过具体的比较研究。这里多说几句。

扩大内需关键在投资,东北振兴的关键点在扩大有效投资。但近年来投资总量却下降了。以辽宁为例,2011年固投17726.3亿元,增长30%;2012年固投21836.3亿元,增长23.2%;2013年固投24791.4亿元,增长15.1%。从2014年开始下降,2015年、2016年分别了27.8%、63.5%,到2017年,固投仅为6444.7 亿元。这个数据到2020年、2021年,也只有6891.2亿元和7070.4亿元,因为2017-2020年的固投增长分别为0.1%、3.7 %、0.5%、2.6%、2.6%。沈阳市的固投由最高峰2014年的6564.1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1484亿元, 2021年恢复到2099.1亿元。大连市的固投由最高峰2014年的6773.6亿元,下降到2016年1436.4亿元,2021年仍为1478.4亿元。吉林、黑龙江的数据虽然“好看”一点,但大致趋势亦如此。城市层面的投资问题这里就不说了。对此,有人说是“挤水分”挤得“太狠了”,我看不尽然。后续再说这个问题。

南方看出口,上海靠消费,北方靠投资。对于贡献率在90%以上的投资需求,在消费在常态,出口出不去的情况下,GDP怎么可能不下来?

当然。这里面需要深入分析的因素很多,除了固投总额,还要看第二产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在二产投资中,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状况。这些内容太庞杂,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说清楚的。总之,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下滑,经济增长就没戏。投资下滑,带来了各项经济指标下滑。

东北振兴发展,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当然,我们需要的投资是“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关键在选准方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特别是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项目。辽宁省政府曾经公布过《辽宁省加快“两新一重”建设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首批项目方案》(2020-2022),其中第一批项目2002个,总投资8208亿元,包括:1、新型基础设施431个,投资1098亿元;2、新型城镇化建设1391个,2010亿元;3、重大工程建设180个,5100亿元。比如“新基建”投资的七大关键领域: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发展模式失衡

东北三省经济指标下滑,直接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性矛盾。东北工业的困境是重化工业的困境;重化工业的困境,就是各地支柱产业竞争力下降,而且都存在产品和产能过剩的情况。在不完全市场竞争、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产能过剩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十二五”“十三五”以来,东北三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各行业产能过剩普遍存在。尤其近几年,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钢铁、煤炭、石化等行业受周期性影响严重,均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尽管个别年景有特殊情况发生(比如2021年以来煤炭价格上涨)。结构性矛盾抑制消费需求,制造虚假繁荣,甚至滋生寻租腐败。结构性矛盾已成为东北经济的痼疾、顽疾。不剔除这些痼疾、顽疾,东北经济就无法解套,东北振兴就无法轻装上阵,无法改变“过剩—化解—再过剩”的状况,甚至将东北经济拖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今天我们总结来看,振兴前十年最大的教训就是“加法”做得多、“减法”做得少。总体上投资拉动扩大总量的“加法”做得多,而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做得少。而做“加法”的投资驱动、项目带动、产能扩张是最主要的特色。大部分国债项目集中在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竞争行业中。一些该淘汰、限制和转型的落后产能的投资规模不降反升。如钢铁、水泥、造船、石化等迅速扩张,规模越来越大。应该看到,东北的产能过剩,绝非短时期内形成,是长期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使然。

在城镇化方面,也是急速推进,新城建得越来越多,房地产规模搞得越来越多,摊子铺得越来越大。2008年经济危机后,很多地方实际上在靠造新城、搞房地产拉动增长。多年来,各地经济靠投资拉动,地方政府都在追求投资高速度,搞大项目的大干快上,搞招商引资竞赛。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虚拟经济过度的结果就是“泡沫经济”。树要有根,不是吊在天上,而是植根于地下;企业得有实业主业,不能仅仅靠资本运作;房价不能永远地无边无际涨下去,泡沫总有破的那一天;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必须立足于现实。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只能是浮萍一样,没有着落,没有方向,四处飘荡。“虚胖”的经济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 这些年东北这样的负面典型太多了。

工业,是立省之基,是东北的经济底盘。东北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是不建新城新区,而是要讲究产城互动,避免“空心化”和“孤岛化”。没有工业,就没有东北的未来。东北振兴,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一批“大国重器”。

经济高速度掩盖了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一旦项目跟不上,一旦投资下滑,原有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当泳池的水被“抽干”后,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扩大投资是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保持增长活力的主要抓手。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惠民生、促消费,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前面我已经说了,我们需要的投资是“有效投资”。有效投资相对于无效和低效投资而言,是产出效益较高的投资。在投资领域,经历了近40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许多领域产能过剩。在过剩领域继续为投资而投资、为GDP而投资、为政绩而投资,那就是“无效投资”。无效投资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刺激要素成本提高等后果。东北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在投资发展方式上,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从投资结构上,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东北地区尤其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是恢复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信心,放松政策限制,健全法律法规,形成好的市场预期,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市政设施、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领域;二是从根本上解决融资不公平问题,废止贷款发放的评价机制、风险控制和行政追责中对民企的歧视性条款。选择一批信用好的民企,实施商业银行授信制度;三是进一步拓展民企的发展空间,限制央企或国企对优质民营竞争性企业的兼并、收购,防止体制性倒退。

东北的发展方式、增长模式、投资模式、治理模式确需深化改革了。

小结:必须有的一点说明

显然,“五大失衡”是制约东北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些实际上是“四个短板”的具体表现。

怎样破解这“五大失衡”?要按照“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六项重点工作”的要求,促进东北振兴走上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自我调整、自主优化的路子。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早越快越主动。

东北振兴要吃技术饭、走创新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东北的结构优化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要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这才是东北地区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思路。

在这里必须说一点——估计有朋友看了今天我的这篇文章,会有些意见。我这里说了这些代表地区的差距和不足,不是在“自揭伤疤”,不是在“妄自菲薄”,更不是在“丑化”“矮化”东北。

事实上,这些年在网上,本人与“丑化”“矮化”“妖魔化”的言论进行过多次“论战”,为此也没少挨骂。不是说自己的母亲不能由别人评说,关键是要以事实为根据。很多人对东北没什么了解,就人云亦云,调侃东北,挖苦东北人。我最不愿意和看不上的是这样的言和行。我到过东北几乎所有城市调研过,我在辽宁100个县区调研过,我实实在在在县区乡镇工作过。其实论对东北各方面的了解,包括成就和问题、优势和劣势,我很多方面了然于胸。我的文章中所展示出来的数据,只是我掌握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作为东北问题专家,我研究东北问题将近30年,我立志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东北经济、东北工业的振兴发展事业。我对东北爱之深、情之切,绝非语言能够表达出来。我了解东北对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价值,我见证过东北工业的辉煌,我更充满了对未来东北进一步发展和辉煌的信心。

希望朋友们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不是我的立场有变,后续的我将写一大堆有关东北振兴发展出路的稿子,供朋友们参考、批评和建议。■

梁启东: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五大失衡”

文章来源于“启东视野”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毅博

相关阅读

【睿见】梁启东:把东北区位的短板变成开放合作的长板

【睿见】梁启东:我为什么要研究东北工业经济史?

【解读】梁启东: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进东北全面振兴

【观点】梁启东:东北振兴要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

【观点】梁启东:民企参与地方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观点】梁启东等:着力巩固工业复苏基础

【解读】梁启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关注】梁启东:协调“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关注】梁启东: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会到来吗?

【关注】梁启东:东北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是人口问题

【深度】梁启东:以人口再生产理论视角分析东北振兴

【关注】梁启东: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怎样形成的?

梁启东: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五大失衡”

来源:盘古智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