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通信设计院,联通最“老牌”子公司,70岁了!国际电联秘书长从这里走出!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讯院”)是一家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单位,1952年12月16日,中讯院的前身——原邮电部设计局正式组建,后更名为设计院。70年间,这家“老邮电”心目中最权威的工程设计单位,先后承担了几十项“中国第一”的通信高新技术工程设计,完成了中国通信骨干网50%以上的咨询设计项目,为国家的邮电、信息通信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出巨大贡献。中讯院始终保持与共和国“同频”,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部院”时代到改制成立公司,不论机构如何变迁,始终是国家建设、改革、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中讯院70年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从设计新中国第一条长途电路到宁汉光缆、“八纵八横”,从自主研发SDN核心软件到服务北京冬奥会,从信息通信业咨询设计到数字化服务……中讯院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在各个时代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最早通信设计院,联通最“老牌”子公司,70岁了!国际电联秘书长从这里走出!

01

艰苦创业奠基石

千难万险,百折不挠。

旧中国的通信事业极为落后,仅有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安装了少量通信设施,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的通信近乎瘫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通信发展,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长途干线通信网,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信需求。但这还远远不够,成立伊始的共和国正在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千行百业都离不开通信。

“一五”大规模经济建设前夕,中央要求各部委加强基本建设的管理。邮电部遵照中央精神,于1952年10月—12月调整内部体制,组建了基本建设局、设计局、工程管理局。12月16日,设计局正式成立。从零开始的设计局,制定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通信工程设计规范;设计人员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奋力开创我国通信设计技术。1956年,邮电部进行机构调整,3月1日,设计局正式启用“邮电部设计院”名称。

中国最早通信设计院,联通最“老牌”子公司,70岁了!国际电联秘书长从这里走出!

仅用3年时间,新中国邮电设计工作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邮电部设计院保障了“一五”建设期内的邮电通信基本建设设计任务,完成了鞍钢等一部分重点工业企业的通信与弱电工程的设计,承担了全国第一栋电信枢纽楼——北京电报大楼的通信系统设计主要任务。更为宝贵的则是在实践基础上打造了一支基本满足当时各种通信工程要求的,拥有技术标准、方法及工作程序的设计队伍。

20世纪50年代末期,受“大跃进”风潮影响,国家发展面临困难;同时,外部环境也在恶化,1960年,援华技术专家撤离,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发展邮电通信事业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1961年1月,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大跃进”时期的许多尾巴工程迅速解决,邮电设计、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正常状态。邮电部设计院在“双60路”工程的设计、科研、制造等方面都起到了骨干作用,经过4年奋战,取得了几万项技术数据,解决了400多个技术上的关键问题。

中国最早通信设计院,联通最“老牌”子公司,70岁了!国际电联秘书长从这里走出!

20世纪60年代,邮电部设计院的工程师在野外查勘现场

1966年,“文革”爆发,邮电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69年2月,邮电部撤销,10月,邮电部设计院及西安分院被解散,所有干部、技术人员及家属一同下放迁往郑州。11月迁至郑州后,设计院改组为“电信总局电信工程指挥部”,还曾用过“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所”“设计所”等名称,甚至有段时间连机构名称也没有。即便如此,广大邮电设计工作者依然发扬“老邮电”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到处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始终坚守岗位,完成了十大干线的建设,保障了党和国家通信畅通。

不论面临困难环境还是严峻挑战,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讯院始终直面困难和挑战,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技术底蕴,更磨砺出“奉献、实干、创新、传帮带”的部院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讯人自立自强、守正创新,为建设祖国信息通信“大动脉”贡献智慧和力量。

1973年,邮电部恢复,11月1日,设计院在郑州正式恢复。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关怀下,设计院参与建设了全长1702公里、纵贯八省市的京沪杭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干线工程,这是由我国邮电工作者自行研制、自行生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项大通路电缆载波工程,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最早通信设计院,联通最“老牌”子公司,70岁了!国际电联秘书长从这里走出!

02

勇立潮头谋发展

经济发展,通信先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社会对邮电通信的需求呈几何级数急剧增长。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加强邮电通信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长途电路出现紧张状况,为此,邮电部设计院开始了国内卫星通信网总体设计工作。经过15年的五期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建成以北京站为中心、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远端站的C波段卫星通信地球站37座。该卫星通信网作为我国一级干线,可开通国内双向长途电路7.9万条,有效缓解了国内特别是边远地区长途电路紧张状况,该项目荣获1993年度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井喷的通信需求对通信技术进步的要求尤为迫切。1982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套引进的万门程控电话在福州开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程控交换、光缆通信、数字微波工程为代表的数字通信技术迅速发展。邮电部设计院承担了大量程控电话工程设计任务,其中,“北京十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荣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

中国最早通信设计院,联通最“老牌”子公司,70岁了!国际电联秘书长从这里走出!

1987年,邮电部部长杨泰芳,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法国政府国务秘书巴里亚尼为“北京十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第一批E10B程控电话局开通剪彩

在千兆宽带随处可见的今天,我们或许想不到,20世纪80年代初,干线传输到底是采用更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光缆还是传统的电缆,曾一度有过争论。在1981年提出的“井”字形全国通信干线规划中,宁汉渝工程正是这一规划的第一“横”。1983年10月25日,在关于宁汉渝通信干线上光缆的论证会上,邮电部副部长侯德原指出:“我们今天不仅是研究宁汉一个工程的事,而且是要决定今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的通信传输网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重大技术政策。”邮电部最终决定,“七五”前期在武汉到南京间采用技术引进、自行设计的方式,建设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通路干线光纤,即宁汉光缆。这一重大决策,使中国通信干线实现了从铜到光的飞跃!

邮电部设计院负责宁汉光缆工程的设计工作,经过精心设计,宁汉光缆工程不仅在技术上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先进水平,还节省了20%的人民币和33%的外汇额度。宁汉光缆拉开了中国大规模骨干通信网建设的帷幕。1991年1月15日,在宁汉光缆正式通过工程验收的第三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人民邮电》报的一则消息:“邮电部决定,今后中国将不再建设中同轴电缆通信干线,并逐步建设以光缆为主的骨干通信网。”

20世纪90年代初,“八纵八横”干线光缆网建设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为进一步加快干线网建设,1994年初,在中央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邮电部与总参通信部决定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开展光缆干线的联合建设,开始了我国“八纵八横”干线网建设的最后冲刺。

1997年,军民携手奋战68天,在平均海拔3000米、穿越高寒冻土区、施工难度极大的青藏高原上,完成了兰州—西宁—拉萨光缆敷设任务,创造了中外通信建设史上的奇迹。兰西拉光缆工程不仅有力促进了西藏、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1998年8月,兰西拉光缆工程全线开通,标志着我国“八纵八横”光缆网全面建成。邮电部设计院完成全国一级干线光缆3/4(约6万公里)的工程设计,为我国“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络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03

开拓创新结硕果

技术立院,以人为本。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科研则是中讯院的传统。2006年,中讯院成为中国联通全资子公司,2008年正式改制更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中讯院立足中国联通,把握国际国内崭新机遇,积极改革转型发展,在大数据、通信云、物联网、网络安全、下一代网络、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领域积极布局,并参与相关重大网络建设项目,持续为我国信息通信事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中讯院现有员工1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近80%,科技创新人才占比超60%;770余人拥有博士、硕士学历,95%的员工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8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员810余人,6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面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技术“卡脖子”问题,中讯院显得自信而从容。这份自信,源自中讯院是一家重视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份从容,源自中讯院始终坚持“技术立院”传统,始终尊重并信任人才。

2014年10月当选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的赵厚麟是国际电信联盟150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也是中讯院培养的杰出人才。赵厚麟在给中讯院庆贺当选的回信中表示:“我有幸在那里工作,得到了很多锻炼。设计院员工深厚的专业素养,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讲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互相支持、亲密合作的团队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讯院“通信局(站)防雷创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个重要的国家级奖项,是对中讯院科研团队彻底解决中国通信局(站)防雷安全问题的最好褒奖,是对中讯人历经12年开展数千次雷害数据统计分析、火箭引雷及实验室试验的奖励,更是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党员科技创新团队”的高度认可。

网络是中讯院“起家”的业务,面对网络时代从“人联网”到物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等纷繁复杂的需求变化,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中讯院决定在SDN(软件定义网络)领域立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中讯院软件开发团队人才济济,人数甚至超过了设计团队。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中讯人将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并进行了大规模重构,在SDN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实现了国内外该领域的技术领先。中讯院自主研发的集中控制型智能化系统,将中国联通IP承载网升级为智能、开放的产业互联网,实现了SDN在国内运营商广域网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实践,填补了国内SDN在大规模广域网部署的空白。

目前,中讯院SDN项目共获得21项授权专利,形成了10项软件著作权、2项行业标准、3项企业标准,不仅在中国联通多张网络推广实施,还在全国334个地级市及海外34个节点进行部署,并快速推出了云联网、云组网、SD-WAN、DC bond、智慧云网、混合云、OTN等一系列产品,多款产品在国内外均属首创,形成了先进的云网生态系统。相关成果还成功应用于阿里云等大型云计算企业,在云网业务发展、业务自动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信息通信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5G首次大规模应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中讯院将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医疗场景有效融合,联合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为冬奥会定点急救转运机构北京急救中心部署了自主研发的“5G+智慧急救”系统,将25辆普通急救车升级为5G移动信息化急救平台,为冬奥赛事提供全天候医疗保障服务,确保急救过程有速度、更有温度。

中国最早通信设计院,联通最“老牌”子公司,70岁了!国际电联秘书长从这里走出!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中讯院冬奥支撑保障中心工程师在国家媒体中心现场保障obs国际电路

全程“零故障”“万万无一失”的冬奥保障工作背后,有中讯院一名普通党员单丽雅的无私奉献与坚守。在服务北京冬奥会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冲锋在前、不辱使命,与整个医疗保障团队一起,一遍遍讨论技术保障方案、应急预案,反复实践演练,依托“5G+智慧急救”为运动员筑起“健康长城”。除比赛期间落地的5G应用和技术保障以外,单丽雅从2021年起还负责一项与智慧医疗相关的国家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科研课题申报与应用工作,通过在冬奥会基于5G网络构建空地一体化救援保障体系,该课题成果成功应用于冬奥会正式比赛中,获得北京冬奥组委好评。

04

奋楫扬帆永争先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70年来,技术和市场不断变化,作为中讯人,我们始终有底气应对变化,这个底气就来自‘奉献、实干、创新、传帮带’的部院精神。”中讯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涌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立院是中讯院的根本,要始终坚持这一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要传承部院精神,坚持自主创新,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时代的信息通信长征路,全力以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企业开展自主研发,看上去似乎是赔本买卖,因为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短期内难见成效,长期投入难以支撑,科研成果不一定能转化。面对这一难题,中讯院坚持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不断将创新成果运用于工程项目中,所产生的收益再投入新一轮研发中,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中国联通全资子公司,中讯院不仅是中国联通网络数字化咨询规划设计支撑的主体单位,坚持通过技术创新为中国联通“大联接、大计算、大数据、大应用、大安全”五大主责主业服务,同时还是联通集团的利润贡献者,近5年来年均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7.13%。中讯院发挥技术优势,针对外部运营商市场,采取合理市场策略,加快业务拓展;针对政企客户,抓住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期,加强业务渗透,从2018年至今,政企业务收入已超14亿元。同时,中讯院瞄准工业互联网和安全等创新业务领域,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双碳”能源、数据中心、园区信息化、云网安全、智慧建造、智慧医疗、智慧生态、智慧楼宇、物联网安全、5G消息等新兴业务也有望成为中讯院新的利润增长点。

与时俱进方能行稳致远。对中讯院而言,通信规划设计等传统业务早已进入市场成熟期,数字化服务领域则是亟待拓展的蓝海市场,着眼于企业的长足发展,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在中讯院70年发展历程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新的机遇,推动新的发展。如今,中讯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记者了解到,中讯院已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将为老国企注入新活力。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在完成“混资本”的同时,将全方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讯院在成立70周年之际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其在传承基础上谋发展、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举措。中讯院将坚持以“混”促“改”,积极稳妥推进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签订入股协议,新股东进入董事会,“混”的阶段便完成了;“混”之后的“改”更为关键,中讯院将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增强发展活力,拥抱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企业自主权扩大,董事会将在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更大授权,有效提升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及时抓住市场变化,增强决策的灵活性、准确性,激发企业在数字化服务领域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另一方面,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中讯院将在保持原有技术与市场优势的基础上,与来自通信、工业及其他领域的新股东加强战略协同,共同审议、批准公司新的发展战略,共同绘就发展蓝图,把握新市场新机遇,让“中讯号”之轮行稳致远。

﹡  ﹡  ﹡

奋斗历经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成立70年来,中讯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为邮电业、信息通信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回望过去的70年,是中讯院攻坚克难、经受考验的70年,也是不甘人后、奋力争先的70年,更是乘势而上、阔步前行的70年。70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各级领导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共同奋斗的结果。

不忘来时路,砥砺再出发。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中讯院发展历程上新的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讯院将围绕公司新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点,聚焦新技术新领域,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提供信息通信行业咨询及数字化服务的领军企业,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贡献中讯力量。

来源:宋凤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