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阅读打卡”是老师们督促孩子阅读的手段。家长一开始盼着借此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后身心俱疲地为了“完成任务”而草草拍照上传了事。孩子从一开始兴致勃勃,到后来“为打卡而读”。老师、家长、孩子,在阅读这件事上,走着走着都偏离了初心。说好的培养阅读习惯,最后,却推得孩子离阅读越远。

当朋友圈被“阅读打卡”霸屏

朋友圈里,大家一定没少看过各种“阅读长跑计划”、“百日读书好习惯”、“21天打卡阅读”等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发孩子读书的照片、书目或心得。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同时,也有些比较贴心的老师,为了不刷屏朋友圈,就利用小程序、钉钉等软件的“阅读打卡提醒”,每日手机定时会弹出来信息,呼唤家长们,“该喊孩子们看书啦!”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阅读打卡的初心是好的。老师希望通过打卡这种“强制性”的形式,督促和激励孩子们,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写作水平。

家长最初也是举双手支持的,孩子也跃跃欲试,想要挑战下。可惜,故事的开头总是没有好的,过程却总是艰难且辛酸的。任何强制性的事情都带有压力,打卡这事打着打着就变味了。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流于形式的打卡,

正在毁掉孩子的阅读兴趣

1、为了“打卡”而打卡

饶女士的女儿豆豆参加了学校组织的“21天阅读打卡计划”,成功完成打卡的孩子,可以获得老师的礼物。对此,孩子一开始兴致勃勃,头几天都主动看书,催促妈妈拍照打卡上传给老师看。

可惜,新鲜劲儿撑不过一周,周末出门玩儿回来累了,夜里打卡就犯懒了,让妈妈草草拍了个照就当完成任务了。

松懈这事一旦开了头,后面就越发坚持不下来了。

有时上课回家晚了、作业多了、情绪不好了,阅读打卡这事就靠边站了。到了第三周,妈妈已经不得不靠手机的照片存货来“弄虚作假”,勉为其难完成任务了。毕竟大家都发圈提交作业了,自己不交也说不过去。

原本满心喜悦开始的打卡,最后却变成了沉重的负担。私底下一交流,同班妈妈们也忍不住吐槽“每天为了吼他打卡,都得一场世界大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太难坚持,我们家早早就放弃了”、“哎哟,我们家都靠作弊,一次性拍摄多张不同阅读场景,阅读不同书籍的照片,每天发一张假装打卡,真是又费妈又没意义。”

一场轰轰烈烈的“21天阅读打卡计划”,朋友圈里看起来一片书香弥漫,看似顺利养成了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后却沦为了一场毫无意义的“表演式”坚持。

活动结束,拿到小礼物的豆豆和饶女士,心里都有种莫名的心虚。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2、“卡”坚持打了,书没读进去

跟饶女士家情况不一样的,是三年级的浩然家,妈妈对阅读打卡这事是举双手支持的,每天雷打不动九点就提醒浩然该看书了,一小时的阅读时间一分也不能少。

“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孩子阅读,我们如果不坚持,感觉孩子就落下了。”身处海淀鸡娃圈的浩然妈妈,时刻都有种担心落后大部队的焦虑。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两天读完一本名著,一周啃下一套《哈利波特》,对自家孩子的阅读更是恨不得抽着鞭子赶他再读多点,再读快点。

一个暑假坚持阅读打卡已经50多天的浩然,读过的书已经堆得跟他的个头一样高了。暑假结束时,浩然妈妈还无比骄傲地让浩然跟着假期阅读的“战绩”拍了个照。朋友圈里满屏的点赞,让她觉得阅读打卡这事坚持下来,意义非凡。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但随即而来的打击却让她无比灰心丧气。开学时语文考试,恰好考到了一篇课外阅读,出处正是来自假期里读过的《柳林风声》,可是浩然答题却只有寥寥数字,压根写不出什么感想。

“我只记得个大概,没啥感悟啊!”浩然面对妈妈的责备,显得一脸无辜。走马观花式的囫囵吞枣,为了赶速度、拼书多,使得浩然对每本书都是一目十行地一扫而过。

书看是看了,但就像狼吞虎咽吃了顿满汉大餐,压根消化不了,也记不得吃过什么,更别谈吸收了。

后来,“受伤”的浩然妈妈再也不参与这类阅读打卡了。面对别人邀请她参加,她都会淡淡地回复“让孩子慢慢看吧,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3、被“读书笔记”吓跑的阅读乐趣

“我不怕阅读打卡,我就怕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

9岁的小立是个书迷,从小就泡在书堆中长大的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沉迷看《三体》这类深奥的科幻书籍了。所以,无论打不打卡,阅读都是他每日争分夺秒想要干的事儿。

但酷爱看书的他,最怕的事就是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做阅读手抄报。

“天啊,你想想看得着迷的时候,还得边惦记着摘抄好词好句,写感想,多扫兴啊!”每次面对妈妈提醒他要写笔记这事,他就气鼓鼓地满腔抱怨。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最怕的还是,老师指定了书籍,要求看某本“有用”的书,笔记还诸多要求。面对被“限制”的阅读范围,小立原本对阅读的热情仿佛被浇了盆冷水。

“我只想好好的,看自己想看的书!”这是小立内心的大声咆哮。

停止“高耗低效”的阅读乱象,

一个字解决阅读难题

父母推崇孩子读书,出发点都是好的。可惜,实施过程中,却常常陷入了废了好大劲却做无用功的低效循环。

1、强制性的“打卡”,养不出自律的孩子

如果追溯“打卡”这事的诞生,是企业为了避免员工迟到早退,而进行的强制考勤。

所以,打卡的内核是“他律”。不信任你能做好,需要通过有管制的约束来提醒你做到。

同样,放在孩子阅读这件事上,看似仪式感十足的“打卡学习”,实际上却是蕴含着另一层隐含的寓意——你需要被督促,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这种彻头彻尾的消极暗示,让孩子打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被动的压迫和监督。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阅读打卡的初衷,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变味的打卡过程,却徒增阅读烦恼。

当头顶悬着监视的摄像头,耳朵听着催促的唠叨,手里捧着被强塞过来的书籍,还要配合地挤出笑脸,摆出一副陶醉在书海中的笑颜,试问,真的能浇灌出阅读乐趣的花开吗?

无论是阅读打卡、计算打卡、运动打卡、英语打卡,背后都离不开家长亦步亦趋的督促、哄骗、唠叨、暗示……孩子虽然内心抗拒,却也无力反抗,只能被动接受和配合。家长形成了催促的习惯,孩子也形成了依赖“被催”的习惯。

没有被孩子打心底认可的“他律”,很难进阶成为“自律”。

一旦离开了家长的监督,许多孩子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将父母认为的“习惯”抛诸脑后。毕竟,自由轻松的空气更让人向往。

所以,比起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坚持,更重要的是先用有趣的书籍,和谐的亲子互动,阅读中的积极交流,来吸引孩子的兴趣。动画片、游戏为什么让孩子念念不忘,不用打卡也每天惦记,恰恰是因为这两件事具有“趣味性”。

《卡尔维特的教育全书》提到:“无论教孩子学习什么,首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孩子只有对此感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天生只爱好玩的东西,当阅读变得好玩,孩子自然乐此不疲。阅读这事,最好的坚持就是用兴趣做饵,让习惯内化成孩子的生物钟。手不释卷的坚持,自然就会慢慢“长”出来。不用打卡,每天也愿意抱着书看。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2、不计成本的买买买,并不能让孩子爱上看书

当代家长有多焦虑,“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刺激就有多大。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读万卷书,四五岁唐诗宋词张口就来,七八岁抱着英语原版书就能读得朗朗上口,十来岁各大名著已经倒背如流。生怕落后,赶紧也学整一面大书墙,各种买买买。

妈妈们有个共同的错觉,仿佛只要买了书,堆满了书架,营造了书房环境,孩子就会爱上读书。正如,以为只要天天抓着孩子阅读打卡,就可以培养出阅读习惯般。

但,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买≠读,读≠懂,懂≠爱。

不讲究方法的一味填鸭式阅读,不考虑孩子年龄认知,强塞的经典名著,不在意孩子兴趣爱好,一味讲道理的教科书式书籍,孩子统统无感。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在囤《四大名著》的书前,不妨先陪孩子听听音频讲故事,看看经典的情节片段;

在订科学杂志前,先带孩子参观下科技馆、看看科普纪录片,了解孩子对哪个领域感兴趣;在抄别人家书单前,不如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城,自己挑挑书。

白岩松就曾讲过,自己的儿子特别喜欢看金庸的书,他从未阻止,反而是给他购买了全套金庸,同时陪伴他讨论故事的年代背景,引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后来,孩子因此读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经典书目,大学时还继续选择了历史专业。

在引导孩子看书这件事上,家长要做的到是前行引路人,而不是赶鸭子上架。与其斥重资建一座书房,不如花力气点亮孩子的一盏心灯。当对阅读的兴趣被点燃,孩子自然会去寻找那座黄金屋。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3、书籍并不是灵丹妙药,功利性买书有副作用

“我的孩子作文写不好,有没有提高写作能力的书推荐?”

“我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要加强,有没有提高情商的书推荐?”

“我的孩子逻辑思考太弱了,有没有提高思维能力的书推荐?”

家长们时常寄希望于阅读能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仿佛这是一剂灵丹妙药,只要吃下去就能包治百病,让孩子有如神助。

当阅读被功利化,选书先看“有没有用”,看书先看“能带来什么好处”,读完再考察“学到了什么知识”,最终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厌烦,逼着孩子抗拒阅读,甚至反感阅读。

阅读从来不是万能的,选书却有唯一的标准——自己喜欢。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家长时常焦虑孩子只爱看漫画书、看口水书,这些“无用”之书,在父母眼中只会拖后腿。殊不知,许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是在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慢慢生根发芽,好玩有趣的画面和情节,让孩子毫不费力就感受到了看书的乐趣,打消了对书籍的恐惧。

当看书不再成为难事,而是趣事,孩子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发性的、常态化的、生活化的阅读。

养出一个爱看书的孩子不难!关键在一个“趣”字。只需要书“有趣”,娃感“兴趣”,读得出“乐趣”。

所谓“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理解起来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读“喜好”的书籍,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自然觉得书“越来越好”读。

毁掉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阅读打卡”排第一

孩子苦“高耗低效”的阅读乱象久已,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就要从打破父母的阅读执念开始。

不急不躁不强迫。当播种者,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向往书香的种子;当示范者,在孩子周围营造一片书香弥漫的氛围;当守望者,让孩子有选择书籍的权利。

然后耐心等待,书香会“随风潜入夜”,阅读的力量自会“润物细无声”,花开满园自有时。

来源:蓝橡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