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犹记得去年,在为一个外资客户做一份郑州商业市场进入性研究报告,回顾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当时我们将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同时,把武汉、长沙、西安三座城市列为对象进行横向对比。发现,郑州在新中国成立后近70余年的发展是惊人的。

1949年,彼时的郑州还不是河南省会,人口不过230万、GDP为9040万元(同一时期的西安,GDP为1.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5亿元;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此时已经升为河南省会的郑州开始了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人口达到了437.9万、GDP迈入“20亿元俱乐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长为9.6亿元;到了2008年,郑东新区的建设已经初露雏形,新郑机场国际厅启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在郑州举办,从某种维度也可视作是“国际郑”的开启;随后历经十年的发展,2018年的郑州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第三批国家自贸示范区、GDP破万亿、人口过千万,成功举办上合峰会、少数民族运动会…一系列的光环背后,展现的是更好的郑州、不可限量的郑州。

最近,托尼主编的一位好朋友写了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后,决定转载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站在更多维度的分析与思考下,全面了解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2019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调研。

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为响应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号召,郑州拉开了中原科技城建设的序幕。

中原科技城位于郑州市区东部,区位优越,生态优美,总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呈“一体两翼”布局,主要由核心区龙湖北部片区、先行区智慧岛和拓展区科学谷三大片区组成。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郑州市给中原科技城的定位也非常高:郑州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于是,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01

多重政策叠加的郑州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十四五”)。

报告关于“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是这样描述的: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其实,早在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根据权威媒体解读,可以这么理解:中部地区未来需要的不止是“崛起”,而且要“加快崛起”。其中的重点,是产业转移、人口回流和做大做强国家中心城市。

中部包含六个省份: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这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万亿GDP俱乐部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武汉GDP早已跻身全国十强,郑州、长沙已坐稳万亿俱乐部,合肥、南昌和太原也在各自区域发展提速。

黄河流域: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郑州)和山东9个省、自治区,从地理位置上理解,这可以称为黄河流域。

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

综合上述资料,不难看出,“中部加快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做大做强国家中心城市”等重要战略上,郑州得到了空前的政策叠加,在中部地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甚至可以说,目前同时符合“中部加快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国家中心城市”、“万亿俱乐部”四个条件的城市只有一个,就是郑州。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产业强则城市兴,郑州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产业故事呢?

02

郑州的产业故事

尝试着来梳理一下郑州的产业发展历程:

一、棉纺业

郑州最早的产业标签是“棉纺城”。提起“棉纺城”,很多人都认为郑州的棉纺业开始于国家大力建设“五大棉纺厂”,其实郑州在民国时期就有了棉纺业基础。

河南及周边省份分布着大量产棉区,郑州的位置恰好居于正中,因此各棉花产地将郑州作为集散场是最方便的。从民国时期开始,郑州成为重要的棉花交易中心。上海的“棉纱大王”穆藕初1920年在郑州建立豫丰纱厂,为棉纺产业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氛围浓厚,面对“冷战”的国际环境,东西方相互封锁和孤立,出于国防安全战略的考虑,“一五计划”加大了在内陆地区的投资。

当时国家明确,在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同时发展纺织工业,加上邯郸、咸阳两地,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乘此大势,郑州的5家棉纺厂由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在短短5年间相继建成,其总面积甚至比原市区还大。到了1958年,加上改革的国棉二厂,拥有六大国棉厂的郑州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纺织城。

虽然从1990年开始,郑州棉纺业因为国内市场波动和国有企业的机制体制等制约因素,开始逐渐衰落,但随着锦艺集团、盛润集团和平原控股集团对棉纺厂的收购,郑州棉纺业实际上是转移到了周边的须水、新郑、中牟和新密,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服装产业。

截至2015年底,仅郑州中原区纺织服装业产值已超百亿元,23个纺织服装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全面发力,专利产品超1000个。

二、商贸业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句话大概是70、80后的共同记忆,源于一则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的广告和曾经全国闻名的“郑州商战”。

1989年5月6日,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郑州亚细亚商场正式开业。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靠着“三声服务”、“微笑仪仗队”和“目送顾客”等特色服务以及海量广告投放,亚细亚商场1990年销售额实现1.86亿元,仅用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百货商场行列。

之后,郑州市国有大型商场巨头华联商厦、郑州百货大楼联合商业大厦、商城大厦、紫荆山百货大楼联名成立“郑州市大型国营商业零售业总经理联谊会”,开始了同亚细亚的市场抢夺之战。

国有商场联盟和亚细亚商场之间爆发的“商战”,让“商城”郑州一夜成名,热门程度在当时简直是街知巷闻。直到2001年10月14日,伴随着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被河南建业住宅集团有限公司以2.3亿元收购,“商战时代”才开始降温。

不过,随着商场改制,金博大、丹尼斯等商业新贵的兴起和外资商业企业的进入,当年的“中原商战”已内化为郑州的商贸城市基因,并以此为养分,生长出了更加繁荣和多元的商业形态。

不但大型商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通过市场外迁,野蛮生长的“散乱”小商业主体也在逐渐规范。2018年郑州已形成总面积1271.53万平方米,总投资额649.37亿元,营业额超1200亿元的千亿级小商贸业集群。

三、食品加工业

1989年,一个叫陈泽民的外科医生和爱人借了1.5万元,在郑州一个小巷子里开了家三全冷饮部,拉开了郑州速冻食品加产业发展的序幕。

受东北天然“冻饺子”的启发,陈泽民开发出了速冻汤圆,使郑州迅速成为速冻食品的大本营。靠着产品水平,不但顶住了外来品牌台湾龙凤水饺的“入侵”,还带动了郑州速冻产业的发展。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1997年,思念的创建人李伟借来200万元,模仿三全在同一条街的斜对面建起了思念。第一年就产了800万吨,实现产值600万元。1999年,思念产值突破1亿元,黑马脱颖而出。

虽然思念和三全风格完全不同:前者多元化经营,后者专注于产品本身,但并不影响他们在竞争中合作。这两家“速冻龙头”企业在2001年联手发动了一场针对台湾龙凤和海霸王食品的进攻,在对手的“地盘”——上海,打赢了市场争夺战。

位于郑州的“三全”和“思念”,在速冻食品领域“相爱相杀”的故事,正是使河南成为“全国粮仓”、“国人厨房”——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剪影。而郑州,正是孕育这一产业的“始作俑者”。

到了2018年,全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速冻水饺都产自河南。河南已经不仅是“全国粮仓”,更是“国人厨房”,正在走向“世界餐桌”。

四、手机制造业

进入90年代以后,郑州市经济开始崛起。不过其间也有问题,因为发展晚、底子差,本地教育和产业资源不足,导致大量毕业生选择了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工作,留郑比例不高。

为避免劳动力外流,提高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河南想到了引进富士康落地郑州的办法。不过当时,富士康集团更热衷于天津市,河南省则仅是备选方案。

针对这一情况,河南省给予了非常优厚的条件:郑州市建设新郑保税区,富士康产业园区投产的前5年,郑州免去企业税和增值税;接下来5年时间,税收可以减半。在土地使用等各方面,也出台了很诱人的条件。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虽然现在富士康因为用工等问题被人诟病,但是在当时,把港区的大豆和红枣种植基地升级为手机制造基地,确实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本地用工场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外流的问题。

2010年富士康进驻郑州,带来高附加值的手机生产业务。从2010年到2016年,郑州富士康工厂累计生产超过4.6亿部iPhone。2015年,富士康所属企业进出口,占到河南省进出口的67.5%,贡献率为114.3%。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到2020年,郑州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在行业龙头富士康的带动下,年生产手机2亿部,占全世界的1/3。并由此带动了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和跨境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五、现状

2020年9月27日,在“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郑州市副市长史占勇,介绍了郑州市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

郑州市制造业发展不断提升,明确了七大主导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郑州的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六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业方面,超过300家企业,经认证的软件企业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80%以上,形成了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三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富士康等行业龙头企业,年生产手机2亿部,占世界的1/3;传感器占全国70%以上的规模。

汽车业方面,现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郑州日产等六个整车企业,10个专用车企业,全市整车汽车产能超过了200万辆,产业规模接近一千亿元。

装备制造业方面,全市企业超过400家,拥有郑煤机、中车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中铁装备的行业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郑州生产的综合采煤设备居世界第一,全市装备制造业的规模超过了两千亿。

新型材料业方面,郑州拥有企业600多家,形成了高端耐材和高端材料两个集群,有瑞克等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全市耐材年产量占全国30%,全省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新型耐材基地,有四方达等一批国内一流企业。全市金刚石占有20%,绿化硼接近80%,规模超过的五千亿。

现代食品与加工业方面,规模以上企业18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累计超过了60%,拥有中国枣业第一品牌好想你,规模接近1500亿元。铝金加工方面1500多家,拥有中铝等一批龙头企业,明泰铝业是全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

郑州一路从传统产业走来,发展出了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不过一种声音说,郑州缺乏创新?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得看看,什么才叫创新。

03

从旷世名作中体悟创新

旷世名作《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一个奇迹,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部几乎完全不依赖时代背景的文学名著。

看一下其他三部:《红楼梦》以经历康熙、雍正两朝,从盛极朝野的江宁织造到受罚落魄的曹家经历为故事背景;《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家争雄的历史事实为故事背景。这三部是没办法脱离时代背景单独成立的。

反观《西游记》,看上去是唐朝玄奘高僧西行取经的故事,实则整个故事是以玄幻志怪为骨干,就算是脱离了唐朝的时代背景,也一样能成立。

吴承恩,明朝一介落魄文人,《西游记》是他晚年辞官回到故乡后才逐步完成的。一个身居穷乡僻壤间的老人,要构建一个庞大且光怪陆离的“西游宇宙”,如果没有文学上的高度创新,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吴承恩先生是如何创新的呢?

其实,吴承恩先生未必全靠他充满想象力的大脑直接编织故事,可能还借鉴了很多素材。魏风华先生在《唐朝的黑夜》一书中就提到,《西游记》中的一些故事可以在唐人笔记《酉阳杂俎》中找到原型:

比如孙悟空在车迟国跟虎力大仙斗法,自己的头被砍下来也没事的情节,就取材于《酉阳杂俎》中一个名为“难陀”的印度僧人的故事;而《西游记》里盘丝洞的故事,可能就取材于《酉阳杂俎》蜘蛛精的故事。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关于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灵感来源,南京财经大学的石钟扬教授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考证,证明他的很多素材来自《禹鼎志》《玄怪录》和《酉阳杂俎》这些传奇笔记。

吴承恩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在《禹鼎志序》一文中就曾经说过:“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小时候遍读野史奇闻,给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不过,这并不妨碍《西游记》被称为经典。之所以被后世广为流传,《西游记》靠的不是吴承恩先生无中生有硬憋出来的“创新”,而是靠着对经典素材的掌握、整理和加工,赋予其全新意义的一种“新的创造”。

当然,就算素材再完美,如果漫无边际地去组合。也不是创新,那只能制造一盆糨糊而已。其中的关键,是要有主干。

融合佛教和道教哲学,从侧面巧妙地映射官场政治,把哲学和现实高度融合。这样明晰的主干,加上吴承恩先生多年的阅读积累和思考,《西游记》这部旷世名作才得以诞生。

《西游记》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创新”这件事,并非是“无中生有”,“做前人之未做”,而更可能是遵循某一逻辑主干(或者叫禀赋),引入各种各样的元素,借助不断的学习融合,取得新成果的过程。

04

创新——南有深圳、北有郑州

回到郑州的创新问题上。

其实,创新之于城市,并不只有“穿着白大褂一脸严肃在实验室里操作价值上千万美元仪器”这一种面相;而可能展现出另一种面貌,那就是通过某种禀赋和优势持续发力,并不断学习延展的能力。

谈到郑州的禀赋,可以从铁路说起: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备修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需要跨越黄河。最初的方案是走从汉口到周口,再从周口经开封到达北京。不过,因为当时计划途径的开封段土质松软,屡出事故,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便选择了更为稳妥的郑州花园口过河。

京汉铁路(最早叫卢汉铁路)路线调整,为郑州埋下了发展的种子。不过,郑州在建国前一度只是个“郑县”,寒酸的不行,依靠铁路带来的便利交通,才在1954年取代开封成为省会城市。

一个新兴的内陆省会城市,刚开始发展必然面临很多问题。城镇化率低、城区面貌差、内陆地区计划经济氛围浓厚无法充分享受开放红利等等。实力更是明显不如很多老牌省会城市。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之前,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排名中,郑州一直在30多名的位置上徘徊。可以说郑州真正加速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

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平原城市”,交通便利和一马平川的优势,乍看下简直是“天赋异禀”。但需要注意,这种优势只在“逐鹿中原”的战时和农业时代才是“绝对优势”。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交通手段的日趋发达和跨区域合作愈加频繁,中国的城市发展其实正在逐步摆脱地理空间的束缚。

虽然身处“中部沃土”,可刚开始发展,就面临“优势渐失”的困局。彼时郑州没有“画地为牢”,而是不断借助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摸索新的产业,并不断深化和延展出更加复杂的产业体系。

7、80年代以国棉厂为代表的棉纺业,虽然厂子早已被时代淹没,却凭借发达的交通禀赋发展出了现今辐射全省的服装制造业和文创设计行业;90年代初以亚细亚商战为代表的商贸业,虽然“商战”硝烟早已散去,却凭借交通带来物流和人流聚集,发展出了全域商圈叠套的商贸氛围和更加规范的小商贸集群;90年代中期兴起的食品加工业,凭借着交通带来的物流成本降低,已撕掉“低价散装抢市场”的标签,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的“世界餐桌”迈进;2000年后以宇通、日产、海马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凭借产业人才集聚和转化,现今已经升级为更新锐的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方向;2010后以富士康为代表的手机制造业,潜移默化实现了从“硬”到“软”,同航空货运相互促进,带动了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和跨境贸易的蓬勃发展。

可以这么说,“交通”就是郑州多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的禀赋,而棉纺、商贸、食品加工、汽车和手机制造乃至现在各类新兴产业体系,则是郑州凭借这一禀赋,不断创新的成果。

坊间不少人说:南有深圳、北有郑州。我个人觉得,若论现实发展水平,这句话大有问题,郑州还需要好好向深圳学习;但若论创新欲望和钻研精神,这句话确实有理有据。

创新精神有了,也付出了努力和坚持,为什么还是没有脱颖而出呢?是不是有什么短板?

05

差在哪?

这个问题,不少人心里都有标准答案,那就是科研和教育。想要厘清的话,需要追根溯源,从中国科技大学“外迁”说起。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根据形势,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国科技大学被国务院科教组列入北京十三所下迁高校之中。

当时的中科大革委会分为两批共四组,分别去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选址。最终,湖北、河南和江西都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中国科技大学。

中科大负责到安徽选址的同志刚开始对当地情况并不满意,准备回京交差,但还没动身,就接到了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

其间,时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中国科技大学最早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安徽克服困难,主动争取,拥有了一所中国顶尖大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基础,安徽省还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安徽现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而河南直到2019年底才拥有了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此,失去了科研核心的河南,高校贫弱便成了老生常谈。

具体有多弱呢?在2017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河南省普通高校仅有河南理工大学获得一个A类学科。这意味着河南高教实力与江苏、湖北、北京、上海等地是几十倍的差距。

多说一句,郑州其实有两所不错的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和郑州大学。

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重点建设的5所军事高校之一,也是“2110”工程建设高校,其含金量不亚于985、211。此校部分学科参与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是3个A类、1个A+。

郑州大学则在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B类,表明国家已经将郑大“拔高”到985级。只不过985大门已经永远关上,郑大便永远没有985的名分。随着985、211概念的逐渐淡化以及河南“双一流”资金的不断加大,郑州大学很有希望成长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院校。

但是,信息工程大学是军校,没有大量招生指标;郑大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河南人口多,相应的高考考生也多,“僧多粥少”的问题非常严重。

按照网络公开的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河南属于华中地区,报名人数全国第一,为115.8万人。

2020年各地区高考报名人数:华北地区(北京4.92万,天津5.6万,河北62万,山西32.57万,内蒙19.79万);东北地区(辽宁24.4万(2019年数据,2020年未公开),吉林15万,黑龙江21.1万);华东地区(江西46.2万,山东76.93万,上海5万(参加考试),江苏34.89万,浙江32.6万,安徽52.38万,福建20.26万);华中地区(河南115.8万,湖北39.48万,湖南53.7万);华南地区(广东77.96万,广西50.7万,海南5.7万;西北地区(陕西32.23万,甘肃26.31万,宁夏6.02万,新疆22.93万,青海4.66万);西南地区(重庆28.3万,四川67万,贵州47.06万,云南34.37万,西藏3.29万)。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华中地区仅靠三个省就达到了全国第二

河南“功不可没”

不难看出,河南是唯一一个高考报名人数超百万的省份,第二名的广东和第三名的山东,高考报名人数更是只有河南的2/3。作为一个优质高校资源稀缺的省,河南的考生数量,却一骑绝尘。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高考报名压力最小的四个区域

和压力最大的三个区域对比

河南一骑绝尘

教育资源稀缺导致升学压力山大,河南的家长都恨不得把周六周日全排满,把课外辅导班挤炸来提升自己家的孩子。因为,高考这件事对于河南的学生来说,就是标准的地狱模式。你说海淀家长?呵呵,我只笑笑,并不说话。

纵观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在教育方面普遍要负责提供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氛围,借此辐射全省,解决周边地区优质生源的高校教育问题。而信息工程大学和郑州大学,可能连郑州本地的优质生源都不能很好的安排。

这大概是郑州最短的短板了。在全球各国都强调科技创新的整体氛围下,高校贫弱直接导致了科研和创新能力薄弱。

郑州该如何发展,成了一道难题。

06

城中心的科技城

2016年8月18日晚9时,从郑州土地市场传来消息,历经10个小时的网络竞拍之后,郑州郑东新区龙湖副CBD14号地最终被北京览秀城置业有限公司以35.1亿拿到,单价4183.552万元/亩,楼面价3.692万元/平方米。

这一天价地块,打破了河南的“地王”记录,并一直保持至今。而为什么之后没有价格更离谱的“地王”出现?不是因为土地溢价降低了,而是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土地价格上限进行了控制。

诞生这一“地王”的郑东新区,正是郑州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排头兵,也是河南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缩影。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郑东新区诞生于世纪之初。2000年10月,为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增强郑州的首位度,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加快开发郑东新区,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郑东新区应运而生。

2003年,会展中心打下第一根桩,标志着郑东新区开始建设。之后,仅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便从当年的鱼塘村落,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

郑东新区刚建区时,人口只有5万,建成区面积也只有5平方公里。根据郑东新区管委会官网的数据显示,郑东新区最新的入住人口数据是150万,建成区也达到了15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在不到20年内增长了30倍,不愧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

而郑东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发展模式,也在经过默默耕耘多年后,获得了优异的回报。“地王”价格背后,体现出的正是高水平的城市发展理念、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

而中原科技城,就在郑东新区价值最高,位置最好的区域内。

07

中原科技城的禀赋

一、交通禀赋

所谓禀赋,就是先天优势,优势都是比较出来的。那笔者就大着胆子,选择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的交通情况,来比一下。

四大未来科技城:位于昌平的北京未来科技城、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未来科技城、位于余杭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和位于东湖的武汉未来科技城。

北京市中心到昌平的未来科技城直线距离35公里,车程约需要60分钟;天津市中心到滨海新区的未来科技城直线距离50公里,车程约70分钟;杭州市中心到余杭区的未来科技城直线距离25公里,车程约60分钟;武汉市中心到东湖的未来科技城,直线距离40公里,车程约60分钟。

中原科技城距离郑州目前最繁华的商务中心——中央商务区CBD,直线距离仅10公里,车程在15分钟左右;距离郑州商贸中心区——二七塔周边,也只有15公里左右,25分钟之内即可到达(按照平均时间20分钟计算);距离米字型高铁枢纽——郑州东站最快仅10分钟车程,距离新郑机场最快30分钟即可到达。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在郑州,距离高铁站近,会进一步放大交通优势。因为,郑州的“米字型”高铁又是这个城市的巨大优势之一。附上郑州高铁触达能力的数据:

北上广:2个半小时到北京、4小时到上海、5个半小时到广州;周边地区:1个半小时到西安、1个半小时到武汉、2个半小时到太原、2个半小时到合肥、3个半小时到济南、5小时到成都;省内地市:20分钟到开封、25分钟到洛阳,17个兄弟地市高铁几乎全面覆盖,最远一小时左右就能到。

以郑州为核心,2小时航空圈覆盖中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这种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辐射能力,在全国看都是非常稀缺的。而中原科技城,就具备这种强大的交通辐射能力。

二、人力资源禀赋

人力资源禀赋这个问题,需要看一下郑州市的人口结构和代表创新活力的高校情况。

(一)人口结构

年轻人多。根据2019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郑州市0-14岁人口为168.1万人,占16.2%;15-64岁人口为784.4万人,占75.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2.6万人,占8%。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红色部分是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不难看出,郑州的人口主要由青壮年构成,老年人比例相当低。

人口结构发展稳定。与2018年相比,2019年的数据,郑州0-14岁人口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人口结构发展相当稳定。

人口净流入态势良好。2020年12月27日,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论坛”上,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2019年郑州净流入人口竟然达到了46万!根据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从2015年开始,每年20多万青年人才来郑创新创业,五年净流入人口260多万。

人口净流入,年轻人口众多,并且结构稳定,就是郑州目前的人口结构特点。这种特点给郑州科技创新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内生环境。

而位于郑东新区范围内的中原科技城,则强化了“年轻”这一特点。最简单直接的观察方式,就是乘坐地铁一号线从西向东(这也是从老城向新区行进的路线),沿途将以肉眼可见的趋势看见乘客逐渐年轻,接近一号线最东侧的东大学城(中原科技城规划的先行区)时,整个车厢都很难看到一个老年人。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面临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要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就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以及深化改革来释放更多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科技创新的发展,就需要合理的人口结构作为优渥土壤,郑州的人口结构,代表了其发展潜力。

(二)高校情况

前面说过,从河南错失“中国科技大学”后,郑州的高校,以及由高校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就成了短板。但这并不代表中原科技城就完全没有机会。机会之一就是位于中原科技城规划范围内的东大学城。

郑州目前在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大学城。基本情况是:由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15所省属高校组成的东大学城;由郑州大学和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组成的西大学城;由中原工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和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高校组成的南大学城;由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组成的北大学城。

客观地说,南北两个大学城实力稍弱,目前西大学城的实力是最强的,因为全市军地一号高校(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都在西大学城,但并不代表东大学城就没有自己的优势。

东大学城的优势:

第一是政策优势。

2016年河南获批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随后省里迅速出台文件,明确位于环状的东大学城圆心位置的龙子湖智慧岛为核心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给东大学城带来了良好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环境。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第二就是东大学城的高校数量、综合水平和学生人数。

高校数量。东大学城拥有15所河南省省属高校,向东15分钟左右车程,就是白沙职教园区,这里还有10多所职业技术学院。高校+职教体系完善。

高校水平。河南省全省冠名“大学”的高校只有11所,在郑州的有8所,除了西大学城的3所之外,5所都在东大学城。东大学城以省属高校为主,综合水平高,发展态势良好。

学生数量。高校+职教,使得学生人数稳稳地超过40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郑州市在校学生的1/3(郑州最新统计公报在校学生116万),作为全市最年轻并具创新活力的人群,形成了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环境禀赋。

(一)城市环境——硬件

中原科技城所处的郑东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城市配套环境。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二是城市配套。

自然环境方面:

郑东新区建设伊始就将“生态宜居、水域靓城”的规划设计理念,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明确了下来,因此拥有全市几乎最优的水域和绿化配套。这也是2016年出现天价地王的原因——存在于闹市中舒适的自然环境,是稀缺资源,而物以稀为贵。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城市配套方面:

教育。郑东新区拥有全市在校师生最多的东大学城、并陆续引进了清华附中、上海师范大学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

医疗。引进落地郑大一附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等众多优质医疗资源,河南省重点建设的6个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全部布局郑东新区,居民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

民生。高标准规划31个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社区服务、商业服务、行政管理等功能的集中配置,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区”的目标。

(二)金融环境——软件

2020年12月4日,第十二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在深圳举办的“2020·中国地方金融发展论坛”上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

CFCI(China Financial Center Index)是国内衡量金融业发展的权威指数,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团队编制,是社会各界观察国内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窗口。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从最新的排行榜上可以看出,郑州在全国排名为第十一,区域性金融中心(即不考虑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北京和深圳)排名第八。

这个成绩放在全国看可能并不显眼,但是如果放在中部或者北方城市来看,就具备足够的优势了。不但是北方省会城市中的第一名,而且是中部仅次于武汉的城市。并且,郑州在历年来一直在持续进步,说明了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

其实早在2015年,河南省政府就曾经出台文件,明确建设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到2020年,郑东新区已经集聚了持牌金融机构300余家,全口径统计的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300家。金融业底子扎实。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作为郑东新区范围内的中原科技城,由此所带来的金融环境,可以说是北方城市中最优渥的,也不为过。

不过,拥有禀赋,并不代表一定就能发展好。这方面,21世纪初的深圳值得借鉴学习。

08

危机意识和反思精神

2002年底,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从“候鸟北飞”看深圳的危机意识》引发关注。

文章写到:

“自2001年以来,共有数十家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变更注册地,或以大规模迁移核心业务部门的方式,在上海“安营扎寨”。海外留学人员的引进水平也大幅度低于上海。“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是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

深圳国有经济改革迟缓。不敢冒改革的风险,或者担心改革成本太高而不愿“惹麻烦”。据有关统计,“深圳市仍有半数以上的国有企业没有真正放活”。深圳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普通市民都对目前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颇有微词,“有人统计,办一个暂住证要盖11个公章”。此外,深圳治安环境日趋恶劣,且城市环境捉襟见肘。

作者探讨了深圳“迟到的觉醒”:

深圳一直笼罩在特区的光环下,认为自己扛着“特区”的大旗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不可能再有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也有很大的弱化,生活指数、商务成本都比较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放眼国内外,且不说远处的‘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就在周边,新一轮城市竞争已经打响。……要不了多久,东莞就有可能与深圳并驾齐驱。”上面两段文字出自2002年11月1日《深圳特区报》“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五”,显示深圳当时已经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该文发表两周后,2003年1月19日,时任深圳市市长与时年27岁的网文作者进行了对话并表示,只要深圳人自己不抛弃深圳,谁也抛弃不了深圳!“个别干部赞扬声听多了,富裕了,优越了,小富则满,贪图享受。兵法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我们继续卧薪尝胆、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缺乏忧患意识,老以为自己第一……这样的队伍没有战斗力。用‘抛弃’这个词击一猛掌是件好事!”“光教育不行,还要有体制、机制的保证,政府行政体制要做大的改革和创新。”

此后不久,深圳出现了另一篇网文,《少年深圳说——深圳命运忧思录》:

深圳的优势不在于大家津津乐道的增长速度,不在于深圳的经济总量和排名,而在于这个城市与生俱来的、血液里生生不息流淌着的追求创新的能量和动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过去20年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而自豪,以极大的勇气蹚过许许多多的雷区,在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市场体制、政府体制以及资本市场等各方面闯关,创下了数以千计的全国第一,感动了全国,震动了全国,也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榜样。

1999年以后,深圳因趋于保守而使体制创新大大弱化。但深圳的民间创新动力强大,这来源于过去的体制创新,更来源于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全国30多个省区市、50多个民族的人聚集在深圳,岭南文化、北方文化、海派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兼容并包、独具特色的移民城市文化,也成长起来一大批本土企业群体,不仅有华为、中兴、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样的企业,也包括一批正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迅速成长的企业中坚,还有十余万家破茧而出、艰苦创业的中小民营企业,它们形成了一个雁形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企业生态。

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在市场化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拼杀,具有极强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前面有一千条道路,一人走一条,总有一条会走对。深圳是个宽容失败、崇尚竞争的创业沃土,这种创新精神、冒险勇气和专业知识基础决定着深圳的未来。文章大胆展望,深圳要再干一个20年!

作为“开放尖兵”的深圳,没有被良好的发展态势蒙蔽双眼,而是在21世纪初碰上发展问题时意识到:深圳最大的禀赋,就是外来的流动人口,这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特征;流动人口或移民,对其要迁往城市的未来前景会很敏感,这就构成了深圳特有的渗透到骨子里的危机意识。

可以说,深圳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占了先机,其实底层逻辑却是深圳因外来人才聚集形成了足够强的危机意识,不断反思,才获得了持久的成长。

危机意识和反思精神取得了实打实的效果。这之后经历了不到20年,在2018年底,福布斯中国发布“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排行榜,深圳获得了高居首位的好成绩。

为什么是郑州?为什么是中原科技城?

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恰好也具备深圳的人口构成特点,那就是外来人口多;发展态势和深圳在21世纪初也比较相似,那就是经过了20年快速发展,有些“积重难返”。

所以,作为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谋求创新突破的郑州,深圳这种危机意识和反思精神,比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经验,更值得学习。

09

年轻就要加速奔跑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郑州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郑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51.35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近10倍;城镇化率达到74.6%,是1978年的2.4倍;人口达到1270万(“七普”的最新网传数据),是1978年的2.9倍;GDP达到12003亿元,是1978年的591倍;财政收入1948亿元,是1978年的419倍;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37274.8元,是1978年的121倍。

城镇化方面,全国各大城市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的城镇化率均超过80%,广州为79.9%,西安为74.61%,成都74.41%,重庆66.8%。郑州74.6%虽然在河南省内已经非常高,但其实还有潜力。

根据此前的研究成果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对于郑州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城镇化率到85%才能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可以这么说,郑州现在正处于持续增长期,势头强劲。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郑州也是年轻的“万亿俱乐部”成员:3年前GDP才刚突破万亿,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和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部地区武汉是带头大哥,郑州位居第二,周围强者环伺。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中原科技城对郑州来说,不是一个新开发区那么简单,而是郑州经过20年高速发展,将浓缩得来的最好成绩,再一次作为起点出发的决心。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著名的”红桃皇后定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桃皇后曾经说过:以现在的速度奔跑,只能逗留原地;如果要抵达另一个地方,必须以双倍的速度奔跑!

相信,只要把握自身禀赋,坚持创新欲望,并在发展中保持危机意识和反思精神。以双倍速度奔跑的郑州,一定能像21世纪初的深圳一样,凭借高度的自省和自律,再获得新一轮的高速成长。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国际郑”和“郑中心”。

郑州,“郑”在“城”“长”!

*全文完,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智汇阁

来源:郑州商业观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4月17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