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恐惧”

直面“恐惧”

直面“恐惧”

“玻璃栈道”上的人情百态

大家可能都知道,张家界的天门山有个很现代的玻璃栈道,但你去到那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各种丑态:很多人走这个栈道的时候,是爬着的。

这个玻璃栈道虽然直接能看到万丈深渊,但它其实很宽,而且是玻璃钢做的,跟钢板一样硬,用锤子都砸不碎,而很多人还是不敢直接往前走,以为爬过去就没有危险,所以就出现了各种丑态和惊叫。

我之所以说到这个场景,是因为哲学上经常讲到的“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启蒙时期的思想家认为启蒙的目的是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和迷信——很多的迷信不过就是一种很狭隘的情感而已。

而苏格兰伟大的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非常睿智,他经过大量观察思考后认为“理智是不能战胜情感的”,因为“理智永远是情感的奴隶”——现代认知科学也越来越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帕斯卡思想实验

西方的哲学也有类似“玻璃栈道”的例子——如著名的“帕斯卡思想实验”。

这个实验是把一块足够宽的木板放在地面,你从这头跑到那头去,脚是不会触到地面的,但如果把这块木板放在两个悬崖之间,几乎就没有人敢过去了,甚至连挪过去都不敢,会觉得自己随时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

就在去年,我们所组织的“拓展训练”中有一个“高空断桥”项目,就是来自这个实验。大家可以看到我在上面的表情,因为是第一个上去的,前期教练也没有示范,但是内心真的很恐惧。

帕斯卡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理智在情感面前非常无力——理智已经清楚告诉你“一点儿危险都没有,在上面跑步都不可能掉下去”,但为什么我们连慢慢挪过去都不敢呢?

因为“恐惧的力量”不仅大,而且无所不在。

恐惧是一切负面情感的源头

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里的“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恐惧”是一切负面情感的总源头。

“忧郁”的背后是恐惧,你没恐惧就不会忧郁;

“嫉妒”的背后也是恐惧,正如房龙说的,“一切的不宽容都来自于恐惧”;

巴菲特认为干扰我们决策的是两个东西,恐惧和贪婪,其实“贪婪”的背后也还是恐惧——“贪婪”是不断攫取资源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你没有恐惧就不会贪婪。

为什么人类会有“恐惧”这么讨厌的东西呢?

我们学一点儿“进化论”就能知道,人类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器官还是认知能力或者情绪,都是一种生存手段,或者生存装备:你的眼睛是一种装备,耳朵是一种装备,同样,“恐惧”这种情绪也是一种装备,只不过是一种软件式的装备,植入到我们内心来保护我们,让我们面对巨大的危险,不至于浑然不知和麻木不仁。

“恐惧”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执行力,它既是一种探测器,也是一种命令。你现在的行为,或者你处在某种场景中,“恐惧”会以一种你不知道的方式强迫你终止目前的这个行为,或者逃离目前的这个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假如没有恐惧的话,人类和其它物种,可能就不存在,比如小鹿要没恐惧,它就随时可能成为狮子的盘中餐。

但是,任何工具都有一个问题:滥用。我们有很多的情绪,包括嫉妒、忧郁、愤怒……都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但是,任何工具都要各就各位地在特定的场景使用,不使用的时候,也要放在特定的地方——工具箱里。

恐惧:认知的天敌

要优化和扩展我们的认知,就要面对恐惧。

“玻璃栈道”这个场景就能见识到“认知在和恐惧的较量中是如何软弱不堪的”,但是,道理都明白,一旦恐惧出现的时候,道理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这也从侧面回答了我们的老问题:为什么“明白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这是实践的问题、练习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恐惧”,以及恐惧衍生出来的各种情绪——嫉妒、贪婪、忧郁等等。这些情绪极大地扭曲了我们的认知,有时候甚至是釜底抽薪式地,让整个认知陷入坍塌和瘫痪状态。

那么光说“要提高认知”是没用的。

这也就像好多球员,天天练投篮,并且在练习的时候投篮投得特别准,然而一到球场却一个都投不进去——能力的天敌“恐惧”一旦出现,我们的能力就溃不成军。

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三傻之一,也是最窝囊的那一个,他的特点就是“恐惧”:他宿舍里的同学都很烦他了,因为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求啊、拜啊,比如考试之前要拜眼镜蛇,他整个生命的体验都是被恐惧所笼罩的,所以任何事情一出现,他就退缩。

当他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用摩托车赶快送他父亲去医院,而是出交通事故怎么办,没有救护车他父亲在中途死了怎么办——“恐惧”成了他人生路上随时出现的拦路虎。

所以,当这个“傻宝”在毕业考试当中考了最后一名,害怕没有公司雇用他,而自己家庭又很贫困,势必遭到所有人白眼的时候,他倒是没有了“恐惧”,直接从楼上跳下去了。

幸好楼不太高,他只是摔断了腿,很快也就治好了。没想到的是,他自此就变了一个人,因为他跳楼的那一刻是没有恐惧的,而且跳完以后没死——这时候他说了一个金句,“我只有腿摔断以后才真正站立了起来”。

也就是说在那一刻,“恐惧之神”被驱散了,再也不会每天都困扰在他身边了。

我们之所以讲“恐惧”是因为它是认知的天敌,像硫酸一样:任何认知一旦掉到了进去,很快就会化解,消失于无形——“恐惧”具有那种化骨绵掌的力量。

“恐惧是万恶之源”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说过“恐惧是万恶之源”。他的意思是“很多的邪恶源自于恐惧”。

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不把“恐惧”这个拦路虎去掉,任何认知和行为一定会扭曲变形,甚至荡然无存。

王阳明的“心中贼”

王阳明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个东西,他把“恐惧”这种干扰人认知的各种杂质,称作“心中贼”——就是在你内心起破坏作用的那种东西。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如何修心”, 他清楚“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所以他的整个哲学和实践就在说一个事:如何把内心的恐惧去掉。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一次非常深切的占胜恐惧的过程:

他一路被廷杖打屁股,被贬官,被太监刘瑾追杀后假装投江自尽,逃脱之后又差点儿被老虎吃了……遭遇了种种不幸,死的心都有。最后到了极其荒蛮的贵州龙场,住在周围的,除了毒蛇虎豹就是语言不通的当地原住民,他陷入到了一种绝望。

但在极度绝望当中,他亲眼看到发配到这个地方的另一个人连同他的儿子和随从,在一天之内,由于经受不了这个地方的瘴疠之气,三个人都死了,他想象自己有一天也可能这么突然死去。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躺在一口石棺里想,“如果此刻我死了会是什么样?”——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面死而生”,突然面对死亡,想象自己已经死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在石头棺材里,王阳明突然悟到了:没有任何东西是可怕的。当“怕无可怕”,进入极度绝望以后,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不需要任何外界的东西来给自己打强心针,来支撑自己。

当恐惧被驱散,王阳明的内心感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据记载,当时他从棺材里出来,面对群山狂喜大吼,悟出八个字:吾性自足,何待外求——一切都是具备的,什么都不求。

绝望疗法

讲到这里就可以回答一个大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说“恐惧”是妨碍人认知的最大拦路虎,那么,怎么才能去掉恐惧呢?答案是:绝望疗法。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我们的恐惧是由我们原来的认知导致的,你原来的认知是不可能驱除这个恐惧的,王阳明告诉我们:要用行动来驱除恐惧。

不进入一种极度绝望的场景,你可能永远驱除不了这种认知,也就永远驱除不了你的那种恐惧——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解释了王阳明“知行合一”。

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可能更好理解“绝望疗法”:大不了如何如何——大不了是个死,大不了是个失败,万一成了呢。而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先行到死”——你先行到最糟糕的情况,会发现也不过如此,一切也就云风轻淡了。

中国古代有一个寓言:一个盲人走到一座桥上,但他不知道那是桥,一脚踏空。这个盲人反应很机敏,一下子抓住了一根棍子——桥的栏杆,然后就一直吊在那儿。这时候旁边有人经过告诉他,“你下来,没事的,你下面就是地面”,但这个盲人就是牢牢抓住那个栏杆死活不松手。撑了半个时辰,他终于撑不住了,手一滑,发现他的脚尖其实几乎要触到地面了,一下子就能安稳地站在地上了。而且,那是一座旱桥,下面没水。于是这个盲人就自嘲说,“早知道下面就是地,何苦在这儿吊半天呢?”

这个寓言其实是在提醒一直被恐惧所困扰的人:你所恐惧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幻觉,当你真正是坠到那个谷底的时候,这个恐惧就自然消失了。

这一路走来,我也曾遇到过各种困难,之所以说是困难,是因为心生恐惧,不敢面对。后来,我尝试了去面对,去解决,去挑战,奇怪的是当我变勇敢时,我强大了,困难变小了,我知道我克服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内心的恐惧。困难被克服后新的困难还会出现,但我已经形成了一种认知,遇到问题,首先要克服的是内心的恐惧。

我的演讲结束了,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新的认知,无论是见当事人,开庭,还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恐惧,不要怕,请相信这一切都会过去!

来源:秀丽非蜜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8月1日
下一篇 2019年8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