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表情识别,神经网络表情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表情识别,神经网络表情识别

1、如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图像识别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称ANN)系统从20 世纪40 年代末诞生至今仅短短半个多世纪,但由于他具有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能力等优点,已经在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及系统建模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基于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Multiple-Layer Feedforward Network)(简称BP 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所以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建模、函数逼近、模式分类等方面。
目标识别是模式识别领域的一项传统的课题,这是因为目标识别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模式识别领域中大多数课题都会遇到的基本问题,并且在不同的课题中,由于具体的条件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目标识别的研究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这里讨论的是将要识别的目标物体用成像头(红外或可见光等)摄入后形成的图像信号序列送入计算机,用神经网络识别图像的问题。
一、BP 神经网络
BP 网络是采用Widrow-Hoff 学习算法和非线性可微转移函数的多层网络。一个典型的BP 网络采用的是梯度下降算法,也就是Widrow-Hoff 算法所规定的。backpropagation 就是指的为非线性多层网络计算梯度的方法。一个典型的BP 网络结构如图所示。
我们将它用向量图表示如下图所示。
其中:对于第k 个模式对,输出层单元的j 的加权输入为
该单元的实际输出为
而隐含层单元i 的加权输入为
该单元的实际输出为
函数f 为可微分递减函数
其算法描述如下:
(1)初始化网络及学习参数,如设置网络初始权矩阵、学习因子等。
(2)提供训练模式,训练网络,直到满足学习要求。
(3)前向传播过程:对给定训练模式输入,计算网络的输出模式,并与期望模式比较,若有误差,则执行(4);否则,返回(2)。
(4)后向传播过程:a. 计算同一层单元的误差;b. 修正权值和阈值;c. 返回(2)
二、 BP 网络隐层个数的选择
对于含有一个隐层的三层BP 网络可以实现输入到输出的任何非线性映射。增加网络隐层数可以降低误差,提高精度,但同时也使网络复杂化,增加网络的训练时间。误差精度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增加隐层结点数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增加隐含层的结点数。
三、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选择
当用神经网络实现网络映射时,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直接影响着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隐含层神经元数目较少时,网络每次学习的时间较短,但有可能因为学习不足导致网络无法记住全部学习内容;隐含层神经元数目较大时,学习能力增强,网络每次学习的时间较长,网络的存储容量随之变大,导致网络对未知输入的归纳能力下降,因为对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选择尚无理论上的指导,一般凭经验确定。
四、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实现模式识别,可处理一些环境信息十分复杂,背景知识不清楚,推理规则不明确的问题,允许样品有较大的缺损、畸变,神经网络方法的缺点是其模型在不断丰富完善中,目前能识别的模式类还不够多,神经网络方法允许样品有较大的缺损和畸变,其运行速度快,自适应性能好,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系统是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系统的一种,原理是一致的。一般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系统由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神经网络分类器组成。预处理就是将原始数据中的无用信息删除,平滑,二值化和进行幅度归一化等。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系统中的特征提取部分不一定存在,这样就分为两大类:① 有特征提取部分的:这一类系统实际上是传统方法与神经网络方法技术的结合,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人的经验来获取模式特征以及神经网络分类能力来识别目标图像。特征提取必须能反应整个图像的特征。但它的抗干扰能力不如第2类。② 无特征提取部分的:省去特征抽取,整副图像直接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这种方式下,系统的神经网络结构的复杂度大大增加了,输入模式维数的增加导致了网络规模的庞大。此外,神经网络结构需要完全自己消除模式变形的影响。但是网络的抗干扰性能好,识别率高。
当BP 网用于分类时,首先要选择各类的样本进行训练,每类样本的个数要近似相等。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防止训练后网络对样本多的类别响应过于敏感,而对样本数少的类别不敏感。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训练速度,避免网络陷入局部最小点。
由于BP 网络不具有不变识别的能力,所以要使网络对模式的平移、旋转、伸缩具有不变性,要尽可能选择各种可能情况的样本。例如要选择不同姿态、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等有代表性的样本,这样可以保证网络有较高的识别率。
构造神经网络分类器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网络结构: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输入就是图像的特征向量;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输出节点应该是类别数。隐层数要选好,每层神经元数要合适,目前有很多采用一层隐层的网络结构。然后要选择适当的学习算法,这样才会有很好的识别效果。在学习阶段应该用大量的样本进行训练学习,通过样本的大量学习对神经网络的各层网络的连接权值进行修正,使其对样本有正确的识别结果,这就像人记数字一样,网络中的神经元就像是人脑细胞,权值的改变就像是人脑细胞的相互作用的改变,神经网络在样本学习中就像人记数字一样,学习样本时的网络权值调整就相当于人记住各个数字的形象,网络权值就是网络记住的内容,网络学习阶段就像人由不认识数字到认识数字反复学习过程是一样的。神经网络是按整个特征向量的整体来记忆图像的,只要大多数特征符合曾学习过的样本就可识别为同一类别,所以当样本存在较大噪声时神经网络分类器仍可正确识别。在图像识别阶段,只要将图像的点阵向量作为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输入,经过网络的计算,分类器的输出就是识别结果。
五、仿真实验
1、实验对象
本实验用MATLAB 完成了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和图像识别模拟。从实验数据库中选择0~9 这十个数字的BMP 格式的目标图像。图像大小为16×8 像素,每个目标图像分别加10%、20%、30%、40%、50%大小的随机噪声,共产生60 个图像样本。将样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训练,另一部分用于测试。实验中用于训练的样本为40个,用于测试的样本为20 个。随机噪声调用函数randn(m,n)产生。
2、网络结构
本试验采用三层的BP 网络,输入层神经元个数等于样本图像的象素个数16×8 个。隐含层选24 个神经元,这是在试验中试出的较理想的隐层结点数。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就是要识别的模式数目,此例中有10 个模式,所以输出层神经元选择10 个,10 个神经元与10 个模式一一对应。
3、基于MATLAB 语言的网络训练与仿真
建立并初始化网络
1
2
3
4
5
6
7
8

% ================
S1 = 24;% 隐层神经元数目S1 选为24
[R,Q] = size(numdata);
[S2,Q] = size(targets);
F = numdata;
P=double(F);
net = newff(minmax(P),[S1 S2],{‘logsig’
‘logsig’},’traingda’,’learngdm’)
这里numdata 为训练样本矩阵,大小为128×40, targets 为对应的目标输出矩阵,大小为10×40。
newff(PR,[S1 S2…SN],{TF1 TF2…TFN},BTF,BLF,PF)为MATLAB 函数库中建立一个N 层
前向BP 网络的函数,函数的自变量PR 表示网络输入矢量取值范围的矩阵[Pmin max];S1~SN 为各层神经元的个数;TF1~TFN 用于指定各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BTF 用于指定网络的训练函数;BLF 用于指定权值和阀值的学习函数;PF 用于指定网络的性能函数,缺省值为‘mse’。
设置训练参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net.performFcn = ‘sse’; %平方和误差
性能函数
net.trainParam.goal = 0.1; %平方和误
差目标
net.trainParam.show = 20; %进程显示
频率
net.trainParam.epochs = 5000;%最大训
练步数
net.trainParam.mc = 0.95; %动量常数
网络训练
net=init(net);%初始化网络
[net,tr] = train(net,P,T);%网络训练
对训练好的网络进行仿真
D=sim(net,P);
A = sim(net,B);
B 为测试样本向量集,128×20 的点阵。D 为网络对训练样本的识别结果,A 为测试样本的网络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网络对训练样本和对测试样本的识别率均为100%。如图为64579五个数字添加50%随机噪声后网络的识别结果。
六、总结
从上述的试验中已经可以看出,采用神经网络识别是切实可行的,给出的例子只是简单的数字识别实验,要想在网络模式下识别复杂的目标图像则需要降低网络规模,增加识别能力,原理是一样的。

谷歌人工智能写作项目:小发猫

卷积神经网络表情识别,神经网络表情识别

2、可鉴别的多特征联合稀疏表示人脸表情识别方法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表情识别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137-03
人脸的表情包含了人体行为的情感信息和心理信息,这是人们在进行非语言的交流时所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参考:一个技术宅的学习笔记。人们可以根据表情来充分地将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表达出来,同时根据人脸表情来对对方内心世界和对方的态度来加以了解,所以说人脸的表情在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表情能够将很多的语言以及声音不能够表达出来的信息给表达出来,其在医疗和语言学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中都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人脸表情识别的技术现状
1.1 提取人脸表情特征
由于提取人脸表情特征采取的图像类型不一样,对此我们可以将其分成静态表情的图像特征进行提取以及序列表情的图像特征进行提取这两种。第一种提取的是表情静止时的特征,第二种提取的是表情在运动过程中的特征,对于第一种的提取方法一般为Gabor小波,主成份分析(PCA)以及线性的判断分析(LDA)等的方法;而针对与第二种的提取方法有特征点跟踪,查分图像法以及光流法等。
1)提取静态的表情特征的常用方法
PCA主要是用在抽取原始特征以及降维,这种方法运算的中心思想是把二维的图像转为一维向量,根据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对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加以调整,并且通过K-L的变换投影获得正交基,对其加以取舍进而得到人脸的表情特征其子空间。其实际上识别表情的过程就是把测试的样本进行比较投影进表情特征的子空间里,之后再将其跟测试的样本加以比较判定出它的表情类别。Gabor小波这种方法是现在我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表示特征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将环境噪音加以清除,使提取的图像特征有效加强,主要是通过图像在不同方向不同尺度上的频率信息对图像的特征加以表明。
2)提取变动的表情特征常用的方法
对于序列图像特征加以提取的代表性方法就是光流法。这种方法在1981年被第一次提出,主要是根据对视频图像里的表情特征光流加以计算进而得到每一个特征点的运动情况,这就是表情特征。
第一种提取特征的方法它采集较方便,计算更快捷,但是不能够对更大时间和空间信息加以探知。而第二种提取特征的方法虽可以对运动的表情信息加以提取,进而使得到的识别效果较好,但这种方法其计算的数据量较庞大,且具有很高的重复率,实际的操作当中比较困难。因此从目前来看,提取表情特征应该朝着将各种提取方法相互融合来对信息加以特征提取。
1.2传统的人脸表情识别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人类表情识别的研究中可以依据人类对不同的表情加以区别上获得启发,但运用计算机的视觉技术准确地对人脸表情进行识别的系统,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多难题。
1) 不容易建立起理想的人脸表情相关模型
因为人脸是比较柔的,所以把人的表情和情感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模型,把人类的表情特征以及情感信息再相对应这就显得十分的困难。
2)表情数据库不完善
现在很多研究的实验结果都是在各自研究团队里研发出来的表情数据库的基础上得到的,我们知道每一个表情库由于噪音或者是光照等环境方面的影响都各不相同,再加上每个表情库里的人脸图像在文化,种族当中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实验的结果应该多次加以重复验证,增加推广能力。
3)学科方法和技术有自身的局限性
尽管我们在对人脸识别的系统中研究工作正在逐步加深,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很多的研究者都是自己展开工作,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将优点充分发挥出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多种技术相互融合上面的工作开展得还比较慢。
2 提取改进LBP的人脸表情特征
局部二元模式(LBP)指的是一个能描述算子的有效图像纹理特征,根据存在于图像中的任意一点和它相邻那点的灰度值中发生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图像中部分纹理空间构造,从这方面上来看,它有旋转和抗亮度变化的能力。
2.1 原始的LBP算子
LBP一开始先将图像中各个像素点之间的灰度值加以计算,将在各个像素点和跟她相邻的点存在于灰度值上的二值关系加以计算,根据计算后得出的二指关系根据相应规则来形成局部二值的模式,同时将多区域的直方图序列当做这个图像的一个二值模式。
图1 基本的LBP算子计算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LBP算子应该是上图1所示那样,将其定义成3*3的窗口,有8个邻域的像素点,把窗口中心点的灰度值对窗口内的像素点其灰度值执行二值化,再依据不同的像素点位置来加权求和,进而得到这个窗口LBP编码值。
2.2 改进的LBP算子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原始的算法自身纹理描述力是很强的,但在特定的局域内,原始LBP算子只考虑到了存在于中心像素点跟邻域的像素点之间灰度值的差异,把中心像素点作用以及邻域像素点其灰度值之间的互相关系忽略掉了,因而造成在某些情况下把局部的结构特点信息有所忽略。如下图2就是某种特定的情况。 图2 原始的LBP算子在特定情形中的编码
图2中所产生的11111111主要是对暗点以及会读平坦的区域进行检测,可以说是特征检测器。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原始的LBP算子进行改进,根据使一位二值编码增加的方式来加以扩展,提出了多重心化的二值模式也就是MLBP,具体的改进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改进的LBP算子计算的过程(P=8、R=1)
由图3中获得的两个8位子编码将其当做独立的两 个MLBP的自编码,继而对所有模式直方图加以计算,根据这个直方图来加以分类或者是识别。LBP具体的算法公式如下:
在这当中,N,R分别表示的是临域点的个数和半径,gc表示的是像素点,gn表示的是它的临域点。根据这个改进的MLBP算子我们可以看出,它根据使一位二值的编码增加的形式,在将原始LBP算子的优势得到保持前提下,将中心像素点作用和邻域像素点二者间灰度值的关系又加以利用。跟原始的相比,改进的算子并没有时特征模式有所增加,而且还可以将原始的算子中没有考虑到的中心像素点和邻域像素点灰度值间关系产生的结构特点提取出来,让其鉴别能力得到提高。
3 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构成
该系统主要是被硬件平台以及软件开发的平台这两部分构成。硬件平台指的就是那些采集图像的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而软件开发的平台就是本文中所描述到的在上述所说的算法中改进开发出来的一种人脸识别的系统。
3.2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的构造。系统软件可以划分成以下两个部分。首先是获取图像,当进入到主界面中时,点击打开图像或者是打开视频,系统初始化的硬件设备能够根据直接打开的静态表情图像或者是视频等,来对人脸表情图像进行获取并将图像显示出来,之后再对人脸开始进行检测和定位。其次,就是提取相应的表情特征并对其进行识别。
下面为了对该系统在进行识别表情时的效果进行验证,本文进行了几组对比实验。先将Gabor跟采样降维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式下得出的不同分类器效果加以比较,再将该系统下的分类跟其他的分类器效果进行比较。具体如下图4所示。
图4 不同的分类器下表情识别比较图
在图4中,横坐标1-7分别表示的是生气、厌恶、恐惧、高兴和瓶颈、伤心以及惊奇,数字8表示的是所有的表情。
结论:
根据图4我们可看出,在特征提取条件相同情况下,整体实验数据中稀疏表示明显比另两种分类型的性能要好,而且BP神经网络分类效果也非常良好,但是最近邻之间的分类器的精准度没有前两种表现得好。
该文中运用的这种提取特征方法的效果明显比Gabor跟采样降维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要好。
上面进行的对比实验,充分验证了本文中的分类系统的优越感。下面跟文献中已经有的方案进行对比,具体如下图5所示。
[不同人脸表情识别方法\&识别率\&Gabor+弹性模板匹配[5]\&80%\&特征块PCA+最近邻分析器[8]\&75.45%\&本文方法\&85.71%\&]
图5 跟文献中含有的方案进行比较效果
根据图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跟其他文献中采用的方法来看,本文采用的方法在表情识别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的我们还可以从下图6的人脸表情识别界面中看到本文中设计的人脸识别系统具体应用情况。
图6 人脸表情识别的界面
3.3简析人脸识别算法
1)优点
这种算法将以前在迭代过程中的迭矩阵计算大大简化,而且在识别的速度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能跟随光照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识别,对人脸进行识别的主要困难就是遮挡、单样本等这些问题,而稀疏表示在这些问题的前提下仍然能具备潜在的发展力,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其加以研究,这也是现在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2) 缺点
在上面实验中我们发现其分类器表现出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但这种算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数据量不断地增加,稀疏表示分类需要的时间也会随之而增加。此外,这种表示方法虽然在速度上明显优于其他,但是其产生的识别率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不能准确地对表情进行有效识别。
4 展望人脸表情识别的系统
这种新型的对人脸表情加以识别的系统利于将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当人们一旦从比较寒冷的地方或者是比较炎热的地方回到室内时,可以根据这个表情识别的系统快速地把人们面部表情与最佳温度中人脸表情相对比,进而让空调自动把室内的温度调转至最佳。此外,在医疗行业中,可以将表情识别运用到电子护士护理中来。尤其是对于那些重症病人,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个具有表情分析能力的机器人护士对病人实行实时的看管护理。除以上几点外,在对儿童实行教育时也可以将其应用其中,可以根据儿童在某种情形下所产生的表情以及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和观察,有效挖掘他们潜在的气质和能力,引导我们更好地对儿童实行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人脸表情加以识别是具有很大挑战的新兴课题,笔者主要对存在于人脸表情识别算法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算法进而提出了对人脸表情加以识别的系统。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关于人脸识别的系统研究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将更加智能化的关于人脸表情识别的系统加以实现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龙. 安防系统中的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研究[D].西北大学,2014.
[2] 朱可.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表情识别[D].西北大学,2013.
[3] 万川. 基于动态序列图像的人脸表情识别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 欧阳琰. 面部表情识别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 王哲伟. 基于稀疏表示残差融合的人脸表情识别[D].五邑大学,2011.
[6] 张慕凡.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
[7] 赵晓.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8] 何玲丽. 基于核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什么是人体神经网络/h2>

神经系统
概述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神经系统。
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1.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2.神经胶质。
神经胶质neuroglia数目较神经元,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胞体较小,胞浆中无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不具有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着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3.突触。
神经元间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该接触部位的结构特化称为突触synapse,通常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上的联系,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构成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它们的周围有头颅骨和脊椎骨包绕。这些骨头质地很硬,在人年龄小时还富有弹性,因此可以使脑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护。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 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 1对。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植物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体,使内脏活动能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由神经组织构成的全部装置。主要由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是神经组织最集中、构造最复杂的部位。存在有控制各种生理机能的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其中同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植物性神经。各类神经通过其末梢与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一方面它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神经系统对生理机能调节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反射。人的大脑的高度发展,使大脑皮质成为控制整个机体功能的最高级部位,并具有思维、意识等生理机能。神经系统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小脑、大脑和神经系统
大脑的功能主要有:进行理论性的思考、判断事物、说话、掌管本能以及掌管情感。神经的功能是传递脑部的指令到身体各部位,再由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将身体各部位所收集的情报回传到大脑进行资料分析的。
小脑的功能是由旧小脑负责保持身体的平衡,例如站立、行走、运动。而新小脑是负责将大脑所传达的粗略运动指令进行仔细调整后,通过神经细胞,以电脑的速度和准确性,传到身体的每个部位。小脑皮质每1mm2聚集了50万个神经细胞,之所以我们能够使全身的肌肉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例如挥杆自如,全部都是因为新小脑,即神经细胞的聚合体,以千分之一秒的速度来准确地处理了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就无法巧妙用手握住物体,又或无法做到协调的动作了。
保护脑部的正常运作
大家对脑部和神经粗略地了解了一些主要功能,现在我们要学习如何去保护及保证脑部及神经系统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因为当它们正常操作时,我们的高尔夫球和生活才能好好享受。首先要了解脑部会有机会出现一些疾病和原因,脑部常见的疾病有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即是脑中风,但它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脑梗塞、脑出血、蜘蛛膜下出血等会使脑血管产生障碍的各种疾病的总称。而这些病的背景都是动脉硬化,再加上精神过度紧张、饮酒、身体过度疲劳而身体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触即发而造成出血的结果。
而神经有可能出现的疾病就是神经痛,例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等等,根据一些医书的解释是由於某些部位的神经受到压迫,例如:肌肉的过份紧张收缩和骨的移位而令某些神经受到过大的压力而痛,又或者由於颈椎、腰椎、脊椎变形、又或者由於肿痛等原因而导致神经痛,而引起这些病的根本原因通常是由於长期身体处於高度的精神紧张、饮食不健康、长期缺乏运动,而长期累积太多有害物质又排不出体外,加上工作的压力就很容易令身体去到危险程度。
希望大家能够提醒自己,用聪明的方法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疲劳,同时要让身体摄取各种营养素、维他命、氨基酸、矿物质等等,以及多做运动去消除精神上的压力,令坏胆固醇无法在身体囤积,同时听音乐或出去旅行,又或者种种花草、浸浸温泉、做做运动按摩和多做伸展运动和多在清新空气的地方做深呼吸,以达到最健康。

4、神经网络 的四个基本属性是什么/h2>

神经网络 的四个基本属性:

(1)非线性:非线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脑智能是一种非线性现象。人工神经元处于两种不同的激活或抑制状态,它们在数学上是非线性的。由阈值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具有更好的性能,可以提高网络的容错性和存储容量。

(2)无限制性:神经网络通常由多个连接广泛的神经元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行为不仅取决于单个神经元的特性,而且还取决于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连。通过单元之间的大量连接来模拟大脑的非限制性。联想记忆是一个典型的无限制的例子。

(3)非常定性: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自学习的能力。神经网络处理的信息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非线性动态系统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迭代过程通常用来描述动态系统的演化。

(4)非凸性: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演化方向取决于特定的状态函数。例如,能量函数的极值对应于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非凸性是指函数具有多个极值,系统具有多个稳定平衡态,从而导致系统演化的多样性。

扩展资料:

神经网络的特点优点: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具有自学习功能。例如实现图像识别时,只在先把许多不同的图像样板和对应的应识别的结果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网络就会通过自学习功能,慢慢学会识别类似的图像。自学习功能对于预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预期未来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将为人类提供经济预测、市场预测、效益预测,其应用前途是很远大的。

第二,具有联想存储功能。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馈网络就可以实现这种联想。

第三,具有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寻找一个复杂问题的优化解,往往需要很大的计算量,利用一个针对某问题而设计的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发挥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能很快找到优化解。

参考资料:

5、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h2>

神经网络的云集成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应该有发展潜力,但神经网络有自己的硬伤,不知道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所以决策支持系统中并不是很热门,但是神经网络无视过程的优点也是无可替代的,云网络如果能够对神经网络提供一个互补的辅助决策以控制误差的话,也许就能使神经网络成熟起来
1 人工神经网络产生的背景
自古以来,关于人类智能本源的奥秘,一直吸引着无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研究热情。生物学家、神经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对人脑的观察和认识,认为人脑的智能活动离不开脑的物质基础,包括它的实体结构和其中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电学作用,并因此建立了神经元网络理论和神经系统结构理论,而神经元理论又是此后神经传导理论和大脑功能学说的基础。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科学家们认为,可以从仿制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研究人类智能活动和认识现象。另一方面,19世纪之前,无论是以欧氏几何和微积分为代表的经典数学,还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从总体上说,这些经典科学都是线性科学。然而,客观世界是如此的纷繁复杂,非线性情况随处可见,人脑神经系统更是如此。复杂性和非线性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对非线性科学的研究也是我们认识复杂系统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必须对非线性科学进行研究。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非线性的、与大脑智能相似的网络模型,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所以,人工神经网络的创立不是偶然的,而是20世纪初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
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40年代初。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兴起、高潮与萧条、高潮及稳步发展的远为曲折的道路。
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 提出了M—P模型,这是第一个用数理语言描述脑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模型, 虽然神经元的功能比较弱,但它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1949年,心理学家D.O.Hebb提出突触联系可变的假设,根据这一假设提出的学习规律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 1957 年, 计算机科学家Rosenblatt提出了著名的感知机模型,它的模型包含了现代计算机的一些原理,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神经网络,第一次把神经网络研究付诸工程实现。由于可应用于模式识别,联想记忆等方面,当时有上百家实验室投入此项研究,美国军方甚至认为神经网络工程应当比“原子弹工程”更重要而给予巨额资助,并在声纳信号识别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1960年,B.Windrow和E.Hoff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单元, 它可用于自适应滤波、预测和模式识别。至此,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工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1969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M.Minsky和S.Papert编写了影响很大的Perceptron一书,从理论上证明单层感知机的能力有限,诸如不能解决异或问题,而且他们推测多层网络的感知机能力也不过如此,他们的分析恰似一瓢冷水,很多学者感到前途渺茫而纷纷改行,原先参与研究的实验室纷纷退出,在这之后近10年,神经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萧条期。这期间,芬兰学者T.Kohonen 提出了自组织映射理论,反映了大脑神经细胞的自组织特性、记忆方式以及神经细胞兴奋刺激的规律;美国学者S.A.Grossberg的自适应共振理论(ART );日本学者K.Fukushima提出了认知机模型;ShunIchimari则致力于神经网络有关数学理论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以后的神经网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生物物理学家J.J.Hopfield于1982年、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两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引起了研究神经网络的又一次热潮。 1982 年,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神经网络模型——hopfield网络模型。他在这种网络模型的研究中,首次引入了网络能量函数的概念,并给出了网络稳定性的判定依据。1984年,他又提出了网络模型实现的电子电路,为神经网络的工程实现指明了方向,他的研究成果开拓了神经网络用于联想记忆的优化计算的新途径,并为神经计算机研究奠定了基础。1984年Hinton等人将模拟退火算法引入到神经网络中,提出了Boltzmann机网络模型,BM 网络算法为神经网络优化计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1986年,D.E.Rumelhart和J.LMcclelland提出了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成为至今为止影响很大的一种网络学习方法。1987年美国神经计算机专家R.Hecht—Nielsen提出了对向传播神经网络,该网络具有分类灵活,算法简练的优点,可用于模式分类、函数逼近、统计分析和数据压缩等领域。1988年L.Ochua 等人提出了细胞神经网络模型,它在视觉初级加工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适应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1987年成立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并决定定期召开国际神经网络学术会议。1988年1月Neural Network 创刊。1990年3月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问世。 我国于199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神经网络学术大会,并决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1991 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神经网络学会。 IEEE 与INNS 联合召开的IJCNN92已在北京召开。 这些为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工神经网络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
90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Edelman提出了Darwinism模型,建立了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同年,Aihara等在前人推导和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混沌神经元模型,该模型已成为一种经典的混沌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联想记忆。 Wunsch 在90OSA 年会上提出了一种AnnualMeeting,用光电执行ART,学习过程有自适应滤波和推理功能,具有快速和稳定的学习特点。1991年,Hertz探讨了神经计算理论, 对神经网络的计算复杂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Inoue 等提出用耦合的混沌振荡子作为某个神经元,构造混沌神经网络模型,为它的广泛应用前景指明了道路。1992年,Holland用模拟生物进化的方式提出了遗传算法, 用来求解复杂优化问题。1993年方建安等采用遗传算法学习,研究神经网络控制器获得了一些结果。1994年Angeline等在前人进化策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进化算法来建立反馈神经网络,成功地应用到模式识别,自动控制等方面;廖晓昕对细胞神经网络建立了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得到了一系列结果。HayashlY根据动物大脑中出现的振荡现象,提出了振荡神经网络。1995年Mitra把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理论、 生物细胞学说以及概率论相结合提出了模糊神经网络,使得神经网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Jenkins等人研究光学神经网络, 建立了光学二维并行互连与电子学混合的光学神经网络,它能避免网络陷入局部最小值,并最后可达到或接近最理想的解;SoleRV等提出流体神经网络,用来研究昆虫社会,机器人集体免疫系统,启发人们用混沌理论分析社会大系统。1996年,ShuaiJW’等模拟人脑的自发展行为, 在讨论混沌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发展神经网络。1997、1998年董聪等创立和完善了广义遗传算法,解决了多层前向网络的最简拓朴构造问题和全局最优逼近问题。
随着理论工作的发展,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涉及面非常广泛,就应用的技术领域而言有计算机视觉,语言的识别、理解与合成,优化计算,智能控制及复杂系统分析,模式识别,神经计算机研制,知识推理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有神经生理学、认识科学、数理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光学、动力学、生物电子学等。美国、日本等国在神经网络计算机软硬件实现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逐步形成产品。在美国,神经计算机产业已获得军方的强有力支持,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认为“神经网络是解决机器智能的唯一希望”,仅一项8 年神经计算机计划就投资4亿美元。在欧洲共同体的ESPRIT计划中, 就有一项特别项目:“神经网络在欧洲工业中的应用”,单是生产神经网络专用芯片这一项就投资2200万美元。据美国资料声称,日本在神经网络研究上的投资大约是美国的4倍。我国也不甘落后,自从1990 年批准了南开大学的光学神经计算机等3项课题以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防预研基金也都为神经网络的研究提供资助。另外,许多国际著名公司也纷纷卷入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如Intel、IBM、Siemens、HNC。神经计算机产品开始走向商用阶段,被国防、企业和科研部门选用。在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采用了神经网络来进行决策与控制。在这种刺激和需求下,人工神经网络定会取得新的突破,迎来又一个高潮。自1958年第一个神经网络诞生以来,其理论与应用成果不胜枚举。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快速发展着的一门新兴学科,新的模型、新的理论、新的应用成果正在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3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前景
针对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和社会需求,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1)利用神经生理与认识科学研究大脑思维及智能的机理、 计算理论,带着问题研究理论。
人工神经网络提供了一种揭示智能和了解人脑工作方式的合理途径,但是由于人类起初对神经系统了解非常有限,对于自身脑结构及其活动机理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并且带有某种“先验”。例如, Boltzmann机引入随机扰动来避免局部极小,有其卓越之处,然而缺乏必要的脑生理学基础,毫无疑问,人工神经网络的完善与发展要结合神经科学的研究。而且,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识科学等方面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是向神经网络理论研究提出的新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完善和发展神经网络理论。因此利用神经生理和认识科学研究大脑思维及智能的机理,如有新的突破,将会改变智能和机器关系的认识。
利用神经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用数理方法探索智能水平更高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深入研究网络的算法和性能,如神经计算、进化计算、稳定性、收敛性、计算复杂性、容错性、鲁棒性等,开发新的网络数理理论。由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因此非线性问题的研究是神经网络理论发展的一个最大动力。特别是人们发现,脑中存在着混沌现象以来,用混沌动力学启发神经网络的研究或用神经网络产生混沌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因为从生理本质角度出发是研究神经网络的根本手段。
(2)神经网络软件模拟, 硬件实现的研究以及神经网络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应用的研究。
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用传统计算机模拟,也可以用集成电路芯片组成神经计算机,甚至还可以用光学的、生物芯片的方式实现,因此研制纯软件模拟,虚拟模拟和全硬件实现的电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潜力巨大。如何使神经网络计算机与传统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也是前沿课题;如何使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功能向智能化发展,研制与人脑功能相似的智能计算机,如光学神经计算机,分子神经计算机,将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4 哲理
(1)人工神经网络打开了认识论的新领域
认识与脑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有关人的心理、意识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有关人的思维活动机制的脑科学与思维科学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物质与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既唯物又辩证地理解认识与脑的关系,打开认识论的新领域。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并行系统,它具有“认知、意识、情感”等高级脑功能,用人工进行模拟,有利于加深对思维及智能的认识,已对认知和智力的本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研究大脑的整体功能和复杂性方面,人工神经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迪。由于人脑中存在混沌现象,混沌可用来理解脑中某些不规则的活动,从而混沌动力学模型能用作人对外部世界建模的工具,可用来描述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混沌和智能是有关的,神经网络中引入混沌学思想有助于提示人类形象思维等方面的奥秘。人工神经网络之所以再度兴起,关键在于它反映了事物的非线性,抓住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回答了智能系统如何从环境中自主学习这一最关键的问题,从认知的角度讲,所谓学习,就是对未知现象或规律的发现和归纳。由于神经网络具有高度的并行性,高度的非线性全局作用,良好的容错性与联想记忆功能以及十分强的自适应、自学习功能,而使得它成为揭示智能和了解人脑工作方式的合理途径。但是,由于认知问题的复杂性,目前,我们对于脑神经网的运行和神经细胞的内部处理机制,如信息在人脑是如何传输、存贮、加工的忆、联想、判断是如何形成的脑是否存在一个操作系统没有太多的认识,因此要制造人工神经网络来模仿人脑各方面的功能,还有待于人们对大脑信息处理机理认识的深化。
(2)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的推动力来源于实践、 理论和问题的相互作用
随着人们社会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层次的不断深入,人们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这就促使人们用不同的原因加以解释不同种类的自然现象,当不同种类的自然现象可以用同样的原因加以解释,这样就出现了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综合,人工神经网络就这样产生了。在开始阶段,由于这些理论化的网络模型比较简单,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这些模型几乎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因而神经网络的发展比较缓慢。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问题逐渐地解决特别是工程上得到实现以后,如声纳识别成功,才迎来了神经网络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可Minisky认为感知器不能解决异或问题, 多层感知器也不过如此,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入了低谷,这主要是因为非线性问题没得到解决。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实践的不断深入, 现在已证明Minisky的悲观论调是错误的。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逐渐揭示了非线性问题是客观世界的本质。问题、理论、实践的相互作用又迎来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第二次高潮。目前人工神经网络的问题是智能水平不高,还有其它理论和实现方面的问题,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不断实践,促使神经网络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先前的原因遇到了解释不同的新现象,促使人们提出更加普遍和精确的原因来解释。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动力,但单纯的理论和实践的作用还不能推动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还必须有问题提出,才能吸引科学家进入研究的特定范围,引导科学家从事相关研究,从而逼近科学发现,而后实践又提出新问题,新问题又引发新的思考,促使科学家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无不体现着问题、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3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推动力来源于相关学科的贡献及不同学科专家的竞争与协同
人工神经网络本身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科学背景,亦即是众多科研成果的综合产物,控制论创始人Wiener在其巨著《控制论》中就进行了人脑神经元的研究;计算机科学家Turing就提出过B网络的设想;Prigogine提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获得诺贝尔奖;Haken研究大量元件联合行动而产生宏观效果, 非线性系统“混沌”态的提出及其研究等,都是研究如何通过元件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复杂系统,类似于生物系统的自组织行为。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进展迅速反映到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中,例如生物神经网络理论,视觉中发现的侧抑制原理,感受野概念等,为神经网络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已提出的上百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涉及学科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其应用领域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不同学科专家为了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所有这些有力地推动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人脑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结构异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惊异于大脑的奇妙,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大脑信号处理机制对人类自身来说,仍是一个黑盒子,要揭示人脑的奥秘需要神经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微电子学家、数学家等专家的共同努力,对人类智能行为不断深入研究,为人工神经网络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源泉。另外,还要有哲学家的参与,通过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多种学科的深层结合,逐步孕育出探索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的新方法,使思维科学从朦胧走向理性。而且,不同领域专家的竞争与协调同有利于问题清晰化和寻求最好的解决途径。纵观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没有相关学科的贡献,不同学科专家的竞争与协同,神经网络就不会有今天。当然,人工神经网络在各个学科领域应用的研究反过来又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推动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6、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互联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信息处理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试图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网络处理、记忆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非线性 非线性关系是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大脑的智慧就是一种非线性现象。人工神经元处于激活或抑制二种不同的状态,这种行为在数学上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关系。具有阈值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具有更好的性能,可以提高容错性和存储容量。
(2)非局限性 一个神经网络通常由多个神经元广泛连接而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行为不仅取决于单个神经元的特征,而且可能主要由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所决定。通过单元之间的大量连接模拟大脑的非局限性。联想记忆是非局限性的典型例子。
(3)非常定性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神经网络不但处理的信息可以有各种变化,而且在处理信息的同时,非线性动力系统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经常采用迭代过程描写动力系统的演化过程。
(4)非凸性 一个系统的演化方向,在一定条件下将取决于某个特定的状态函数。例如能量函数,它的极值相应于系统比较稳定的状态。非凸性是指这种函数有多个极值,故系统具有多个较稳定的平衡态,这将导致系统演化的多样性。
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处理单元可表示不同的对象,例如特征、字母、概念,或者一些有意义的抽象模式。网络中处理单元的类型分为三类: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输入单元接受外部世界的信号与数据;输出单元实现系统处理结果的输出;隐单元是处在输入和输出单元之间,不能由系统外部观察的单元。神经元间的连接权值反映了单元间的连接强度,信息的表示和处理体现在网络处理单元的连接关系中。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程序化、适应性、大脑风格的信息处理 ,其本质是通过网络的变换和动力学行为得到一种并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功能,并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它是涉及神经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人工神经网络是并行分布式系统,采用了与传统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技术完全不同的机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逻辑符号的人工智能在处理直觉、非结构化信息方面的缺陷,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实时学习的特点。

来源:普通网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14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