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实录丨十年主导15个产品从0到1,她的经验与思考现场拆解

小编说: 产品思维有什么用在生活中,如果拥有产品思维,你会发现,很多让你感到迷茫的事情,都会更加有思路。”

 在周四的直播中,十五学社联合创始人李超老师,用40分钟主题分享以及60分钟的超细致答疑,带来了她十年来,15个产品从0到1的深刻思考。整场分享分为了迷茫、接受、竞争三个主题。

关于迷茫,李超老师总结了找、小、路、跳、出、框的六字真言逐一应对。关于接受,“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一个沟通专家”,挖掘需求、营造体验、建立信任三个要点,让产品被用户接受。关于竞争,李超老师告诉我们“竞争的核心就是进步的速度”。

让我们跟随本文回到昨晚的直播现场,感受产品思维的魅力。

扫码收看完整课程回放

扫码收看完整课程回放

文末可获取课件PPT

以下为课程实录

直播实录丨十年主导15个产品从0到1,她的经验与思考现场拆解

问题拆解就是这种感觉。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问题往往更加复杂,不可能进行这么简单的物理拆解。所以我们采用了一种拆解办法,就是逻辑拆解。 

我记得以前刚开始做网易云信,网易云信是目前同行业No.1的产品。作为这个项目的产品负责人,公司给的第一个课题是:“你要做一个可行性分析”。所谓可行性分析简单的说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干当时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它毕竟涉及到2000多万的资金、1000来个同事,和半年的努力。如果中间发现这个项目不行,那全都是因为我这次做的可行性分析的错误。 

乍一看,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拆解成几个问题呢:

1.    市场认知度:用户对云IM产品的认知程度

2.    竞争情况:同类竞争者数量和竞争力

3.    市场空间:客户量市场上限

4.    团队当下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

事实上我们就把这个大问题,拆成16个问题。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我们给出的结论是这个产品具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事实证明,这个产品也成为了公司战略级产品。

为什么我把问题拆成16个问题。因为我们只有得到一些确定的信息,才能够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那么我们能拆成多少个问题,并且是否能回答这些问题,这就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回答那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说的高手,或者专家,其实就是那些能解决那些复杂问题的人。 

其实你会发现,提出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小:小步快跑

在工作中我们也叫“敏捷开发”,起初的互联网产品,在划定版本时往往是按照1.0、然后是2.0这样排列下去的。但是你看现在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它在1.0之后,并不是2.0。而是1.1.1,1.1.2。这是为什么/p>

是更加敏捷了,1.1.1版本和1.1.0版本的差别,有的时候就只差一个bug。这就是10年里我看到的人们产品思维的转变。所以有些产品团队,甚至把上线周期缩短到了每周上线的程度。 

我现在经常跟人说三个字:先要有!

这就好比说,你不知道一件事该做什么,那就先随便做一个出来嘛。你先走出一步嘛。

本书的另一个作者陈老师,他是浙大的特聘老师。他跟我分享了一个案例说:有一次一个学生问他,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陈老师就说:你先去读完一本书。这名学员就问了:就一本就能变成有文化的人了吗老师说:至少比今天有文化。

“那读完了之后呢

“读完了之后,你再去读一本书。”以此类推。

 如果一个人读完过500本书,那么大家觉得,他是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呢是如果你先去找来500本书的书单,再去读,八成你就不会读这些书了。

因为看起来太吓人了。我们的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你的步伐越小,走得就越稳。 

小步快跑的具体方法,它关系到MVP的知识,以及搭建用户反馈渠道等等,就不在此讨论了 。

▊路:路上终点

我们通常用“以终为始”来思考应该如何给当下的自己定个目标或方向。所谓以终为始,就是你能想象得到终点的位置,你就知道起点的方向。

但人生是一条长路。如果你要用“以终为始”这个策略,那么你大概要每5年就要给自己划定一个终点。然后不断地反观一下自己当下的位置。我们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你在这条线的中间,点上一些中间节点,它们就叫做里程碑。

产品经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为产品制定里程碑计划。 

以我个人为例,在我还在某易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希望5年之我是什么样。我希望能够在杭州拥有一套别墅。于是我就在网上查,发现杭州这边最便宜的别墅也要1500万,我就大概盘算了一下,如果真想要这个,以我目前的情况,是没什么可能的。但我实在想付出一点行动,于是就找到当时还在浙大的陈老师,我们一起创立了十五学社。 

学社成立了,我们就在想:5年之后十五学社应该做成什么样/p>

十五学社推出了”FinD UP工作法“,这是我们想重点打造的产品。于是我们的希望是:FinD UP工作法能在5年之内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职场提升工具,占有5%的市场份额。如果想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在3年的时间内,在一个垂直领域成为主流的职场提成工具。那么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今年树立3个标杆企业。 

那这个容不容易呢容易。但是有了目标,你至少知道你当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你想要干什么。是不是就很清晰了呢nbsp;

“以终为始”有3个好处:

第一,它能让你马上上路,而不是原地踟蹰。就像刚才说的,你要小步快跑。

第二,你知道当下的关键要务是什么。我们公司接到一个活,短期能赚到钱,但不是我们主流项目,要不要接。如果它跟我们的初衷相违背,我们不接。

第三,它不会让我们的方向走着走着就跑偏。当然就像开车一样,你走在路上,总是会有一些异常的情况出现。比如说路封了呀,或者遇到障碍物,我们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但是如果你的方向是明确的,我再怎么调整,也知道要往哪边走。

▊ 跳:跳出问题

我记得我人生中最迷茫的时候,就是大学毕业找工作那会儿,我当时非常犹豫不定的是,究竟应该回老家长春,还是去深圳。这是一个决定人生路线的选择,在当时我简直纠结得焦躁不安,我找了很多职场信息,还各处询问别人的建议,但最终你还得自己做决定。所以我觉得,我还得问我自己。那么,就问问十年后的自己吧。当一个未来的自己上身的时候,你才会忽然发现,自己现在正在做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它再也不是一个城市的选择,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你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能够想象出的答案。 

有时你专注眼前的问题,是找不到解的,只有跳出来,看到问题周边更多的信息,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以前做过一款产品:易信。从2011年到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届社交APP竞争最为激烈的3年。这三年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把社交APP作为公司的战略级产品。米聊、陌陌、来往、百度HI……都希望能在社交战场上立有一席之地,因为一款社交产品对一个互联网公司实在是太重要了。

易信也是在那个时候推出,作为网易的战略级产品。这个项目组当时推出了一个PC版,然后项目组就组织了个有奖调研的活动,也就是问用户:你对这个PC版有什么功能建议/p>

收集上来的需求让我非常诧异:反馈最多的是希望PC版上增加一个朋友圈功能、其次是公众号、然后是大文件传输。所以当时项目组就非常坚决的认为:我们一定要快速上线朋友圈功能,因为你看,大家的需求这么强烈。 

我说,这个调研结果不对,它不符合逻辑。那项目组的人就问了:现在行业内都没有几款社交产品这么玩过,你又凭什么质疑nbsp;

我说:虽然行业内没有,但是PC产品我们做过很多呀。PC端的产品特征是:它不便于拍照、使用目的性强,较少用于消磨时间、打字办公的微操体验更好、任务并行性强等等。但人们使用朋友圈的行为特征,却都与这些相左。既然不便于拍照,我就不会去分享朋友圈。既然我很少用于消磨时间,就不怎么会无目的的在朋友圈上瞎逛。即使你说,我总也有无聊的时候,但这一定不是PC上一个重要的需求。总之,它不值得去做。 

不过后来项目组迫于用户压力,还是上线了这个功能,从数据上来看,确实没什么人会在PC上用这个功能。 

故事说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方法。

如果你在遇到一个问题,感觉到迷茫时,你可以从时间、空间维度去跳出问题。

所谓时间维度的跳出,就是你要想象如果是从未来的1年、5年甚至10年去看当下的这件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谓空间维度的跳出,就是你要将问题向上归类。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员,你想不明白“100米跑”中的一个问题,你要向上归类,想想它是一个“跑步”的问题,如果还是想不明白,那么再向上看它是不是就是一个“竞赛”的问题。你要知道,只要你能够向上归类,一定有一个共性的逻辑在约束着它,如果你跟更高层面的逻辑抵触,就一定有问题。 

站在高处是为了让你更好得看清低处,站在未来是为了让你更加地清晰现在。

有的问题,就是要先跳出来,才能够找到答案。 

▊ 出:画出边界

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可能会非常有体会。

一个产品经理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需求,销售部门说客户要有XX功能才会购买,运营问后台管理可不可以有这样那样,你从用户的反馈里,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建议和问题,老板也偶尔会直接提个需求过来。那么你究竟选择做哪个需求,就算你都收下了,但就在当下,你先做哪一个到这么焦头烂额的情况该怎么办呢/p>

如果你做过需求管理,可能会很快的回答出:排优先级呗。

没错,是可以这样。但我告诉你的不是这个,而是在此之前你还要做的一份工作:断舍离。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和团队达成一个约束:我们不做什么。扔掉那些你本来就可以不考虑的东西,你的选择会清晰很多。

我们相对容易什么是不该干。需要Say No 。

考虑不做什么,我们用原则和边界来圈定一个产品的范畴。

什么是原则呢/p>

豆瓣之前就有一个用户服务原则是:“小组是成员的私人领地,管理员尽量不要干涉。”

再比如谷歌的“永不作恶”等,某科技公司的“AI至上”。这些都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去约束我们不做什么。 

而边界呢,就是基于项目组的资源来衡量我们不做什么。哪些事情不是我的强项,虽然我能做,但是为了不浪费成本,我干脆避免去做,以此把成本集中投在我能做好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把这些能做好的事划定一个界限,这就是产品边界。当然有的公司他的资源很多,它的边界很大。而如果资源少,那么就把火力集中在一个一亩三分地上,你也可能活得还不错。 

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个人的资源和价值观。只是有的人很清晰,有的人没有认真想过,所以一旦周围的声音多起来,你就会很迷茫。职场上有一种人被称为“便利贴”,就是谁要你帮个忙干个活你都干。一会儿给人打打下手,一会儿直接帮忙处理工作,总之只要别人开得了口,他就都接。完全不知道拒绝别人的人,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边界,也就是哪些事情不做,那你当然就迷茫了。

 ▊框:框架灵活

很多产品经理都有从0-1做产品的经验,做一个从0开始的产品,需要先去搭建产品框架。那么高手和普通的产品经理在这一步就是不同的。普通的产品经理根据当下的需求,做了一个方案。在现在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在未来面对产品转向的时候,就会出现转向困难,以及无法转型的问题,就面临着重新开发。

但是我们说高手的差别在于什么呢于能看到全局。能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他们对于市场的整个框架非常熟悉。知道我们未来的可能方向是什么。这样面对未来转型的时候,他们搭建的框架就会更灵活,因为在搭建之初,就会考虑到往这个方向转型。 

我在负责网易云这个产品的时候,当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过账号和支付系统,将网易的各种云产品连接在一起。 

一开始出支付系统需求方案的任务是下放到一个产品经理身上的,这位产品经理就根据当时各部门提出的需求做了一个方案,乍一看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但是从当时市场上来,我们很可能在未来转型为ToB,那么我们就需要为后面可能的方向,做一些预留的准备。

要知道云服务是当时互联网界的一个热点,所以这个项目是老板非常看重的。做一个这样的产品方案决策,都代表着公司要投入几百万,以及将近3个月的开发时间。那如果后续要推翻重做,这些成本就会浪费掉。

所以当时我就跟技术主管说,关于支付系统中账户体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希望他们能在架构上留出余地。果然仅仅在上架的3个月之后,就有公司外的合作商希望跟我们进行云产品的合作,那么正好是支付系统上留下的这个余地,支持了这个合作的快速达成。

那如果从我们生活中来看,怎样才是灵活的框架呢在有些行业已经处于衰落中的状态了,有些人依附在这个行业上,但凡跳出,都感觉无路可走,成了一个行业的陪葬品。而高手不会局限于行业,他们可以轻松的转换到另一个行业中去。你要去做一个跟得上社会的人,就要在设计自己的框架的时候,足够的灵活。我们说T型人才,就是你有一个专长,但你也至少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通用能力。这样的框架就是对你个人来说,灵活的框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某一时。”

【第二段 想让别人接受你】

接下来,我们来谈第二个话题:怎么能让别人接受你 。

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一个沟通专家,从产品的角度来讲,一个好的产品总是从和你陌生,到与你认识,然后是熟知,被你依赖,一直到最后:离开你的世界。我们把一个产品被市场接受的过程叫做从0 到MVP,再到PMF,最后走向运营阶段。

一个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立得住,就是因为它被用户接受了。我来跟大家说要点。

 1.    挖掘对方需求

2.    营造好的体验

3.    建立用户信任

▊ 挖掘对方需求

挖掘需求的方法,比如数据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研、资料收集、小组座谈会、场景体验。

当然这些方法都不一定真的能挖掘到对方的需求。因为我们在做需求挖掘时,很容易就会犯两种错误:

第一,乱用激励法

如果你想知道别人的需求,你一般会怎么做呢多人的直接想法是:问用户!

那如果用户不说呢就”给块糖“,鼓励他们说出来呗!—这就是很多产品经理最直接的思路。

但用激励的方式,得到的需求,往往是伪需求。就像上面说的易信PC版增加朋友圈的例子。为什么那些人明明不会在PC上使用朋友圈,却要那样反馈呢就是用户在反馈有奖的激励下,硬想出来的需求。

一个人是怎么思考应该提什么需求的往是在脑海中检索自己最近用过的类似产品,然后再比对你的产品,如果你没有,就跟你提一下。在当时,微信也没有什么功能可以参考,其实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朋友圈功能了。

因此,还是建议大家尽量要将激励式调研转向为观察式调研。 

第二,笃信用户真诚的谎言

这里不是说用户会欺骗你,因为也没有必要。但确实用户在很多时候是没有能力提出真需求的,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比如你问一个女生,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男生时。女生往往会说几个硬性条件,可实际上你去看,最后大家找到的对象,没几个能和条件匹配的,但是她们都还很满意。为什么为女生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伴侣。

我们在什么样的时候会觉得一个人刚好是我们需要的呢我们与之相处,在产生了一些互动之后,感觉对方很适合自己。但是这种感觉,是你很难用提需求的方式说明白的。 

产品中有一种需求叫做无意识需求,它探讨人们本能、条件反射、环境、教育等复杂因素下产生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是用户很难用语言去表达出来的,但它是组成人们需求的绝大部分。我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跟大家详细分解。

▊营造好的体验

一个人如果接受你,那是因为在跟你接触的过程中,没有太差的体验。

在产品工作中,有一种工具叫“体验地图”。它就像是把一部电影的胶片一张张按照播放顺序摆在你面前,你可以看清楚每一帧的画面。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一帧一帧的去设计它。

也就是“体验式设计”。

在“FinD UP工作法”的课程中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要知道,很多女孩子都很在意一年中的那几个纪念日。那么现在有两个男人,一个天天都对你很好,但那几天却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一个平时对你很一般,总之比起第一个男人,是没得比的。但是就那几天对你特别好、特别浪漫。你觉得哪个男人更受欢迎/p>

据调研显示,第二个男人更受欢迎,这也符合了体验式设计符合峰终定律。

如果你展开这些胶片,想到的是我要把某一帧的体验设计得特别好,再加上一个好的结尾。别人对你的整体分数就会还不错。正所谓多数可遗忘,偶尔特漂亮。这样就能让人更容易接受你。

▊建立用户信任

你最信任的人是谁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最信任的是他们父母。很多人认为是血缘关系。但有的人最信任的不是父母啊,是他们的爷爷奶奶。有的人说那爷爷奶奶也有血缘关系呀。那有的人最信任的是他们的养父母呢。

有两个人,一个叫乔,一个叫哈里,就做了一个研究。说人与人的信任,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公开象限,也就是说你越了解一个人,你就越能在心理上营造出你对对方信任的感觉。我们看很多免费的试用装,低价的入门课等等,都是在试图建立用户的信任。

那么如果你是产品,怎么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呢错,就是让对方尽量多的去了解你。 

【第三段 超越他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段,怎么用产品思维思考竞争这回事。

我们一生都离不开竞争。从小你可能听过关于竞争的两个观点:

1.    和你竞争的不是你周围的人,而是更多的人。

2.    竞争是一种学习。

小的时候是很难理解这两个观点的具体含义的,但是现在,我们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第一,这个时代的竞争,是全球化的隔空竞争。中国移动竞争对手是联通电信,如果有一个竞争者能够削弱他的业务,那应该是一个和他差不多运营商的崛起。但是我们看当它的短信和通话业务大幅度下滑的时候,究竟是谁给了它当头一棒呢微信,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全球的人才流动、网络都特别的发达,所以与我们竞争的人,在更远的距离、在更广泛的维度。你要看的就是,是不是有人在和你一样,在解决着的社会问题。 

第二,竞争的核心就是进步的速度,只要你不断进步,你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人的差距不是线性拉开的,而是指数级拉开的,源于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能够拥有加速度的关键在于:你能把所有做得好的事固化,把做得不好的事情优化。

举个例子,比如你经常需要组织会议。上一次组织会议,你发现你做会议准备做得不错,然后你总结了一下,你一共做了13项准备。那么下一次你再去开会或者准备会议得时候,就可以把它拿出来,照着做就OK了。但如果你后来发现这13项还不够,还需要补充,或者优化其中的某一项,那么你就再来优化这个清单就好。 

以上就是在这次分享中的全部内容了。短短的8000字,40分钟的分享,并不能把书中精髓给大家讲透,如果大家感兴趣,记得去京东上购买这本书,记得给好评啊。

相信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知识和启发。了解产品知识,提高生活品质。希望你能成为更好的产品。希望这本书帮你打造成更好的产品。

———— END ————

▊相关图书推荐

扫码获取本书详情

扫码获取本书详情

▊课件PPT

获取PPT可点击直播间中的共享文件获取 ,百度网盘同步:

https://pan.baidu.com/s/1c9rEJJjPzdeg198Hrvpipg ,密码:yssi

扫码收看完整课程回放

扫码收看完整课程回放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来源:博文视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21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