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信息系统,用户主导的时代来临了(二)

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当前,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基本上是由软件厂商在主导,这主要缘于市场供求间的严重不对称。

  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用户不太了解最新IT技术的进展,基本是软件厂商推什么用户就只能接受什么。

  其次是知识的不对称,由于普通用户不太懂IT方面的专业知识,软件厂商说什么用户就只能信什么。

  还有就是语言的不对称,本来企业管理有自己的话语系统,但软件厂商使用的是另一套IT话语系统,听得用户云里雾里,很难弄明白管理软件、信息化究竟是什么。

  由此,当前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通病:

  1.百病一方

  对一个行业的用户都用一个方子吃药,忽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被当成通行的“新”思路被广泛接受。实际上,当代企业竞争强调差异化,尽管表面上看来是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却可能相差很大,实际的核心竞争力会截然不同。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可能就取决于那么一点独到的差异。如果管理软件把“非正常”的因素给同化掉,势必带来同质化的企业。

  2.削足适履

  目前的管理软件实际上太“硬”了,几乎到了在实施中“削足适履”的地步。这可能是管理软件公司热衷于“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改造企业,使之适应已经编写好的软件,而不管是否符合实际。

  3.模块组合。

  将管理软件的各个组分“预制”成模块,根据企业支付能力进行“组装”,这实际上是将企业视为积木的简单堆砌。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知道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含有部分所没有的特质。企业是各个部分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抽掉其中的某些部分,其信息还能顺畅流动吗整体还能正常运作吗/p>

  并且,系统一旦建设起来,就很难改变,不能在活生生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学习”。

  许多用户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以上的问题,但正如某个赌徒所说:“这很可能是个骗局,但它是全城唯一的去处。”

  这里不是说,软件厂商都存心要误导用户,他们也有难言的苦衷,因为现今大部分软件厂商开发的软件产品是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要将它们推销给不同的客户,只能这样做了。归根结底,管理软件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还是软件开发的指导思想上有问题。

  这种基于“标准化”的管理软件,其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工业化早期的标准化思想,而实际上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信息化的时代。时代和对象都不同了,试图重复昨天的故事基本不可能。我们不要指望再做一次福特,不可能像生产T型车那样去大批量、工业化地生产管理软件。我们进入的是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怎么可能用工业化早期的思路去作管理软件呢当代企业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情况下,标准化已很难适用。

  我们必须转变管理软件开发的指导思想。

回归本质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

  公元14世纪,英国的逻辑学家和教士奥卡姆提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这个原理也可表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有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

  今天,这把闪亮的剃刀又向笨重的软件架构发出了挑战,指出许多东西是有害无益的,我们正在被这些自己制造的麻烦压跨。事实上,我们的软件系统正不断膨胀,层次越来越复杂,技术和工具越来越多,但效率却越来越低。这迫使我们拿起“奥卡姆剃刀”,化繁为简,将复杂的软件系统变简单。为什么要将复杂系统变简单呢为复杂容易使人迷失,只有简单化后才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

  从根本上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一针见血地捕捉问题的本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繁忙的工作中,IT人员考虑问题容易就事论事,而无法跳出技术的视野看问题。因此,可能最终的问题都并不复杂,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到最后越搞越乱,谁也解决不了,找不到方向。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时间里,软件方面的进步大都集中在技术层面,而在面向用户的业务建模层面或业务与技术的结合方面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我们一直是在解决IT人自己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解决用户的业务问题。

  要真正解决用户的业务问题,我们先要思考一下信息系统的本质。

  那么,信息系统的本质是什么呢认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 信息系统存在目的是为了支持企业的业务,而不是所谓的“标准化”企业的业务。

  2. 信息系统的首要要求是要正确反映和记录业务信息,保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同步。进一步,按照企业自身的需求,用信息系统来规范、控制和管理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让用户专注于业务本身。通过信息系统保存的丰富业务信息,为企业(组织)的决策、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3. 当环境变化时,信息系统应该能迅速改变以适应变化。

  4. 信息系统的实现成本和维护管理成本应尽可能低。

  我们不要忘记,信息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无视和夸大信息系统作用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人是负熵之源,而软件不是。

  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附生物”, 管理软件是管理活动的“附生物”,管理软件的附生性决定了其自身处于辅助、工具、平台的地位,它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地位,不能反客为主。所以,管理软件不能过分的“有为”。

  我们要转变心态,为用户做辅助性的工作,不要强为、硬为,不要老想着去再造企业,要做一个支持者,而不是主导者。

  我们需要暂时把目光从软件产品移开,投向用户的业务。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从以技术和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业务为中心。

  以业务为中心,首先要求我们转变信息系统的业务建模语言,要用用户能懂的语言,而不要用所谓的IT专业语言。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壮的信息系统平台,它是业务人员开始的地方。业务人员不需要实现程序和处理数据,他们需要的是开始组织业务流程。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平台,就是要做到这些。拥有良好的业务平台后,在对业务逻辑的实现上,业务人员就能有更大的自由来进行创造和革新。

道仑的“银弹”——ROAD

  一切都是任务。

  ——道仑软件

  我们知道,人类的各种行为都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比如,穿衣服可以分解为拿衣服、把衣服套在身上、扣扣子等动作。制作一张桌子可以分解为制作一个桌面、制作四个桌腿、组装成桌子等活动。在企业中,一个定单的处理可以分解为接收定单、作生产计划、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入库、出货、收款等活动,其中某些活动还可以层层分解为更小的活动。

  那么,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点吗者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抽象出哪些共同的特性/p>

  首先,所有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都要有人负责,并有时间的限制,因此带有相应的业务信息和控制信息。

  其次,活动还可以分解为更小的活动,或组成更大的活动。

  最后,活动与活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这就是活动的全部属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为各种活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模,然后编写能理解和运行该模型的软件系统。

  我们把这种开发方法称之为面向业务开发(Business-Oriented Development,BOD)。

  如果把BOD中的业务活动包装成任务,那么任务就是有目的的业务活动,是组成业务逻辑的基本单元。所以,面向业务开发也可以称为面向任务开发(TOD)。

  那么,面向业务开发(BOD)与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简称CBD)相比有什么优势呢势如下:

  1. BOD直接反映和表达业务需求,一般用户都可以理解和操作,不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这就消除了业务需求与软件实现之间的鸿沟,能更快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 BOM中的任务比CBD中的构件更“软”和更“轻”。构件是物理上存在的程序代码,需要软件开发人员编程实现,而任务是用户就可以定义的对象,因此更容易改变,改变花费的代价更小,更能适应业务的变化。

  3. 业务层的可重用性强。定义好的任务可以很容易地放到别的任务中,就象搭积木一样。

  4. 由于BOM不需要沉重的应用服务器和中间件之类的基础结构,因此无论在开发还是运行方面,BOD比CBD需要的环境都简单得多,更容易维护,对用户的要求更低。

  5. 用户基于BOD开发信息系统比基于CBD开发所需的成本和费用要小得多。

  如果BOD能为所有的业务及其相互关系建模,用户通过BOD就能实现所有的业务逻辑,也就是说,用户根本不需要通过编程来开发一个个独立的应用系统了!

  不需要编程就能实现所有的业务逻辑,这就是道仑的“银弹”!

  而且,由于各种业务都是基于相同的单元(任务)构建并在同一种平台上运行,它们之间的“集成”将不会有任何障碍,业务流程的集成问题将成为历史。于是那些困扰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的所有软件开发和集成问题便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其实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跨“应用”的业务流程与“应用”内的业务流程有本质的区别吗有,只是涵盖的业务范围有所不同而已,而这又是人为设定的!业务流程本来就是一体的,比如一个定单的处理,要经历从接到定单,到作生产计划,到采购原材料,到生产,到出货,到收款,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些步骤本来应该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但现在它们被分布到ERP、SCM、CRM、OA等众多分离的应用系统中。而这些应用系统又是由不同的IT供应商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理念和技术开发的,由此产生了“集成”问题。

  道仑公司开发的这种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平台取名为ROAD。

  以业务为中心,这正是ROAD平台的指导思想。

ROAD的设计理念

  道法自然

  我们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产物,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大自然生命的奥秘。

  生命的组成单元——细胞

  细胞

  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各种执行不同功能的细胞汇聚成组织,组织与组织的结合产生器官,器官与器官的结合又产生了各种子系统,各种子系统相互协作,最终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复杂生物体,再由各种复杂生物体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人脑

  在所有生物中,最高级的是人。而人体中最高级的部分是具有高级智能的大脑及神经系统。

  人脑是由脑细胞(神经元)构成的一种网络组织,是通过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来发挥功能的。显然,脑的基本结构单位非常单纯而明确。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神经元群通过各个神经元的信息交换,实现脑的分析功能,进而实现样本的交换产出。产出的样本通过联结路径点亮丘觉产生意识。

  脑细胞之间的联系

  每个成熟的脑细胞有多达二万余条线路与其它的脑细胞有业务联系。这部分细胞为处于工作状态的精英,人类现有的略有难度的工作均由它们来完成。

  脑细胞彼此间联络的线路绝大多数在人出生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脑细胞联络线路越多,就越能发挥各细胞彼此之间的分工合作,人就越聪明,智商就越高。

  脑细胞之间的如何交流信息

  一般人认为,脑细胞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如电路一般,微弱的电流流过这些脑细胞并传达着大脑的命令。

  事实上并非如此,细胞与细胞之间并不直接连结,中间均存在着小小的缝隙。

  充当导线作用的是弥散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荷尔蒙,也叫激素,它们充当着脑内信息的传递者。这种激素分泌于大脑的各个地方,大脑通过它向全身传递指令,于是身体也分泌同样的荷尔蒙,通过这种荷尔蒙接受信息的细胞根据命令采取行动。没有荷尔蒙,人就不会思考、不能行动,人就不会有感觉。

  也有人把脑细胞比作一个微小的生物电池,随时准备放电。荷电的元素称为离子,它们在脑细胞内外的数量不等,从而在细胞膜两侧形成微小的电位差。人类脑细胞内部记录到的电位要比外部低70毫伏(以-70mV表示),这种电位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细胞膜“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

  从另一个脑细胞传来的信息改变了静息电位,使其负值改变,到达一个称为阈的水平,引起放电。人类脑细胞的阈约为 -55mV,当达到此值时,脑细胞就产生一种沿轴突传播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引起递质释放的同时,还伴有电位变化。

  脑是由脑细胞(神经元)构成的一种网络组织,是通过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来发挥功能的。

  生命的复杂性

  我们的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每种生命都体现了相应的复杂性。

  生命复杂性的第一个特征是,生命是一种复合体,不可能由一个成分(一种基因或蛋白质)构成。

  生命复杂性的第二个特征——组分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互作用。换言之,生命的本质是由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而非组成的物质本身。生命内的这些相互作用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交错编织形成的网络。

  这种广泛存在的相互作用网络引出了生命复杂性的第三个特征:次序和层次。由于生命中各组成成分有着稳定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有序的结构,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自组织”。生命自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对独立的系统,并且通过与外界交流物质和能量维持其有序性。随着生命的逐渐演化,次序发展出了层次:各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细胞器等),这些功能区域组合成细胞,各种执行不同功能的细胞又汇聚成组织,组织与组织的结合又产生器官,最终形成了多细胞的生物体。

  生物体的每一个层次都拥有特定的行为或性质。这类行为或性质不存在于构成它的组成成分里,而是由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

  因此,生命复杂性的第四个特征是,整体比它的部分之和更大。研究复杂性系统的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涌现”(emergence)。生命系统的涌现是属于非线性的,即不能通过简单地叠加构成成分的行为推导出系统的行为。此外,系统组成部分的微小改变常常会被迅速放大并导致系统状态的改变,即所谓的“蝴蝶效应”。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和“涌现”性质,是生命诞生及其进化的主要动因,生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这种特性使得地球上形成如此繁多的生物物种,使得人类这样高级的生命形态能够从原始的细菌进化而成。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科学家霍兰(J. H. Holland)提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因此,生命复杂性的第五个特征是,系统具有开放性,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演化。生命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稳态”系统——通过负反馈的调节控制来稳定自身的状态,从而适应外界的变化;而是一种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形成新性质或新功能来适应外界的挑战或改变。

  ROAD的组成单元——任务

  ROAD以任务为组成单元为业务建模。任务是一个自包含的对象,既是业务逻辑的组成单元,自身又包含业务逻辑。

  ROAD的类生物体特性

  对比ROAD中的任务和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我们惊喜地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带有一定的信息,其次,它们都可以分解/分裂为更小的单元,或组成更大的单元,最后,它们都可与其它单元形成一定的关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ROAD具有与生物体类似的特性。构建在ROAD平台之上的企业信息系统,也就可以象生物体一样具备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并且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演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ROAD正是将企业看成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组成单元,就是任务。

  在ROAD系统中,每个人都可以产生任务。每个任务可以分解为更小的任务,同时又可以是更大的任务的组成部分,任务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使用这种方式能够构建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并能高效利用资源、对内部和外部的扰动保持高度的弹性、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且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都能够在没有上一层组织的协助下,在其所处的特定层次上掌握环境和处理问题。同时也能接受来自上层整体的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受上层整体的控制。自主性保证了部分(小的整体)是稳定的,能够在干扰下生存,而对上层整体的服从又确保了更大的整体的有效运转。

以人为本

  信息系统以人为本。

  企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每家企业和每个知识工作者都有独特的个性,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有承认和保持这种独特性,才有可能提升而不是扼杀其核心能力,才有利于提升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让知识工作者能够更加快乐的工作而不是剥夺他们的尊严。其次,要认识到每个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个部门、每个知识工作者都是整个产业社会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人、其他部门、其他企业有效的联系和协同工作,而信息化系统应该是增强这种有机联系的重要载体。

  然而,这两个互补的因素都被标准化的套装管理软件所忽略了。当前的管理软件,一方面抹杀了知识工作者的个性,限制了他们能力的自由发挥,另一方面,这些软件始终只关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没有给知识工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碰撞提供有效的人性化的空间。这些软件是冷冰冰的,利用这种软件来工作让人感到孤独、缺乏友谊,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用这种管理软件不可能建造出让知识工作者感觉舒适惬意、方便快捷、与他们的日常工作相匹配的信息化系统。知识工作者不得不使用这种名义上是“为”他们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然而对于这个他们要每日每时要在此工作的系统却不能进行任何最基本的、令人感到愉悦的设计和改进。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企业信息化建造机制,能够照顾到管理活动的各种要素,只有满足了这些要素,才能把每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得“恰到好处”,使信息系统能够准确地适应企业、部门、知识工作者的需要,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

  ROAD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在企业信息化中开始尊重每位知识工作者,让知识工作者的创新思维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体现知识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工作习惯乃至感情因素,让我们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充分体现管理和知识的真正价值,让知识工作者为在这种信息系统支持下工作而感到骄傲和幸福,让企业信息系统中跳动着知识工作者的生命活力,让他们感觉到的这就是他们“自己的”系统,是他们的有生命的大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体现着“异己力量”的系统。

  基于ROAD建立的企业信息系统,将满足知识工作者的各种需要,体现他们的真正价值,让他们从重复、单调、低效和紧张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并享受全新的生活。

用户主导的时代来临了

  ROAD平台的提出,将给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原来企业先开发或购买互相分离的各种应用系统,再企图用各种中间件将它们的功能集成起来。用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必然难以实现应用间无缝的集成,不能满足企业的各种业务和管理需求,更无法应对未来的变化。各个应用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严重依赖开发商,随着应用的不断增多,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有时甚至推倒重来,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

  有了ROAD平台后,企业先进行全局范围内的业务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业务逻辑、数据库和Web服务),然后直接从业务出发来构建信息系统。

  由于在ROAD系统中,采用普通用户都可以明白的方式为业务建模,不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所有人都使用共同的建模单元——任务。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业务建模,而且可以立即投入运行。每个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又是系统的建设者。

  这样一来,信息系统的建设就完全由用户自己掌控,实现用户想要的任何业务逻辑。这样建立的信息系统一定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更能适应未来的变化,真正成为随需应变的信息系统。

  如果再加上管理功能,这样的信息系统就将成为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

  欲知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如何建设,请看下一篇——《基于ROAD的数字神经系统建设》。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67003/viewspace-631465/,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67003/viewspace-631465/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MySQL入门技能树数据库组成31982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相关资源:免费的OCR软件:蝴蝶识字OCR软件-其它工具类资源-CSDN文库

来源:cuannuanyang2533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0年3月6日
下一篇 2010年3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