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生命周期与开发模型

一 软件生命周期

1- 售前方案
业务需求原型;性能指标;数据需求;安全需求等
2- 需求分析
编制需求文档;功能说明;流程说明;非功能要求说明;相关责任方;时间计划;版本计划;项目目标;
输出需求文档;
3- 软件设计
原型设计;UI设计;技术方案;模块划分;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开发计划;人员分配;
4- 程序设计
周计划;里程碑;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版本计划;
5- 测试验收
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易用性测试;测试结论报告;版本发布;
6- 试运行
版本修改;版本测试;版本发布;
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部署手册;
7- 正式使用
部署在生产环境正式使用;客户反馈;
8- 运维升级
运行监控;系统升级;版本升级;
9- 报废

结论

  • 在软件项目开始开发的时候需要考虑部署运行维护的便利性,可行性。
  • 软件交付后才是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真正的开始,千万杜绝【交付后,就和开发没有关系了】的思想。
  • 软件开发按照模块划分,采用微服务之类的方式,细化功能结构,降低系统开发复杂度。
  • 【人员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要用一切办法减少,降低人员流动对项目的影响。
  • 【测试与质量控制是软件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要坚决杜绝开发人员【不负责任的交付,测试人员会帮忙测试】的思想。
  • 原型,UI随需求变动而调整;确保必要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数据库文档,接口文档,测试文档;部署文档等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 开发过程中严守里程碑时间点,项目计划。
  • 【性能测试,稳定性测试,非常规测试是必须的】,主要用来确保软件在长时间的运行中不会频繁发生事故。

二 软件开发模型

1- 边做边修改模型
大部分非正规队伍的做法;
1) 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2) 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3) 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比较呆板,变更较多的时候非常痛苦;投入时间,人力成本较高;错误成本较高;

3- 迭代式模型
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长度(如3周)的小项目,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采用这种方法,开发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启动,并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的开发工作。再通过客户的反馈来细化需求,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

4- 快速原型
快速开发原型产品,与客户沟通确认无误后;
丢弃原型,重新开发;

5- 螺旋模型,敏捷模型等等

结论

来源:大河朝阳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5月22日
下一篇 2017年5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