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永红公司工艺管理系统打造实践与思考

一、公司简介
成立于1969年的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铝制板翅式散热器研发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永红公司的生产布局从单一走向多元,产品几乎覆盖了国家重点机型发动机的所有附件。目前永红公司现有员工794人,其中包括工程技术人员147人,是典型的中小型制造企业。

作为典型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永红公司也存在着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的实际工艺业务问题,诸如工艺人员利用Excel或CAD非专业工具编制工艺;工艺文件零散存放在工艺人员个人电脑、工艺汇总耗时长、工艺文件查找效率低;工艺变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设计BOM到工艺BOM转化手工进行易出错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拉低了公司的竞争力。在制造型企业以现代化生产管理为突破口推进“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是实现生产流程管理和控制和避免“闭门造车”的必要手段。

二、项目概况
永红公司与武汉开目公司于2013年初合作,着手打造永红公司总体信息化框架,如下图1所示。在总体信息框架中,重点是开发出工具化、平台化、智能化的工艺设计与工艺管理一体化系统,以实现工艺规划、工艺协同和工艺管理三大业务层面的全生命周期工艺管理业务。

图 1永红公司信息化建设蓝图

工艺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平台中起着连接设计与制造的重要作用,也是PDM、ERP等企业级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因此,公司将工艺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切入点,一方面从工艺设计、工艺管理、工艺数据挖掘利用、工艺数据集成应用、面向特定专业的智能化应用等多个方面解决企业工艺信息化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和实施经验。

三、工艺管理系统推广与应用的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贵州永红公司工艺管理系统搭接工作完成了368份产品EBOM结构(约占全公司全部产品的95%)的迁移工作,和覆盖公司全部设备、仪器仪表、工具、工装、材料、工序名称、焊接参数和工艺表单库等8大工艺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同时也完成了1169份工艺规程和228份军品铸件毛坯图的线上编制以及477份零组件状态卡片的线上发布工作。实现了公司新出工艺文件全部线上编制、审签和下发的信息化办公模式。

工艺管理系统在贵州永红公司上下推广应用一段时间后,根据车间工艺人员和工艺管理人反馈信息,在工艺设计方面,该系统将设计到工艺的转化方式由人工式变为计算机式,保证了工艺与设计的一致性,为工艺设计人员解决了借用件问题,而系统内格式统一、属性齐全的工艺资源数据提升了工艺设计规范性和标准化水平,显著提供工艺设计质量,而工艺资源点选功能的设置大大减少了工艺设计员的重复性劳动,让工艺设计员有更多时间致力于工艺改进和新工艺研究。在工艺管理方面,信息技术帮助公司实现了工艺管理模式的转变,建立了规范化、集中化、科学化工艺数据管理制度,有效改善工艺知识积累少与复用率低的现状,系统表单模板和统计功能优化文控管理,降低文控管理成本。据统计,工艺管理系统实施后提高工艺设计效率60%,降低纸质消耗成本40%,文控人员管理成本40%。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运用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技术能力规划等手段培养了一批能快速响应公司新形势下业务发展需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为公司后期整体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人员储备。

四、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引入的工艺管理系统是集成PDM的CAPP系统,它注重文本数据的处理,当面对图形数据问题时,该系统即使已经实现了与CAD/CAM等专业二维制图工具的集成,但还是缺乏灵活性和简便性,对于三维制图更是如此。目前,对于已经能熟练使用CAD制图工具的工艺设计人员,在利用打造的工艺管理系统进行工艺设计之初还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学习CAPP系统中图形的绘制和编辑,面对复杂图形时,甚至可能需花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处理图形文件。这反而拉低了工艺设计效率,导致部分工艺设计人员开始“怀念”原来所用的CAXA和CAD。

目前,引入的工艺管理系统在公司的工艺设计和管理人员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工艺设计和管理效率总体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车间电子设备和信息化概念的缺乏,工艺管理系统系统只是引入到了工艺设计和管理人员层面,并没有深入到生产制造的“前线”。如果工艺管理系统系统深入车间,在工艺设计确定制造设备的类型、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法的情况下,车间调度则确定具体的制造设备,并根据车间实际情况对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法进行微调,真正实现通过信息化推动制造精细化。

五、结束语

企业要想完全实现信息化制造的梦想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单是工艺管理系统的实施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法,制定可行的实施步骤。永红公司打造工艺管理系统过程中团队建立、责任分工、模块搭接顺序、问题解决思路等可为其他公司提供借鉴。

工艺管理系统甚至是信息化都是一种数字化工具,能否很好地使用此工具不仅取决于该工具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相适应程度,而且更是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

来源:武汉开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9月18日
下一篇 2016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