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东北网5月4日讯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录祖上家训

“拿外人当榜样,不如拿自家祖先当榜样更有说服力。”去年,蒋先生从网上找到武汉一家专业修家谱的公司,想将家庭成员的信息汇总,编印成家谱。经过1年多的编印,不久前这一工作完工,家谱共录入本族30代成员、2万人左右,花费120万元。其中,60万元左右交给了修谱公司,排版印刷了300册;其余的60万元用于族人四处出差收集资料的成本开支。

这套厚厚的家谱,附上了家风家训,其中,“清正廉明”就是重要的一条。为了勉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家谱还将“穷莫丢猪,富莫丢书”这样的话也列入家风家训。

负责编印这套家谱的公司负责人曹咏说,过去的家谱比较简单,主要记录家庭成员的姓名、生殁时间、葬地、嫁娶等信息。而现代人对家谱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寄托,除了上述信息,还会根据家族发展脉络,提炼家风家训,以此作为激励后代的重要方式。

催生家谱经济

寻根问祖正在催生家谱经济。笔者在网上搜索发现,武汉出现了几家专门修家谱的公司,有的公司称拥有高科技软件,采用“互联网+”为顾客修谱。

武汉化工区某修谱公司负责人刘威说,公司刚刚创立时,就有专门的团队为顾客修家谱,但从前期收集材料、排版到后期校对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购买了100多个姓氏家谱的数据库后,公司对原始资料的搜集效率大大提高。

曹咏介绍,他们耗资160万元研发了一款名叫“云码宗谱”的软件,如果某一个家族要修家谱,只需要给一个授权,就可以让远在国外的亲戚进入系统填写个人材料,还可以在手机、网站等多个平台随时随地编辑信息,但在编辑好后进行输出时,会收取一定费用。

“取经”图书馆

笔者日前来到武汉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看到桌上正放着多部家谱。工作人员说,这里已收藏了132部家谱,以湖北省内的家族为主。

“来古籍室的市民,八成以上是为了看家谱。”工作人员说,家谱区域是古籍阅览室最“火”的区域。近年来,武汉市图书馆不断地搜集家谱,也欢迎市民捐赠家谱。近10年间,武汉市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增加了30本左右,种类变化也较大,过去的线装书几乎见不到了,都变成了非常精美的现代书样子,竖排字也变成了横排字,家谱的风格愈发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工作人员说,来这里看家谱的市民,有的是为了修自家家谱过来寻找线索和资料,有的是不知道怎么修家谱,来这里参考一下模板。汉阳区的一位刘先生曾将一本年久失修的珍贵家谱捐赠到这里,请求古籍室帮忙修复并保存,并希望能为其他刘氏子孙提供修家谱的资料。还有一些市民捐家谱,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失散的亲戚。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谱与文字历史一样漫长

“每一本族谱都是一部家族史,人活了大半辈子,总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在湖北省图书馆,昌庆旭搬出一个沉甸甸的纸箱,上面书写着《中华昌氏通谱》几个字。打开纸箱,八卷族谱跃入眼帘,“别小看了这几本书,这可是中华昌氏族人六年的心血之作”。

昌庆旭先生系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华昌氏通谱》主编、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副秘书长。“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昌先生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分会有邹、方、谢、胡等14个姓氏会员,都在编修族谱,从全国范围看更是“无姓不修谱”。在2010年底举行的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上,《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编纂委员会会长兼主编方为民先生说,湖北已成为不少姓氏修全球统谱的发起地,即办公总部,如中华邹氏,中华方氏,中华谢氏,中华胡氏。

巨资修谱构筑关系网

昌庆旭认为,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个宗族也历经迁徙沿革,分散繁衍,但伦理是不灭的,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今天当人们在谈论宗族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

显而易见的是,修家谱不仅有利于地方和谐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意义非凡。然而,因为世系关系复杂,族谱就像是难懂的“天书”,修谱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孔德墉为首的孔氏近支77代德字辈兄弟正式开始了续谱准备工作,从1996年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开始,孔子家谱重修历时13年,耗资千万元,到2009年《孔子世家谱》才续修告成,总谱80册。昌氏通谱的编修也历经周折。当时,编委会总部将全国范围划分为华北、华东、中、西南四片,共派出21人,分20次采访了全国22个省市的85个县市,收集族谱资料共91份。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中华昌氏在湖北仙桃举行了颁发通谱仪式。

据介绍,民间对修谱不仅热情,还看得很神圣。昌先生认为,随着世系繁衍,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修谱建立起的宗亲网络也成了另一种人脉关系网。据介绍,曾有一位詹姓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却因家贫无钱医治,詹氏宗亲得知后,一周内就募捐了数万元,而这样的扶贫会在各姓氏宗亲中都存在。省内一支方姓还曾通过修谱联络到各地宗亲,一次聚会就吸引了几千人参加,当地借此吸引了大量宗亲返乡投资,一举致富。

修谱要“靠谱”支持网络化

萧姓立萧何为祖先;张姓立张良、张飞为祖先;李姓则立李世民为祖先,姓赵的总想攀上赵匡胤,姓王的总想认上王羲之,而姓孔的都想成为孔子的第多少代孙等等。“自从宋代开始允许私人修谱以后,不少家谱为‘光宗耀祖’,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的祖先,其实,现代续修家谱应该突出它的实用性,比如在编修家谱中将家族遗传病史资料详细记录下来,传给后代,就有很好的警示、提醒作用”,昌先生说,有的家谱,还请来名人作序,但是这些所谓的名人序,有些其实是假的。例如,宋代大儒朱熹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

还有的编纂者突出个人,把一家之谱修成了一人之谱,或是把一族之谱修成了一家之谱。有的认钱不认人,捐钱多的树碑立传,没捐钱的一笔带过;甚至还有不交钱则不入谱的事情发生。

据了解,一般修谱的惯例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地区家谱出现了十年一修甚至五年一修的情况,每次都是大手笔大开销,其背后多是攀比心理在作怪。

昌先生介绍,近年来修谱出现了很多新特点,修全国性姓氏通谱者越来越多。借助修谱软件、让家谱登上网络平台也是大势所趋,也得到很多专家的支持。

中国有句俗话,“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昌庆旭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根据他多年研究家谱的经验,中国历史上改姓的事情,其实常有发生。“例如,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李、赵、朱这三个姓,很多就是从其他姓改来的。这三个姓曾经是‘国姓’,皇帝常常会把‘国姓’赏赐给他钟爱的臣子,自然‘国姓’就越来越壮大了。”

湖北省档案馆收藏“世界最长家谱”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孔可立先生及家人出席捐赠仪式

孔可立先生1948年7月生于广西桂林,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孙。4月13日,他向湖北省档案馆捐赠了被誉为“世界最长家谱”的《孔子世家谱》。《孔子世家谱》有着2500多年历史,是孔子世家繁衍传承的真实记录。新版《孔子世家谱》于1998年开始续修,历经10年搜集整理完成,共80册,4.3万页,记录了200多万孔子后裔的资料。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谱包含哪些内容

家谱的名称中一般包含有地名,而序言则写明了编修的年代,内容包括为什么修家谱、第几次修,第一个祖先什么时候来到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等。

谱序之后还有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家谱正文,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分别介绍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婚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多的50余字,少则寥寥数字,实际相当于人物小传;另外还有一部分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称之为“排辈”。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每个姓氏就形成了“昭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辈分用字。昭穆有的出自《诗经》《楚辞》中的两三句,家族共同规定16个、24个或32个辈分用字。

起源

先秦就有家谱

周代有史官修谱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考证,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名称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称家谱、家传,宋代有宗谱或族谱之称,到了明清及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形式

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也有的装订成册供人翻阅。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平民百姓、经商士绅和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用

早期为了证明血统,宋代后多用于尊祖睦族

上古时期的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只是为了证明血统,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及社会交往都很看重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记录的内容也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盛行。这时的家谱更多地被用于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都是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至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民间修谱悄然兴起 细数家谱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色

女性也可入家谱,但只注明身份婚嫁

古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记入家谱的主要是男丁,早夭的男孩也可入家谱,后面注明“殇”。如果族人中有被判处极刑的官府要犯,则会被从家谱中除名。

厦门图书馆退休研究员、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顾问江林宣说,一般人家生了女儿是入不了家谱的,但是闽南包括厦门的家谱比较特别,女性也可入家谱,不过只注明身份如长女、次女等,另外还记载嫁到了谁家。娶进门的女性,外地族谱也多只有姓氏,但厦门的家谱中还记录有她们死后的封号。

现在新修的家谱,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入谱了。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荆楚网、中新网等)

来源:东北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4月2日
下一篇 2017年4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