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作者信息

姓名:马震龙

年龄:27

工作室:Hex 工作室

项目:3D 打印定制耳机

我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学学士,毕业后进了上海 UA 国际的创意型工作室:第七工作室。那里氛围很融洽,从老大到实习生都像是哥们一样,对我来说,这样一种氛围,对我离开校园之后能立即适应工作的节奏、保持设计热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UA 国际所在办公楼

我的性格较内向且严重偏感性,大多数脑部化学反应不溢于言表,是个内心世界活动比较剧烈的人。不过多的关心政治、经济,甚至房地产等大领域的事。经常引起我注意力的,是身边一些更细微的事物。这种细腻的感性性格,也让我在做建筑方案的时候,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做造型和表达上,一定程度容易忽略一些理性过程。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马震龙

在 UA 的三年,我的软件水平和空间感等能力在提高,但暂时不能带团队,更适合安静的做方案造型。没有哪个设计师不希望自己的方案被实现,而像建筑这种高生产投入的领域,筛选方案过程中参杂的因素和方案被实现的难度不用多说。渐渐地,一些行业的弊端,让我的所做不能满足内心的渴望。

也正是那时,3D 打印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建筑类门户网站,我意识到它是一个神器,并对其产生了兴趣。不加班的工作日或者周末,如果我看到了 3D 打印相关的沙龙,我会拉着 Jack(当时的一个同事,现在的合伙人)一起去凑凑热闹。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正在磨刀霍霍的团队。从他们那里,学到不少 3D 打印知识,交流一些彼此的想法,相互分享创业计划。逐渐,我们摆脱了门外汉的身份。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草图

我们本以为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设计人,其实并没有,他们大部分是材料、机械工程师、程序员、甚至销售人员、投资人等其他行业的人员。3D 打印行业内,太多人在材料、设备、代打印服务这三块拼的水深火热,虽然从 3D 打印出发做设计的团队(也都是个人十分崇拜的,如极致盛放,无限未来)都非常棒,但还只能算是在「极少数」的一个范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Jack 和我决定忍痛割爱,暂时离开了建筑行业,以工作室的形式试着跨界做自己感兴趣的小「玩意」。

时至今日,3D 打印技术已经开始改变很多领域的传统制造方式,比如服装、食品。我们不否认,无论把 3D 打印技术怎么做,怎么玩,都没错。最多也就是在未来形成不同流派而已,偏好哪个阵营,随个人而定。在我看来,服装,还是传统材料穿着舒服且看起来大方;食品,手工制作过程对其注入的爱,绝对远高于任何其他生产方式。

在做了很多类似思考之后,在选择发展方向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常规的路,将目标锁定在一些定制类小物件(如定制耳机、首饰等)的设计上。于是我们便凑钱租了一间濒死的商场中的一个门面(每平米的单价比厂房还要低),又拉上了一个全国机械设计大赛获奖者应届生蒋阅,从零做起。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机械师亲手组装的打印机,大大缓解了前期的经济压力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唯一一台高精度可以投入生产的机器

在新的工作室的桌上,摆设还是一直在用的那一套:拷贝纸、几套各种类型的笔、几个草图本子、可拆卸式书架和已经塞满的书、台灯、奇奇怪怪的玩偶以及一叠明信片等等。电脑显示器和机箱换了个面孔,但是里面的软件基本相同。眼前这些都在提醒我,我仍然在做设计,只是换了个场所而已。但当我开始着手做第一个方案的时候起,此前「触类旁通」给自己带来的信心,并没有很快的显现。

我们先将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定制耳机的外观设计及制作上。接手第一个「项目」,「甲方」是 Jack。我给他的双耳拍了两张正视图照片,他告知「我喜欢玩幻影刺客(RPG 游戏 Dota2 中的一个角色)」之后,便开始忙其他事务去了。我先是打开了 Dota2 的官网,下载了一些关于幻刺的图片,然后开始画草图,结合 Jack 的耳部轮廓外形,重新绘制出幻刺的肖像。这是第一步,很像做插画或者原型设计的过程。通过几稿修改后,Jack 满意了,我便开始建模将草图还原,并且做一些简单的表达。不过,现在再回头看看这款耳机,Jack 和我都会「呵呵」一笑,当时的的确手法略显幼稚。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Jack 的第一对耳机的效果图和实体照片, 现在他仍然在用着它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同一时期,机械师表示要机械风格的外观

在做了不少对类似尝试的耳机之后,我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设计经验:撑满耳机面板的人物侧脸,有下巴被切掉的危险;图形不要太复杂,做出来显得很小气;不要做太理想化的配色方案,这么小尺寸的物件,喷起来难度很大等等。逐渐的,我们确定了三个主打的系列和一套配色方案,完善了更多款式的方案。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接地气的星座系列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体现强烈个人爱好的 Dota 系列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在未来有更多可能性、更大发展空间的图形系列

目前共有三套配色方案: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金枝根叶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秘密花园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夜空之隧

与此同时,一些神奇的心理感觉开始涌现。

从前做一个建筑方案,先拿到任务书,通过设计条件开始构想方案雏形,然后方案组头脑风暴,确定方向后协作来完成最终方案,这过程中要由头目们和甲方汇报几次,在方案反复调整的过程后,最后在 deadline 的前一刻完成方案的表达。(由于从事建筑学的三年没跳过槽,可能接触的工作流程种类不是很多,就我所了解,是这个过程吧)跨界之后的设计过程与以前很相似,但是其中那种细小的差异带给自己不同体验的感受,是很神奇的。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以做定制耳机的过程为例,红线变成了模特耳部的轮廓。这个「红线」,是我自己定的,并且在定下红线之后,我依然可以越出它。外部造型不再需要考虑造价、构造难度,这时候真的是只管把它做漂亮就可以了。整个项目就只需要两个人来完成,我作为设计师,模特作为甲方,然后很快的定了方案,再然后就建成了。也许这是在首饰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看来司空见惯的过程,但是对于跨界来的人来说,真的是另一个世界。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虽然个人有轻微的强迫症,但却喜欢在工作空间「絮窝」

Jack 是工作室的老大,他总是让我把精力放在设计上就好,其它的事情他来搞定。每次听到他这样说,我就觉得他从头到脚貌似发着一种光芒。制作定制耳机仅仅三个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调音师、手工技师、涂装师等人员。每天我听着 Jack 在对着聊天软件噼里啪啦的输入,几天之后,团队的人员配置就到位了。

有一次,工作室全员出动去给杭州的一个模特做定制耳机,小伙伴们负责拍照、制作耳印。我是负责帮模特把她所想要的外观效果表达出来的,拿着笔纸,边交谈,边通过我的理解画草图,直到模特的一句「这就是我想要的」。这个过程相比较以前在建筑领域时,集体坐在会议桌上,对着会议电话,盯着大屏幕上的 Presentation,是更融洽且直接的,对于我这种喜欢「放大抓小」的人来说,真的是乐在其中。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技师正在为模特陈彦蘅-米丁制作耳印

随着方案一点点完善,落地性问题一点点解决,我们的项目成果初表达逐渐到位,并在新工作室成立五个月之后,凭借 hear infinite 定制耳机的项目,pk 掉诸多团队,入驻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巧合的是,这个基地,和我们的原从业公司 UA 国际,仅一条马路之隔。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一条马路拦不住蹭吃蹭喝的脚步,Jack 和我成了第七工作室「影子员工」

跨界吃肉的贼,依然要挨打。说了这么多,容易让大家以为我是来怂恿建筑师一起跨界的,其实不然。接下来讲讲一些苦逼的感受。

1.跨界之后的一段路,是十分孤独的。我们是离开了组织怀抱的个体,以前行业的父老乡亲能给的,也只有嘱咐与祝福了。来到新领域的我们又像是转校生,甚至没摸清学校的底细,误打误撞中可能得罪了新学校的某些帮派后被痛扁。比如定制耳机这种电子类产品圈子,水是极深的。

2.苛刻的甲方,但是依然要改动那份打死也不能改的图。我们只是没有了传统「资金链」意义上的甲方,但是对于做产品的人来说,自己的甲方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敢不好好改方案。设计人对作品的那份要求,是不能降低的。

3.消失的理解。很多人容易先入为主的认为,转行的人八成是到资金链上层的行业去,比如从建筑设计转行去当甲方,因为「不为了更多的钱,干嘛做这么大的改变」。其实我们只是为了摆脱更多的束缚而选择了做产品独立设计师。同时,在很多人眼中,我们成了阔气老板。我们在想,阔气不阔气先不说,为什么大家就意识不到我们也在做自己的保洁员、外卖小哥、搬家公司…

其实不止如此的,只是写这文章的时候不能一时都想起来罢了。

跨界的设计师:从建筑到产品

无论工作室接下来的路如何,我们都是已经开始「作」起来了,至于会不会「作到死」,工作室的每一个人都还不清楚。我们只知道,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会是非常艰苦的,无论从经济收入上,还是工作内容、强度上都是如此,我们也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但此时此刻,我们正在享受到的,同时也是让我们各自离职组成一个工作室的理由就是:我们想把我们的想法做出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如果你也有话想说,有经历要分享,有产品求报道,可投稿至:may@shejipi.com

Hex 工作室 3D 打印定制耳机正在京东众筹火热众筹中,点此支持他们一下。

关于 梅子

Right Here Waiting

来源:设计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9月18日
下一篇 2015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