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学霸到技术骨干,这位“95后”最美基层民警有点牛

上周,公安部评选出的全国37名最美基层民警揭晓,年仅26岁的通州公安分局警务支援支队民警魏建力,成为北京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警。

从校园学霸到技术骨干,这位“95后”最美基层民警有点牛

“95后”、学霸、警营科学家……魏建力的身上有很多打眼的标签,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这个年轻人到底有怎样不凡的成绩,能在北京五万多民警中脱颖而出?

“真为你骄傲!”消息一公布,从小学同学到亲朋好友,祝贺的信息纷至沓来,魏建力都有些回复不过来。他的新婚妻子也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个喜讯,配发的文字是:“我嫁给了一个工作机器。”

选择

从校园学霸到警界小白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加上魏建力的微信,一句个性签名便简单勾勒出了他的个人志趣。

1995年出生的魏建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中考数学满分,高考理综只扣了几分。16岁,他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专修信息安全专业。

大学期间,他和同学创办了校内第一个信息安全协会、举办了学校第一届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大赛;率领团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拿到华北赛区第五名的成绩;担任组长研发“基于二维码的安全登录系统”并成功申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彼时,微信也才刚诞生不久。

毕业时,他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核心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当他看到北京市公安局的招录公告后,认为自己的所学能在公安工作中发挥作用,于是放弃了国企高薪的工作机会,投身警营。

谁成想,一心想在公安队伍中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魏建力,最初被分配到通州公安分局的基层派出所负责打击办案。

从校园学霸到技术骨干,这位“95后”最美基层民警有点牛

对公安工作不了解,专业技能难以施展,失落、迷茫一度困扰着魏建力。

到派出所第一天的那个雨夜,路显得格外泥泞。魏建力在微信写下那句个性签名,骨子里的倔强也在迷茫与求索中被触发了。

“这毕竟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工作,穿上警服就担上一份责任。”魏建力给自己立下一个新的目标——即便是在最基层的派出所,也要把哪怕最简单的小事做到极致。

有一次,魏建力接待了一起警情。一名女士在乘坐公交车时被身后的男乘客撞了下脖子,随即发生纠纷。男乘客并没有当回事,径直下车走了。女乘客气不过,拨打110报警。

除了一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女乘客提供不出别的线索来。当晚,身体不适的她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颈椎骨折。第二天,女乘客的丈夫又来到派出所,要求警方找到“肇事者”。

魏建力依据公交车上的监控录像和行车记录,历时两周终于找到了男乘客上车的地点。周边是一片居民楼,男乘客应该就住在附近。

三四个小区,几十栋楼,少说也住着几千人,靠一张照片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可魏建力就拿着一张照片,天天带着女乘客的丈夫逐一小区寻找。找物业、问住户,挨家挨户敲门。最后,连女乘客的丈夫自己都要放弃了,可魏建力却执着地坚持着。

整整三个月,男乘客的样貌早已印在了魏建力的脑子里。当他又一次敲开一户人家时,与开门人一照面,魏建力乐了,“可找到你了!”

魏建力日复一日地处理着一个个警情,虽说用不上专业知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继续学习。休息时间,他在宿舍里打造了自己的“小桌角”,努力充实专业知识。同时,他也在不遗余力地找寻着,那个能让他施展拳脚的机会。

从校园学霸到技术骨干,这位“95后”最美基层民警有点牛

转折

用技术思维破案

2017年的一个凌晨,魏建力和战友们发现了一个以捡拾垃圾为幌子的盗窃团伙。经过一番追踪,在确定团伙成员盗窃得手后会合时,收网开始。魏建力主动请缨参与抓捕。

“站住!别跑!警察!”魏建力大喝一声,拼命地追赶嫌疑人。

到派出所一年多了,文质彬彬的魏建力总好像少了点警察的“气场”。当这声呐喊从魏建力的胸腔里迸发出来时,他一下实现了蜕变,“找到了当警察的感觉。”

嫌疑人悉数落网,然而接下来的审讯却并不顺利。团伙成员显然有备而来,他们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扯谎说互相不认识,赃物是收来,企图以此逃避法律的制裁。

面对这些“硬骨头”,同事们一筹莫展。此时,魏建力灵机一动,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发现了其中一名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和犯罪前科。这一关键线索一下子击溃了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很快,嫌疑人都“撂”了。

同事们和所领导对魏建力刮目相看,禁不住拍着他的肩膀赞叹:“可以啊,善于用技术思维破案,有两下子!”

那次经历至今让魏建力激动不已,不仅是因为让他完成了角色转换,更重要的是,痴迷于技术的他,发现了所学专业与警务工作的契合,以及科技建设在基层警务这个舞台上大有可为。

后来,所里所有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都交给了魏建力。小到做个PPT,剪个视频片,大到将派出所推进的社区网格化改革试点工作,以可视化流程导引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配套制作教材向全局推广。

建功

用科技颠覆传统警务工作模式

凭借专业技术崭露头角后,魏建力得到了一位“伯乐”的关注。他就是有着“警营科技哥”美誉的通州分局青年科技骨干张旗。

2018年,通州分局启动了一个重大项目亟需科技人才,在张旗的力荐下,魏建力被调到科技信息化岗位,两人还结为了师徒。

从基层来的魏建力就像一个“产品经理”,既了解一线民警的需求,又熟练掌握技术手段,头脑中不断冒出一个又一个“金点子”。他致力于开发颠覆传统警务模式的系统,打通信息化赋能警务工作的通道。

2021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通急促的报警电话,惊醒了值班民警。电话那头是一个12岁女孩,她带着哭腔说:“我妈妈不见了,还留了封遗书,家里只有我和10岁的弟弟。”

遗书中没有任何直接的线索,派出所迅速出警找寻无果,请求警务支援支队协查。那封遗书的照片传到了魏建力手中。

“孩子,你们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能把你们托付给谁。如果你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找警察叔叔……”

看到这儿,平时沉静如水的技术“直男”突然红了眼圈。这是一个母亲的性命之托,警察是她人生终点最信任的人。

“我一定要找到她!”抱着这个念头,魏建力立即启动警务信息人员查找机制。

不到5分钟,他发现了一条关键线索。这位母亲在事发前一天曾反复出现在一座大桥上。

“她为什么会这样反常?”魏建力突然想起,这位母亲在遗书中提到,自己是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桥?她要跳河!”魏建力果断作出判断。一线巡逻车组接到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

此时的魏建力坐在电脑屏幕前盯着大桥上公共探头的实时画面——一个白衣女子默默坐在大桥的栏杆旁边。每一次看她像是要起身,魏建力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警车到了,民警飞奔过去将轻生女子成功救下,魏建力一跃而起,狠狠挥了一拳。

魏建力用技术改变了“大海捞针”的传统寻人模式。近三年来,他带领团队利用科技手段协助找回走失人员1200余人,抓获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提供各类有效线索6000余条,破获案件1200余起。

“如今,一线民警再也不用像我当初那样,拿着一张照片满世界敲门找人,也不用耗费十天半月调阅几百上千小时的监控录像追查线索。”魏建力说,科技手段已经能实现将原本需要奔波上百公里的侦查,变成电脑前5分钟的线索分析。“让数据多跑人少跑,并得到更为精准的办案指向。”

走上技术岗位后,魏建力联合团队拿到了2项国家专利和5项国家软件著作权。为了将最前沿的知识应用于警务工作,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还成了全分局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理想

让专业技术服务于城市运转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6年没回家探亲的魏建力没有如约与父母团聚,甚至两次延后婚期投身这场“战疫”。

仅用一周时间,魏建力和团队就完成了8个模型,用技术完善流调信息,用数据与病毒“赛跑”。随后100多天,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和团队一起处理各种信息一千多万条,为保障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理工男对技术的执着如同魔怔一般。魏建力有时吃着饭突然有个创意扔下碗筷就跑,有时睡觉会突然惊醒,赶紧试试梦见的代码。

作为一个“95后”,魏建力并没有同龄人丰富的业余生活,每天两点一线一成不变。4年来,他只休过一次假,还是因为结婚。新婚燕尔,可魏建力每周能和妻子坐下来聊天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10个小时。

作为一个警察,他的收入也与自己那些供职于大企业的同学相差悬殊。

但这些,魏建力都不怎么在意。

“青春是短暂的,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做多少事取决于个人的追求。我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过多的欲望。既然我还年轻,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什么不多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呢?”魏建力说。

如今,魏建力所做的工作已经不止局限于警务范畴,更是服务于整个城市的运转。

从校园学霸到技术骨干,这位“95后”最美基层民警有点牛

近些年,通州区作为副中心,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渣土车苫盖不严遗撒或倾倒建筑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但他们通常在夜间作业,如何发现和取证始终是个难题。

魏建力和团队搭建了报警追踪系统,让难题迎刃而解。通过技术方式,还实现了对大货车闯红灯等各种违法行为的全方面管理整治。

近年来,魏建力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环保、应急、住建、城管、气象、交通运输等十余类“智慧+”应用,全面服务城市治理,使治理效能提升了80%以上。他的工作规划还获评北京市第四届“我为改革献一策”A类工程。

“我现在觉得,每一天都有成就感!”魏建力说:“凭借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优化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这比拿着高薪,只给一个企业寻求效益更有意义,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14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