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在《天赐的声音》中改编的《大城小爱》有新意却谈不上创新

王力宏在《天赐的声音》中改编的《大城小爱》有新意却谈不上创新

王力宏是华语乐坛在21世纪前十五年这个时期中的代表人物

《大城小爱》是王力宏的代表作,传唱度很高,在十几年前的选秀节目中就经常被选手拿来参赛。时过境迁,这次王力宏与胡彦斌合作,在音乐综艺《天赐的声音》中再次演绎这首就做,把它从旧有的流行化编曲被改成了“人声伴奏”,这也是此版本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有朋友说这是“阿卡贝拉”,严格来说,它不是阿卡贝拉,因为它的人声伴奏处于绝对从属地位,缺乏典型阿卡贝拉的各声部均衡感,但是非要叫它阿卡贝拉也不是就不行,现在阿卡贝拉已经被用得泛化了,这么叫的人也不少。

名词的定义在衡量歌曲表演质量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跳过。还是说回音乐本身。

先说说此版本最具体点的“人声伴奏”,它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和声,用的是传统和声学的理论。我看评论里有其他朋友说是什么创新的,抱歉,要说和声的前卫和“反传统”,它还比不过150年前的古斯塔夫马勒和100年前的阿诺尔德勋伯格,您不能管还不及一百多年前的作曲家写出来的和声前卫的和声叫前卫,还说这有多天才。(包括那位朋友举的另一个例子,那也没多前卫,不要小看过去三百多年作曲理论的积淀,一个二十来岁小年轻就能颠覆和声学的时代早就不存在了,真当自巴赫以来灿若繁星的众多近现代作曲家是白给的?但凡您能想到的点子,人家早想过了,不但想过了,还写过很多作品,曲谱甚至可以复杂到天书一般,神奇到什么的程度?连大家熟悉的这套音高体系都给您颠覆了好几遍,说得通俗点,用“琴键缝里的音”作曲写和声。在真正先锋派的和声学面前,您举的例子都是老实巴交、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个伴奏的和声写得还可以,指的是在流行音乐领域,如果在专业作曲系,写成这个水平只能叫课后习题第一题的合格水平,而且它就是个传统的和声结构,连“自由无调性和声”都比它前卫得多得多,如果您想了解什么叫前卫的“自由无调性和声”,可以看一下1987年《中国音乐学》期刊上的论文。对,1987年,“前卫”到这个程度的和声理论在1987年也不前卫了,成为大家水论文的题材。

如果觉得上面这样说什么是“前卫的和声”不够直观,可以感受一个60年前的弦乐作品《广岛受难者挽歌》,看看这个作品里面的和声够不够您脑海中“前卫”的概念,网络上可以找到有总谱的音频版本和乐队现场演奏的视频 。这个作品的创作者潘德列茨基还曾多年担任中国爱乐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乐团的艺术品位。

目前,大家能听到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强调三遍)流行音乐作品都是使用传统和声学的理论进行写作和编曲的,不太懂这方面知识的朋友可以将其理解成“牛顿力学”,而现代/后现代的和声学可以理解为“量子力学”。流行音乐为什么不用诸如“自由无调性和声”之类的新和声学来创作呢?一个原因是不好卖,听众听不懂,另一个原因是创作者水平不够,学不明白。能用好新和声学的作曲者基本都是专业作曲家,这个作曲家指的是能写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这种作品的人,而不是能写两首歌的人。

王力宏是美国专业院校出身的职业音乐人,能写能唱,但他毕竟不是专业作曲家。他可能在学校学过一点新和声学的理论,可是这玩意是相当复杂艰难的,不但需要耐心的学习,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和作曲实践,而王力宏主攻流行音乐方面,所以新和声学的理论学不了多深,时隔这么多年,估计更是忘得差不多了。他给这首歌编的人声伴奏,放在流行音乐的领域算比较新颖的,但放在专业作曲家眼前,并无创新性,而且用的是两百年前、甚至三百年前的和声理论。(注意:我只是说它没那么前卫、没那么新颖,但没说它不好)对了,有朋友对此可能有些了解,还自学过《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中的和声学》,觉得这是很新的理论,其实不是,它就是从传统的和声学的理论里挑了些比较浅显实用的内容与流行音乐、爵士乐结合了一下,整出这么一本书来,相当于《简化版的传统和声学在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中的应用》。

说不揪概念不揪概念,还啰嗦了这么一堆。说回这个表演。

王力宏在《天赐的声音》中改编的《大城小爱》有新意却谈不上创新

王力宏和胡彦斌都是会编曲的音乐人。我们知道,能唱是歌手的本份,唱好了当然不容易,但当一个歌手肯定是起码要能唱的嘛,唱得不好咱还能唱得一般呢,也能在歌手行业里混口饭吃;写曲子和写歌词不是当歌手的必需,但它们是创作型歌手的必需,在流行音乐里其实写词写曲的门槛并不高,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对一些不太了解词曲创作过程的朋友感到愕然,尤其是写曲子被很多人捧上天去了,这个主要靠天份,天生有没有对旋律的敏感,我们看到好多业余出身的人甚至没学过音乐、不太识谱都能写出不错的旋律,写得特别好当然不容易,但写个一般般能凑合听的词和曲并不难;唯独编曲,这个技能是专业门槛比较高的,好多打着“唱作歌手”旗号的艺人,你让他编个曲,能把他为难死,他只能找专业音乐人给他编曲,这一下子就破功了。想自己编曲,你要懂一定的乐理知识,尤其是数字编曲之前的那个年代,模拟时代的传统编曲行业,你要精通各种模拟设备的使用,懂乐器。你不可能说我没学过编曲,我乐感好,我上来就能编曲,这不可能,要学,专门学。后来有了数字编曲,有各种软件插件音色库,编曲的门槛降低了,但也没降低到谁都能搞的程度,专业性依然高于唱歌和写词曲,你没学过编曲就是做不了编曲。即使是你没专门进学校学过,也要自学,看书看视频自学,花费不少时间,认认真真去学去实践。编曲的作用是可以把让一首歌更丰满,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平凡的旋律、矫情的歌词经由编曲老师一通操作,档次立刻就上来了。王力宏很多年前就熟练掌握编曲技能了,他也是很早就向国内流行音乐界推荐使用Logic软件编曲的音乐人,非常早了。当时用Logic的人在还不多,这个软件也没如今这么好用,在电脑上操作就能编曲的概念还没有被华语乐坛主流的音乐人接受,那时王力宏就在用了,称他“老编曲人了”一点都不过分。美国的流行音乐教育还是很先进的,理念很先进,也跟紧技术的进步。(现在会用个Logic当然不稀奇了,我看好多业余编曲者也把这套软件用得烂熟) 胡彦斌也是个编曲鬼才,他的想法往往不落俗套,参加《歌手》时就在编曲方面屡有奇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两个这么会编曲的人,这次却放弃了花里胡哨的电子编曲、管弦乐编曲,用了纯人声伴奏,为的就是返璞归真。这个理念值得赞赏,也暗合了“大城小爱”,瞧,把身在现场、表面高傲犀利、其实自身音乐审美体系根基不牢、因而内心不太自信、只能靠攀附“高级”给自己壮胆掩盖心虚、可惜“向往高级”却不知何为真正的“高级”、稍微给个“高级”套路就被迷得晕晕乎乎的丁太升丁老师听得当场随乐而动。恭喜丁太升,这次他没被忽悠,或者说即使被忽悠了也不冤。王力宏搞的这个纯人声伴奏确实不错。(类似的纯人声伴奏,也有不少职业、半职业或纯业余的音乐人作过,国内外视频网站上都有他们上传的作品,其中质量好的并不比这个版本的《大城小爱》逊色,所以我们可以夸赞这个好,但也不至于把它捧成“超卓”级别,它就是正常程度的“挺好”)

《大城小爱》这个歌也发表了很多年,算是王力宏早年的一个代表作。它的曲比较好,词……让王力宏这种成长和教育背景的人写中文词,确实有点难为他,就算有人帮他润色,这个歌词仍然有几个细节怪怪的,像是英文翻译过来的,韵律上也显得别扭。我随便举两个例子“想多么简单就多么简单,是妈妈告诉我的哲理”,中文不这么说;“脑袋都是你,心里都是你”,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脑袋”不能对应“心里”,应该是“脑袋”对应“心脏”,“脑中”对应“心里”。不过,问题不大。你不是说歌词像英语翻译成中文的吗?我再用美籍华人的口音唱出来,中文里带点英文腔,它不就非常和谐了吗?瞧,音乐多奇妙!

王力宏唱歌时自带“洋腔”,胡彦斌作为一个“土著”,唱歌时也有一种“洋腔”,非常神奇,以至于也曾有歌迷怀疑他有留洋背景,其实没有。不管怎么说,王力宏与《大城小爱》有奇妙的相融,胡彦斌与《大城小爱》自然也有奇妙的相融。于是,王力宏和胡彦斌在这首歌的合作上也很融洽

配合着人声伴奏,两位实力派歌手用非常真诚的“洋腔”演绎了这首拥有“翻译体”歌词的流行金曲,珠联璧合,流畅、不俗气、难度高,有一种难点尽在掌握中的舒适。王力宏44岁了(5月17日是他的生日),胡彦斌也37岁了,在这个年纪不倒嗓的流行歌手,他们的发声技术基本是科学的。相信每个喜欢听歌的朋友都会很高兴看到两位处于成熟期的歌手保持不错的状态。

王力宏在《天赐的声音》中改编的《大城小爱》有新意却谈不上创新

有朋友喜欢比个高低,在这首歌里,到底是王力宏唱得好,还是胡彦斌唱得好?我个人的观点是王力宏唱得更好,因为他在演唱时打开的通道更小,用力更均匀,气息更灵活,所以他唱得更游刃有余。胡彦斌有点用力偏猛了,一度奔着美声的共鸣腔去了,当然他并没有达到美声的那种充分共鸣,不过也挺夸张了,唱这个歌用不着太猛,配合着人声伴奏,应该更追求味道。话又说回来,这歌是王力宏自己的歌,过去的十五年里不知道唱过多少遍了,唱得好于胡彦斌也是正常表现。如果换成《你要的全拿走》,胡彦斌应该会比王力宏唱得好点吧。

百分制,两个人的表演综合一下,可以给80分或更高一点。属于专业且较优秀的层次。

缺点在什么地方?扣分扣在哪里了?我们知道,音乐表演不存在完美的。再好的歌手临场也不可能拿满分。胡彦斌在这首歌表演中的瑕疵,我们在前文刚提过了。对了,“洋腔”和咬字不算缺点,我指的是在这首歌里,道理也在前面说过,这首歌的歌词本来就是像是英文译成的中文,美籍华人式的中文咬字正好合适。王力宏的缺点在这个表演里体现在什么地方?

转音太多了,太多了,多得过剩了。连续几句全转音,有的句子里每一个字都转音,不要这样搞。我知道,这首歌是可以有转调,多加一些也没关系,王力宏又酷爱R&B,但总要有点节制,不能在一句话里每个字都转音,这与中文的发音规律有关。中文是单音节字,英文有很多单词是多音节。英文词天然的可转音操作空间就大,中文就不能这么弄,要考虑到中文的语义和韵律的关系,不能照搬英文歌的做法。王力宏自己在录音室录这首歌,以及以前的演唱会上,也没用过这么高频密布的转音。这次实在是转得过多了。

整体上,还是表演得出色的地方是主要的,瑕疵是次要的。

来源:清华光刻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19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