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对谈:AI来了,身在职场的你感到恐惧吗?

【编者按】

9月15日晚,IBM和LinkedIn(领英)携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了主题为“因AI赋能 职场You成”的《AI时代职场趋势洞察》联合报告会。会上,IBM与领英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32%的AI技能拥有者在非科技行业,通信、金融等行业在AI人才方面领先其他传统行业。

据IDC预计,全球数据量到2020年将达到44ZB,麦肯锡调研报告也显示,至2025年,颠覆性技术将给全世界带来14万亿至33万亿美元经济效益。伴随着数据的爆发和技术快速迭代,各个行业都存在大量AI人才缺口。据人民网报道,仅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就超过500万人。领英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过去三年间,通过领英平台发布的AI职位数量从2014年的5万飙升至2016年的44万,增长近8倍,而至今年第一季度,领英上的全球AI领域技术人才仅190万,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16年的报告显示,有46%的公司职员计划启用智能助手、60%计划采用机器学习,72%计划使用AI进行商业数据分析。在AI的帮助下,职场人能降低重复性工作的时间成本,大幅提升积累、筛选、分析专业知识的能力。不仅如此,通过“人机同行”,职场人能将AI实时分析出的数据洞察转变为更有效、更具创造力、更高精准预测度的决策和行动,实现前所未有的价值创造。

显然,职场AI时代已经来临,作为职场人士,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应对AI呢?报告会上,真格基金、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邀请IBM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周忆,中国乳腺肿瘤科专家江泽飞,数据科学家张溪梦和著名音乐制作人陈伟伦以“AI对你有什么影响”为话题进行了对谈。以下整理自对谈内容:

王强:AI的降临对职场、产业,甚至人类的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影响呢?我想请今天的当事人——职场精英们,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他们,从各自的职业角度给我们分享一下:AI时代的到来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一个问题我想问周忆,你在IBM做CMO,这种繁复复杂的营销工作,AI渗透到你的领域了吗?如果渗透到,它和你的关系、影响是什么?能不能跟大家分享?

周忆:在这,我想给自己贴一个标签——白领。很多人说我们做白领的人是“人前衣冠楚楚,人后遭罪辛苦”,不知道大家听了这个话心里有没有感触?我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最近有个90后的朋友在网上发了一封帖子,一天之内就有了4万的浏览量。他模仿马东老师的口气写道:“我心生悲凉,而且无从抵抗,因为这种悲凉来自职场。”他说完之后,很多人在网上给他加板凳,给他鼓掌,因为这句话让网友心生同感。为什么咱们会活得这么累呢?

我是做营销的,平时工作之一要负责给企业做广告。有一天,我的广告主任问我:“头儿,咱们得竖一块广告牌,宣传IBM人工智能Watson,你觉得竖在哪儿好?”我说,听听大家的意见吧。于是,有人说:“这广告牌竖在高速路上好,因为高速路上车流量大,流量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关注”。有人说:“这个方案不行,高速路上车过得快,谁能看得清楚呢?咱们得竖在街道的十字路口,人们在等红灯时总得看上两眼吧?”也有人反对说:“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往哪个方向竖呢?竖错了怎么办?咱们还是竖在生活广场吧,有不少人在那步行溜达,这不就能看清楚了吗?”可是,马上又有人跳出来说:“不行,生活广场平日都是大妈在跳广场舞,这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后来,又有人跳出来说:“那就机场吧,那儿人的素质高,有钱坐飞机的肯定都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我们讨论了不知道多少次,也请教过多位专家。但直到最后,广告部主任也没搞明白这块广告牌到底应当竖在哪里更合适。最终,我们决定让Ai给我们做一份可行性报告。这事儿,他加个夜班就搞定了,而且还不用给他买夜宵,他也不需要睡觉,只要不断电就行。在AI分析了所有历史数据,同时把所有可能会存在的广告位置的情况:人流量怎么样,目标群体的职业背景是什么,驻足习惯是什么……他把你可以想到的所有致胜因素分析了之后,做出了一份可行性报告交给了我的广告部主任。那之后,那位主任再不会心生悲凉,而是转而心花怒放,告诉我说:“我知道该往哪儿竖了。”

广告只是我们营销工作很小的一部分。干好营销这个工作需要特别高的智商,也需要特别强的情商,需要你会各种武艺,例如你的认知能力、分析力、计算力、创造力、想像力,营销应该是个人和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按这样的要求,我们如果全副武装了,哪还有时间睡觉、吃饭呢?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加应该思考要如何善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来临应该是强者愈强的时代到来,我们要知道该怎么跟它玩,该怎么跟它共舞,这就是我的体会。

王强:让我们拥抱AI。泽飞,我想问个问题,大家现在一举例子就举医疗方面的例子,特别是X光、射线等医生的工作。他们说,AI读片的效率完全可以取代积攒十年经验的医生。除了看片,大家还认为现在AI完全可以介入到积极的治疗过程中。在医疗行业,你作为大咖,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AI在这个领域你的体验是什么?

江泽飞:作为医生,我对人工智能抱着比较矛盾的态度,一方面我很喜欢,但是内心多少有点抵制。如果二三十年前,就有了人工智能,我可能当初就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去欣赏风景,去享受生活。到了今天,我倒真心希望这种智能系统能帮助我们,因为我觉得人很矛盾,在年轻的时候精力充沛、能力不够,到能力够的时候,可能精力和时间又不够了,我们真需要这么一个不知疲惫、没有脾气、性格相对恒定的助手。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你信不信,它都来了,刚才你提到的问题我认为是机会。

当你怀疑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得病时,你会去拍片子。如果给你看片子的医生十年就看过两张片子,估计两年后你找他看病,你还在,他不在了。但他如果一年看了十万张片子,你的片子呈给他,他会很快告诉你,在这十万个里这个是偏好还是不好的。所以,我认为这绝对会是医生的好帮手,但我相信医生不会被取代,因为总有一些机器难以做到的事情。

大家都怕得恶性肿瘤,如果没有准确病理判定细胞是坏的还是好的,你就无从判定是不是癌症。细胞有各种类别,需要智能化分析,看它的大小、形状、浓度和动态变化。尤其是,我们做一个手术可能需要冰冻等时间,所谓冰冻就是快速冻完以后切下来看到底里面是什么,未来要不要做手术,我想人工智能是不是也可以帮助这些繁忙的病理科医生做到更好的数据分析。

再说回来,像我们那些已经工作了30年的医生,坦白地讲没有智能我也在看病,但是当我看到了第40个病人、第50个病人的时候,我特别希望门口有一个机器人说“几个方案写好了,您确认一个打勾就行”。我想只要你信的话,我肯定也信,因为它学东西真的比我们快,看的材料也比我们多。还有一点,当你睡着时,它还在看。我觉得在医学领域中,我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在学习,抱着怀疑的精神在探索,而现在我们正在做“Watson”的验证,我们希望来看看在什么样的类别、什么样的阶段,它能帮到我们哪一个层级、哪一个水平的医生。所以,我对AI的总体态度比较乐观,我不怕被取代,我想我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王强:太精彩了,当有一天人类在一个个领域溃败时可能更有价值,因为那时候更需要机器来研究I feel。这时候更需要溪梦,没有深度学习,AI是没法儿成长的,作为数据科学家,你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数据和AI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张溪梦:数据科学这个部门最早在硅谷,领英和Facebook,大概十几年以前,他们最早在企业里设立了这个部门。数据科学家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技能,比如编程,程序工程的能力,数据可视化的能力,云平台并行处理的能力,对商业最基本的理解,还有强大的沟通能力。其中,数据科学家很重要的工作是利用统计学及其学习以及神经网络的算法对系统做判断和预测,这是数据科学家最根本的工作。

刚才江老师分享了机器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能识别语音、识别文本,这些最终会落实到医生迅速判断肿瘤的原因,包括数据,数据就像原油、原料,机器学习就像我们从原料里抽象提炼价值,这像是提炼金子、钻石的方法。以前我在领英做过一项工作,通过职场人的社交关系预测一个人未来有多大可能性能成为CEO,有多大可能性能成为CMO,有多大可能性能成为非常成功的肿瘤科医生,以及有多大可能性能成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数据赋予了我们巨大的能力,帮助我们分析、提高认知,让我们把以前不能做的、想象不到的变成可能,我觉得这就是数据和AI之间最基础的一种关系。

王强:下面最后一个问题我给伟伦,因为你代表着大家认为AI现在难以攻破甚至永远攻不破的、代表创造力的行业——音乐。前段时间我读过一个著名案例,通过AI作曲研究,最后AI作的曲获得美国畅销榜前十,这种AI直接切入取代人类引以自豪的创造力,现在已经实现了,作为音乐人的你怎么看?

陈伟伦: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职业,我是音乐制作人,所谓音乐制作人就是音乐产业中的组织者,它不仅组织了音乐的创作,还组织了音乐的生产,比如我要懂得编曲、懂得录音、懂得乐手。制作人在创作之外,还有很多职能上的工作,要组织人和音乐的关系。我看过这则新闻,前一阵有一项AI技术分析了Beatles所有的作品和队员数据,然后作出来一首类似于Beatles的歌,大家听了以后,都觉得是Beatles的歌,对此我也很惊讶。其实,AI在音乐制作领域,尤其像我们这种相对前沿的制作领域里,已经有很多应用了。对于听众来说也是,在网易、虾米这种音乐平台,你只要按“我要运动”,它给你一小时的歌单,按“我要睡觉”,它给你促进睡眠的歌单,这是一种不错的智能推荐功能。

在我们专业领域里也有,现在有些音乐软件,我告诉它要做爵士的东西,Big band风格的,一个小时之后,伴奏、和声、节奏、律动他都能做出来。有了这个之后,我有时候真的挺恐惧的。但就我的实际工作来看,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它真的替代不了人类,我认为所有的AI是科学,它是建立在对之前所有历史数据、所有行为的分析,这个分析永远比此刻晚一秒钟。但艺术和科技的东西都是人类对现在和未来的创造,尤其是艺术,它做的是今天、此刻的状态,而存在于未来的艺术是通过科学方面不能预测的。所以,我觉得艺术的创造是AI永远替代不了的,这也是人类存在的真正价值,就是他会创造。

大咖对谈:AI来了,身在职场的你感到恐惧吗?

左起:陈伟伦,周忆,王强,江泽飞,张溪梦。

(本文对话内容根据现场录音和主办方提供的速记整理)

来源:澎湃新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8月14日
下一篇 2017年8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