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蔡甸区:产城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武汉蔡甸区:产城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图为:3月14日,游客在武汉蔡甸消泗乡盛开的油菜花地里赏玩。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新华网武汉4月20日电(记者梁相斌 廖君 李劲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否对立?守住青山绿水是否就不能绿色发展?近年来,武汉蔡甸区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资源禀赋,借助全国独一无二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平台,探索绿色崛起新路径,不仅实现了各项经济指标的大幅提升,老百姓也从单纯依靠农业吃饭,转向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收入逐年提高。

武汉蔡甸区:产城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图为:武汉市蔡甸区武汉枭龙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线。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严守底线探索绿色发展道路

近日,由珠海格力集团投资50亿元的“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在位于武汉西南的蔡甸经济开发区开建。这个规划占地1500亩、预计2018年投产的产业园,将主要从事从事工业机器人、智能自动化设备、高端数控机床、精密模具、大型商用空调、空调压缩机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被业内视为格力集团向工业机器人领域进军的标志。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格力集团为何将如此规模产业园区落户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蔡甸区?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解释说,蔡甸区是一个工业基础稍显薄弱的新城区。如果只考虑市场环境、硬件配套等“硬指标”,也许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或离武汉市中心更近的区域选址更有吸引力,“但企业的重大战略布局更看重软件”。

企业家看重的软件,既有政府服务环境,更重视区位与生态。作为“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乡的蔡甸区,区域内湖泊湿地遍布,生态环境优美,因此被视为武汉城区生态环境“后花园”,也是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

2014年3月,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落户蔡甸。作为首个由中国与法国高层确定建设的生态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将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努力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新城,使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标杆。

蔡甸区区委书记刘子清说,蔡甸地处长江、汉江交汇的’金三角’地带,是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建设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产业创新之城和生态宜居之城是蔡甸的长远规划蓝图,也是50万蔡甸人民寄予的历史使命。

破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何协调互动难题?记者采访了解到,蔡甸区一方面大力建设环保型工业园区,对零散工业点进行归并,新引进工业企业全部进园区,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和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优化空间布局,对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四分之一的优质生态空间限制开发,严守生态底线。

“十二五”期间,蔡甸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竞进态势,连续十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近期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公布了新一轮考核排名,蔡甸区排名较上一年进了2名,位居全省第六名,在武汉市新城区排名第二。“十三五”时期,蔡甸区确立了两业并举、工业先导、四化同步、开放创新、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千亿经济总量、百亿财政收入、两千亿工业总产值、累计三千亿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增长目标,明确提出要把蔡甸建设成中法国际合作创新区、全国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湖北对外开放新高地和武汉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实现一城绿色崛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武汉蔡甸区:产城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破”“立”之间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追求经济发展,忽略生态保护,是一些地区实现飞速发展后留下的惨痛教训。如何处理好GDP增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蔡甸谋划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据介绍,蔡甸区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明确发展的红线,那就是宁可忍痛淘汰落后产能GDP,也要确保污染防治“红线”不能松。原国有企业化肥厂、水泥厂等10多家“城中厂”全部关停,29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依法关转, 30多家实心粘土砖厂、300多家采石场企业关停,使蔡甸告别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经济发展景象。

“即便招商引资竞争再激烈,只要有污染的企业与产业我们一律不引进,这已形成全区经济工作中的一条铁律。”中法生态城负责招商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蔡甸区通过落实严格的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对27个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予以了否决,将25家涉及重金属污染、化工行业的企业拒之门外,涉及投资近10亿元。

绿色发展重在“破”,难在“立”。如何在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的同时,培育起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不失速,产城融合不断档,既考验城市管理者的决心,更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的智慧。

汇聚中法众多顶尖专家智慧,历经一年多时间考察调研形成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显示,城区围绕高端服务业、汽车与环保装备制造、生态示范型产业三大重点发展产业,使生态城成为武汉经济转型窗口,完成从工业革命到服务业革命。生态城规划可达性的步行空间,混合性的街区功能,均衡的商业空间,以及宜人的街区尺度,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绿色发展。

以中法生态城为龙头、绿色宜居发展为招牌的蔡甸区,已吸引冠捷科技、艾德蒙科技、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江淮新能源汽车、航天电工、中国健康谷、华中文博城、同济医院等一批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拉动投资逾千亿元。中法生态城目前已有上百家法国企业考察,多家法国企业签约落户,正成为中国与法国在产业协同发展、城镇化有序推进的国际合作样本项目。

循环经济、高新产业已成为驱动蔡甸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5家,建成科技孵化器27.42万平方米。去年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30%。

武汉蔡甸区:产城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图为:3月14日,游客在武汉蔡甸消泗乡盛开的油菜花地里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一千平方公里国土打造武汉城市绿色生态大客厅

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湖面上,偶有野鸭从水中探出头,白鹭则三五成群从空中掠过。一阵微风吹来,湖边的荷叶、芦苇、垂柳纷纷起伏摇摆。芦苇和垂柳之间,掩映着一条黑色的柏油路,顺着湖岸延伸。

每到周末,武汉市民严先生就会带着家人来后官湖骑行,骑车累了,就领着5岁的女儿沿着湖边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气。这条建成四年多时间的蔡甸后官湖郊野绿道,已成为蔡甸乃至武汉一颗绿色的明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规划,绿道围绕蔡甸东部大型湖泊后官湖而建,总长度约110公里。然而,在勘察设计阶段,就遇到了难题:有6个房地产项目已买下临湖地块,其用地红线直抵湖边。

蔡甸区动员这些项目,将楼盘的红线后退50米,给绿道让出空间,但对方并不乐意。香港和记黄埔的观湖园A区有500米的红线紧邻湖边,若后退50米,就需让出37.5亩的土地,按后官湖地区每亩100万元的地价算,将损失3750万元。

同样对绿道持怀疑态度的,还有湖边的武汉职工疗养院、同济健康谷等单位。蔡甸区委区政府多次上门沟通,请对方参观已动工的绿道。经过1个多月的公关,湖边的各项目单位纷纷同意将红线后退,让出湖岸线。2012年7月,绿道正式大规模动工,形成了山水相融、田园相映、林城相依的生态美景,以及武汉城市绿色生态大客厅。

如今,110公里的生态郊野绿道已成为当地一张靓丽名片。“绿道”“湿地”被周边开发商写进楼盘广告词吸引顾客,附近的商品房已经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局面。

武汉蔡甸区:产城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3月14日,一名小朋友在蔡甸消泗乡盛开的油菜花地里奔跑玩耍。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经济发展、产城融合的成果全面共享,是绿色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曾被称为“水袋子”、“虫窝子”的消泗乡,是武汉市有名的边远湖区、革命老区,也是脱贫重点区域。当地共有贫困户923户、2677人,占蔡甸区贫困人口总数的10%以上。近年来,消泗乡依托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主打万亩连片油菜花,打造“春观油菜、夏赏野莲、秋望芦苇、冬探候鸟”的优质旅游线路,使生态旅游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消泗乡渔樵村村民胡大妈,近期每天都早早赶到乡政府对面的油菜花田旁,将家里的土鸡蛋、野芹菜、酸腌菜等土特产摆放整齐,供络绎不绝的游客选购,“一天下来卖个两三百块钱不成问题”。消泗乡党委书记周军民说,今年仅油菜花节预计就吸引游客40万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收入过7千万元,好的自然生态经过绿色经营就会成为群众的“聚宝盆”。

共享绿色福利,也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绿色、低碳、节俭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蔡甸区现有各类民间绿色环保组织40余个,环保志愿者近万人,致力于山体保护、湖泊保护、环保监督等公益事业,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已成为蔡甸城乡居民的共识。

据武汉市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蔡甸区主要污染物排放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森林覆盖率达26.5%,绿地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湖泊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位居武汉第一。

“良好的生态禀赋是蔡甸的最大资源,我们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开放、创新发展,引领未来。”刘子清说,绿色生态资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居民增收的多赢。(完)

(编辑:刘晓丽)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3月14日
下一篇 2016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