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寻梦|胶东乡村有故事——民国时期的嫁妆~貂皮大衣

随着改革开放,百姓的生活富足后,生活在胶东沿海地区的女人们,在冬季也兴起穿“貂皮大衣”来了。它既美观时尚,又抵御严寒,在凛冽冬季给足了爱美女人的面子。

一件貂皮大衣,曾经在我们胶东沿海地区价格不菲,这缘由“物以稀为贵”。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胶东地区兴起养貂的热潮,当时我所在的农业银行还发放过“农户小额贷款”给养貂户提供资金。据说那些貂专吃小鱼小虾,吃得好,貂就长得好,身上的毛皮就油光水滑,然后成熟季的貂皮就用来制作成品衣。后来听说这些丰富的蛋白质喂养的水貂,让养貂厂周围是臭气熏天,不符合环保要求,都下马、停产了。正因为本地养貂的少,所以没有服装加工企业生产这么贵重的衣服,都是从南方进货的。几年前,在我们烟台的招远市建了一个大的皮革城,南方商家或批发或驻扎本地,大卖貂皮服装。我忍不住朋友的劝说,也在某个春节前去花重金买了一件貂皮大衣。自以为砍价成功占了不少的便宜,没想到春节后,卖场大减价,我买的这款貂皮大衣的价格又降了一半,那可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啊,几天时间就打了水漂,想想都心疼。

随着全球气温的变化,胶东沿海地区的暖冬越来越多时;人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的口号越来越响时;还有女人们穿衣戴帽“喜新厌旧”的特点等等,现在街上穿貂皮大衣的反而越来越少了。正像女朋友议论时说的那样:“貂皮大衣太出眼,有炫富之嫌疑。”“开车穿吧太厚重,用不着;坐公交车穿貂皮大衣,也有点不合时宜。”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把貂皮大衣束之高阁,成了衣柜中的“镇宅之宝”了。

铺垫了这么多,今天我主要是想说说民国时期咱烟台就有貂皮大衣了,给大家讲讲我的老妈和她那件貂皮大衣的故事。

海岛寻梦|胶东乡村有故事——民国时期的嫁妆~貂皮大衣

(老妈身后的门帘儿和怀里的貂皮大衣都是民国时期父母给的嫁妆)

庚子鼠年的春节初二,我回蓬莱老家看望高龄的公公婆婆。坐在热炕头上和老妈妈啦家常话时,发现炕边有一件蓝色布料的厚衣服,还露出了黄褐色的皮毛。我好奇地随手扒拉了一下,原来是件貂毛在里面的大衣。“哎呀,老妈这件衣服好啊,貂毛在里面,贴身暖和啊,我们现在穿的貂皮大衣都是貂毛在最外层,貂皮贴身,肯定没有您这件暖和啊。这是哪个朝代的?还是带大襟的样式啊。”老妈笑着说:“我这个貂毛大衣说起来话就长了,这是我老妈妈的一件衣服,也是我的嫁妆,到我手里都已经七、八十年了。”(我讲的貂皮大衣在老妈这叫貂毛大衣)

海岛寻梦|胶东乡村有故事——民国时期的嫁妆~貂皮大衣

别看老妈已经九十三岁了,记忆力还是非常棒,口才也好,看我好奇的样子,就给我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其实去年我听她讲过小时候的故事后,回家写了篇《挂满故事的门帘儿》。今年我要有选择地听她讲故事,回家再写篇《有故事的貂皮大衣》。

老妈妈生于民国时期,年幼时和年长两岁的姐姐跟母亲在蓬莱龙山店老家居住,父亲带四个哥哥在烟台居住,经营两个公司。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龙山店建了个炮楼,离她家很近。老妈妈跟小姐姐每天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提心吊胆的,就怕遇到鬼子。每当见了父亲就哭喊着害怕,期间母亲又得了重病,父亲只好把她们娘三人接到烟台市,让母亲治病修养,让姐妹俩考进了当时美国传教士兴建的教会学校——毓璜顶小学的前身“模范小学”。

海岛寻梦|胶东乡村有故事——民国时期的嫁妆~貂皮大衣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老妈在烟台的照片,右一是老妈,右二是大姨。左边两个是邻居,龙口人。)

那时老妈妈的大哥即我们的大舅重点做安东(现在丹东)到烟台生意——经营火油,姥爷在烟台守摊,公司名称是亚细亚火油公司。二舅重点做上海到烟台生意,经营绸缎、布匹。三舅从蓬莱师范毕业以后,先是回龙山店教书,后来二舅看三舅教书也挣不几个钱,也鼓动他到了烟台做买卖,离开了教书先生的行当。四舅更聪明,十六、七岁时就已在姥爷的公司当账房先生了。姥爷为人厚道,凡家乡的乡亲跑去投奔他的,他都想尽办法或留在自己的公司或介绍给烟台生意上的朋友,带领乡亲们一块过上好日子。直到现在,烟台某个知名企业的老总,还记得他的爷爷哥三人都是我姥爷带出去的,其中三爷爷投奔我姥爷后,跟着大舅在关东学做生意,增长了本领。抗战期间又跟大舅到了上海,开阔了视野,然后积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队伍,还留过苏,曾给洪学智当过秘书,退休时是正师级干部,后在武汉的总后干休所定居,安享晚年,享受军级干部的医疗待遇,今年也95岁的高龄了。

在烟台上学的那段时间,是老妈最幸福快乐的日子,她和姐姐经常到烟台最繁华的地方——“所城里集”去玩,她清楚地记得那时五毛钱就可以买两只大对虾。本认为好日子就这样继续过下去,可是姥姥已经病入膏肓了,在老妈十四岁的时候,姥姥走了,撇下了还没有成家的老妈和她姐姐。

二舅在上海做的生意很兴隆,买了好几套房子,有福州路的,有靠近外滩的复兴东路的是别墅。姥爷是个聪明人,已看到了大都市上海的商机,于是让老妈的三个哥哥举家南下,到上海二舅那会合,继续经商做生意。姥爷又回乡找了个老伴,准备带两个年幼的女儿回老家住。

老妈说:“我姐姐大我两岁,可有主意了,她对我说,咱妈不在了,她那有两件好衣服,咱得跟爹要过来,留个念性。哎呀,我那时小啊,也没多少心眼,你大姨说什么我就听什么。”

转眼到了1947年,老妈妈长大了要出嫁了。已定居在上海多年、有了更大经济财力的几个舅舅,听从姥爷的指令,给小妹妹买了不少的嫁妆,从上海运来。有全套的明清家具、有很多上档次的衣服被褥等。在数不清的陪送嫁妆里,不仅有那件做工精良的门帘,还有农村人连见都没见过的这件貂毛大衣。

老妈说:“我父亲真惯我们姐俩,这两件貂毛大衣虽说是我亲妈的,还真没留给继母,给我和姐姐一人一件,我们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妈个子矮,记得她穿这件貂毛衣服都到脚踝处,我穿时不长但挺肥的,我结婚后学会做针线活后就改了改肥瘦。”

“胶东解放前夕,我的姐姐留在老家照顾公婆,姐夫去了上海,投奔几个哥哥学着做买卖。当时我三哥、四哥分别住在别墅的一、二层,姐夫在我三哥家那一层租了一间屋。有一次他当着几个哥哥的面,显摆他的西服,原来他让人把我姐姐那件貂毛大衣改成他穿的西服了。看他展样高兴的样子,气的我哥哥们口诛他:“这是俺爹给俺两个妹妹的嫁妆,俺这四个亲儿子都没捞着,你有什么资格穿俺爹花大价钱买的貂毛大衣。”“看,我四个哥哥是真生气了,吓的我姐夫再也没敢在上海穿,悄悄把衣服送回老家了。”

后来农村的形势发展变化了,老妈妈这件貂皮大衣也不敢穿了,她悄悄夹在普通衣服里深藏箱柜中!几十年来,家人无人知晓老妈妈的这个宝贝,它已深藏在老妈妈的心里,其芬芳淹没在防虫的樟脑丸气味中。

听完老妈妈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貂皮大衣外层蓝布上密密麻麻的针线,仿佛是岁月留下的说不完的故事。

这件貂皮大衣在那个时代是贵族服装,到现在也是“奢侈品”,它经历了从民国到解放、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七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老妈妈及家人,由盛转衰又重新兴旺的奇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有那么几十年,老妈妈努力忘却那段历史,拒绝回想曾经的幸福。

这件貂皮大衣也是一个家庭与自然、社会各种关系的凝结点,它的起始缘由、鼎盛过程以及废弃始末,都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了解了它,我们也就重温了一次历史。

非常庆幸,老妈妈虽然一生跌宕起伏,但她的眼光永远是看向未来,脚步永远是顺着时间前行,她乐观且坚强地生活到现在。耄耋之年,老妈妈心中更加坦然,都这把年纪了,没什么可顾虑的了,于是将深藏柜中的貂皮大衣拿出来了。

貂皮大衣承载着记忆的感动,传递着幸福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重温当年父母亲给予的爱,老妈妈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海岛寻梦|胶东乡村有故事——民国时期的嫁妆~貂皮大衣

(作者和老妈妈合影)

作者简介:马素平 ,女,长岛出生,军人家庭长大,从事金融工作39年。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芝罘散文协会理事、金石友谊读书会常务理事, 山东创作中心资深创作员、齐鲁晚报主办的“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作家。

几十年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有数十篇作品在有关报刊、网络上发表。其中有多篇文章在有关省级以上单位、媒体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海岛寻梦|胶东乡村有故事——民国时期的嫁妆~貂皮大衣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来源:齐鲁壹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27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