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崩了,然后呢?

B站崩了,然后呢?

世界很远,生活很近。

时间很长,光阴很短。

有空,来坐坐,谈个天。

聊江湖故事,看风云漫卷,

天下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世事繁杂,我们简单来聊聊。

欢迎你,一起来谈个天。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俏言

B站崩了这事儿,我是刷朋友圈知道的。

作为一个23岁,在报社工作的媒体人,入职一年来被问最多的就是,“你们年轻人平时都喜欢干什么啊?”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莫名有种信息焦虑。泡泡玛特门口扎堆用称开盲盒的身影里没有我,微博上嗑cp给哥哥们打榜的账号里没有我,看到音乐节舞台下摇旗呐喊开火车的人们会下意识皱起眉头。我不会冲浪,不会滑雪,也绝对算不上后浪,在学习PS软件的时候崩溃哭过三四次,在采访炒鞋选题的时候因为不停校对热门鞋款的叫法被同龄人半开玩笑说了句“土鳖”。

B站崩了,然后呢?

上海POPMART泡泡玛特商店 视觉中国

我只能老实回答,“我是非典型性95后,如果自己能选,我选择出生在80年代。”

可惜我不能选,于是在连续刷到8条B站崩了的朋友圈之后,我跑去浏览器搜索了“蒙古上单”是什么梗,没得到答案,出于直觉,我觉得这件事情并不算结束,果然第二天,被安排写写B站崩了这事儿的任务,一如当时我在会上被安排去“卧底”追星群体,我本能地有点儿抗拒。

不知道是事实还是错觉,我总觉得社交媒体上发B站崩了的吐槽或是玩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丝炫耀的意味在里面。

这里的炫耀并非贬义,而更像是发出“寻找同类”的声音,类似在欧洲杯期间来一段点评意大利球员的技术发言,在某电竞战队赢了比赛后来一句“RNG牛逼”,以宣告自己的确在长期热爱着某个领域,如果有人在评论区讨论,那就是找到了同类。

B站崩了,然后呢?

2021年5月23日,冰岛,2021英雄联盟季中赛决赛,RNG捧杯 视觉中国

人总有一个复杂的心态,就是在渴望独特和渴望被认同之间反复横跳,于是相同爱好的人组成了圈子,彼此认同,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外界是独特的。独特的圈子想让更加主流的圈子认同,恰好又赶上了这个信息开放度和包容度都极高的时代,于是就有了“破圈”一说。

因为乐队的夏天,各大城市的livehouse和音乐节门票纷纷涨价,因为吐槽大会,约会不带女朋友去看一场线下脱口秀都算跟不上潮流,因为电商的兴起,搭上快车的汉服洛丽塔JK制服号称“破产三姐妹”如今已经能在大城市开上了实体店。

说是不愿“破圈”,担心流量会“污染”纯粹因为爱好组成的圈子,但真获得了外界的赞叹,圈子里的人还是会沾沾自喜。

印象中,B站第一次破圈,还是去年的跨年晚会,在地方卫视一水儿的流量明星和口水歌里,靠着交响乐团混合着民乐,被媒体和网友们给出了“最懂年轻人”的评价。朋友圈的老二次元们纷纷发文感叹,“小破站终于火出圈了。”

B站崩了,然后呢?

2021年7月11日,上海,Bilibiliworld2021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视觉中国

没错,B站最开始是一个“二次元聚集地”。我记忆中它最有趣的一次新闻是某明星的粉丝想要攻陷B站,却因为答不上来B站出的那些刁钻的“二次元题目”只能作罢。

可就在这两年,慢慢地,越来越多非二次元的故事从B站中流出,有些还成了社会新闻,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离得近的有几个月前,那个坐54趟公交从上海到北京的大二男孩,和用500克黄金纯手工“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的95后up主。稍久远一点儿的,有被刷屏充满争议性的《后浪》,以及专注于科普的何同学。

B站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小破站”,而我,却开始对它抱有越来越强的警惕心理。

更准确的说,我警惕“破圈”之后带来的一系列流量,争议和讨论,以及越来越多同质化的“跟风”。

大数据最让人欲罢不能的一点在于,如果你点进去了一条宠物视频并点了赞,那么你接下来能看到的一大半视频,就都是宠物。这种信息围墙不仅会腐蚀你的精神,还会在墙内为你制造一个又一个“风口”,如果你跟不上它的脚步,就会被抛弃。

网红“答案茶”风靡一时,人们打卡只为跟上拍视频的风口,结果被吐槽太难喝。网红“泡面小食堂”一袋泡面加上个蛋和青菜就卖30多块,从火起来到消亡不到3个月。资本忙着用流量堆砌出一个又一个网红产品抑或是人,然后人们便疯狂追逐着,狂欢着。

这是一种圈内无形的“驯化”,服装品牌BM用统一S尺码的衣服驯化出了一群追求极瘦身材的“BM女孩”,同时也为普通女孩营造了身材焦虑。奢侈品包包用故事和历史驯化出了一群“大牌傍身”富人,同时也为普通人营造了财富焦虑。高校讲着学霸成功的故事,同时也为成绩普通的孩子和家长营造了教育焦虑。

我摆脱不了广泛意义的焦虑,但我觉得如果关闭一部分信息渠道,至少能让自己清净一点吧。

于是卸载微博,卸载抖音,我那时觉得用一刀切的方式,就能让自己“少浪费点儿时间”。结果发现其实没啥用,我还是能通过我的朋友圈,知道“网红风口”在哪里。

就在前两天,我朋友圈的一名资深媒体人来杭州打卡了天目里,看到网红咖啡店的人忙着拗造型拍照,网红书店上排的书被换成了小商品市场的假书,发出“伪装人生”的感慨。惭愧的是,我也去过这家书店,被人群裹挟着根本无法看清书名,稍微驻足还挡了人家镜头,跌跌撞撞被朋友拉走,一整天下来,除了几张照片,我一无所获。

我明白了,不是App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

B站崩了,然后呢?

杭州天目里茑屋书店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释然了。

被安排写B站时那点儿抗拒心思没了,我不需要通过做年轻人爱做的事来证明自己是个年轻人,也不需要用对这些App的偏见来证明自己是个“精神80后”,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了迎合某个“圈子”,渴望着“被接受”。

所以在B站崩了的第二天,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各个领域的优秀up主,还有B站和身边人的关系,我才发现原来B站,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

有人明天数学期末考,正指着看网课背水一战放手一搏;有人正跟这美食视频学炸猪大肠,结果炸到一半视频没了,只能看着猪大肠在手里糊掉;有人正在跟着视频做燃脂运动,突如其来的暂停给了肥肉修整的机会;也有人心疼正在做恐怖游戏直播的up主,因为播着播着“弹幕突然不见了。”

B站崩了,然后呢?

视觉中国

我发了条朋友圈向身边人征集“B站崩了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得到了30多个回答,有人点开缓存了很久还没来得及看的游戏视频,有人开始在群里和朋友讨论服务器崩了的原因,有人表示因此知道了很多同住在B站的朋友,有人上微博吃瓜B站崩了之后产生的蝴蝶效应——A站崩,豆瓣崩,晋江崩……

“B站是有很多乌七八糟的东西,比如前一段时间集体‘穿着暴露弹钢琴’,也有人沉迷其中,但它也给普通人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你看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个侧面。”资深B站用户韩启告诉我,他也算半个文字工作者,平时写东西没有灵感,他都习惯去B站或是抖音找一些新鲜的内容,“自己判断,让它成为你的工具,而不是沦为它的奴隶。”

我深以为然,抗拒这些新兴的,年轻化的表达,并不能够让自己增长见识,反而陷入了另一重信息围墙当中。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里,透过迷雾找到能够留存的痕迹和故事酿成美酒,30年后再品味仍唇齿留香,才是我作为时代记录者的担当和使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10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