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还是赚钱难?医疗AI在资本下的拐点

据IDC统计,2025年AI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医疗AI影像市场作为AI医疗应用第二大细分领域,将以超过40%的增速发展。

任何市场的繁荣都离不开资本的热情。作为追逐利益的“顶端”,资本在微观上是敏锐的,而在宏观上的某些盲目或许造成了一定的“虚假繁荣”。

在中国,医疗AI经历了资本的“野蛮入场”,质疑观望。

而2020年,随着一系列医疗AI三类证颁发,单11月就有数坤、推想、联影三家企业获证,资本市场或将迎来拐点。

从融资到赚钱,滚雪球式的变现成为下一步的关键。

资本从狂欢到熄火

2016年开始,中国的医疗AI迎来了资本热潮,到2017年单医疗影像AI涌入的资金就超过40亿元。

在2018年似乎更是达到了某个“巅峰”。获得融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1.88%,披露的融资总额同比增长128.42%。其中,千万级别和亿级的融资项目更是占65%左右。

然而一切疯狂终将回归理性,随着医疗AI先行者IBM Watson陷入舆论风波,业内开始冷静思考,目前的医疗AI到了什么阶段,未来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价值。

似乎此前资本对医疗AI一切美好想象犹如科幻电影,现实给与了他们残酷的打击。

迟迟不见有产品过审使得医疗AI尚无成熟的商业模式,被称为“只烧钱不赚钱”的空中楼阁。

2019年,医疗AI行业迎来了资本寒冬,医疗影像AI融资事件降幅超过50%,一大批企业在“资本退潮”中逐渐消失。

“首证破冰”带回行业“复苏”

这些“阴霾”在2020开年,被中国首个横空出世的医疗AI三类证打破。

2020年1月15日,科亚医疗旗下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CT-FFR)获批三类证,成为中国首个以“深度学习”命名的获批软件。

伴随2020开年的除了中国首个医疗AI三类证,还有至今全球未被控制的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带来的是“大考”,二十多家医疗AI企业第一时间奔赴“一线战场”,直面临床实战考验。催生的是机遇,在技术为核心,产品为王牌,临床为标准的医疗行业,谁能真正高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谁就能赢得市场。

“战疫”成果整体获得了认可。临床反映病灶检测敏感度超过95%,CT值测量跟AI的一致性大约是0.84,比较明显。

在各医疗AI企业努力证明自己价值的同时,疫情也助力国家第一时间出台了《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与评估软件审评要点(试行)》,为之后的影像AI产品加速拿证,商业化产出打下基础。

毕竟是医疗产品,“持证上岗”是国家、企业、临床共同要求。而对于资本来说更期待规模化可持续盈利的公司出现。

虽然目前尚未有相关盈利披露,但以肺结节、糖尿病、冠心病人群为例,基于当前患者检查收费标准且AI检测渗透率在5%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30多亿人民币。

商业化竞争拉开帷幕

A轮融资往往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分水岭,项目若多在A轮及以后,表明行业产品或服务体系开始有比较成型的商业模式,业内企业正式展开实际比拼。

2018年医疗AI融资项目里早期融资阶段企业(A轮及以前)占比达到77%(其中种子轮和天使轮阶段的企业占比31%)。

融资难?还是赚钱难?医疗AI在资本下的拐点

2020年1-9月获得融资的医疗AI影像企业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2020年截止9月,行业内融资轮次多集中在A轮及以后,表明医疗AI影像行业进入了发展期,头部梯队或将正式产生,或将从先获三类证的企业开始。

截止11月,获得医疗AI三类证的企业除了科亚医疗,还包括:

  • 2月6日,乐普医疗旗下的人工智能”心电分析软件”(AI-ECGPlatform);

  • 6月9日,安德医智旗下BioMind“天医智”的“颅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成首个NMPA获批的、以“辅助诊断”命名的软件;

  • 11月10日,数坤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11月13日,推想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成第一张肺结节AI三类证;

  • 11月13日,联影骨折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

  • 临床应用场景效能、数据精准度、多任务算法成为影响医疗AI产品是否通过审批的关键因素。

    获证只是开端,之后的商业化道路,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临床价值的优势,而非“医疗AI”的概念。

    截止2020年7月,中国医疗影像AI企业数量达89家,从影像辅助决策应用分布看,72%的企业涉及肺结节,53%涉及眼科,成为影像检查应用最多的两个场景。

    面对同质化竞争,企业需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才能更好赢得市场,包括:在垂直方向上,将特定病种解决方案更加完善(同类最佳);围绕单病种形成多流程介入管理,如形成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多环节管理;布局小赛道里的差异化可变现场景,比如病理诊断(同类首创)。

    “跑马圈地”的号角已经吹响,接下来的一年,随着更多医疗AI企业获证入市,整个市场将进入高质量商业化竞争状态,这或将带领新一波资本的回归。

    在传统医疗医药领域,“创业合伙人”式的资本合作成为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的布局战略。比如启明创投和红杉资本从再鼎医药成立开始,几乎伴随其一同“成长”,并助力其在全球资本市场成功登录。

    随着医疗AI领域商业化的日趋成熟,或促成资本与突出的医疗AI企业全程深度合作。

    国资、二级资本“入场”

    另一方面,投身医疗AI企业的资本方已经不限于单一渠道。

    首先,政府将加大对AI领域的各种形式的投入。

    2019年,科亚医疗获得了光信资本、昆仑万维数千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而自2020年1月获证以来的10个月,科亚医疗已完成了四轮融资,金额超过5亿,投资方加入了IDG资本以及上海国方母基金。

    11月16日,汇医慧影宣布完成最新一轮(C2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创下该公司的融资记录,加入了首钢基金、国药控股旗下基金国药君柏等。

    随着医疗新基建的加速进程,医疗AI企业对于基层医疗市场越来越重要。上海国方母基金、首钢基金、国药控股这些“国资”入场,某种意义上意味着AI医疗头部企业已经跟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了。

    其次,随着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趋势,二级资本市场对于医疗AI企业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此前“互联网医疗”概念股也显示出良好涨势。未来上市IPO或将成为新融资途径。

    “生态圈”成未来增长关键

    医疗行业所有的繁荣最后都要回归临床价值本身。看临床是否“买单”。

    中国医疗临床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作流程,二是疾病诊断。

    以治愈疾病为目标,临床更希望得到一站式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家公司的不同产品、不同平台的割裂式服务。因而企业之间、学科之间,尤其企业与临床不能再“各自为政”。

    面对临床的要求,医疗AI需要,软硬件一体化发展:提升计算效率,获得更好数据源,同时为软件提供更好的载体。

    全流程:人工智能覆盖院前筛查、院中检查、诊断,以及治疗、介入、诊后等所有环节。

    平台化:建立统一使用入口,方便医生使用,需要设备厂商和医疗AI企业通力配合。

    此外,现实中医疗AI企业还面临着“有效数据源”以及“商业化后维护”等困扰。

    因此大概率下,影像设备商主导的医疗生态圈,将成为未来医疗AI落地的主要途径。

    影像设备商可以在产品需求、产品研发、产品验证、市场资源等为医疗AI企业赋能。目前以GE、飞利浦、西门子医疗为代表的医疗生态圈已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

    随着审批的推进、资本的理性与企业研究的深入,医疗AI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此刻,一方面医疗AI企业对于生态圈的深度参与是必然选择,同时自身过硬的技术及产品才是根本。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来源:大健康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0月14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