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中山大学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中山大学心系家国,专门成立科技攻关小组,集合临床学家、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等尖端力量,努力解决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强化“医工结合”,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在病毒机理研究、疾病诊断与治疗、疫情监测防控等方面硕果累出,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科研攻关:为救治方案贡献中大智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救治难度大,但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仍然未知。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对病毒感染机制和临床救治的探究,为制订治疗和防控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冠肺炎,是新发传染病,如何摸索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是全世界科学家都在求解的问题。孙逸仙纪念医院江山平教授首先提出的“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卫健委以及高级别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并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江山平参与推动相关科研攻关和临床研究,牵头承担了广东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专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低分子肝素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肺微血管栓塞对改善新型冠状病毒重症肺炎预后的作用,与广东省实验室徐涛院士探讨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制定相关研究方案,并在附属第五医院实施开展临床研究。在钟南山院士主持下,全省相关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中心协作方案。

对于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检测粪便持续出现核酸阳性的现象,附属第五医院单鸿教授表示,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医疗救治有意义,而且对防控传染源也意义重大。单鸿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在国内外率先发现并证实了新型冠状病毒也会感染肠胃道。单鸿说,这直接表明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

这一科研成果迅速被应用于抗疫一线工作中,为科学防控提供支撑,比如增加对肠胃道的病毒检测。为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附属第五医院有预见性地设置了过渡病房,对咽拭子核酸检测由阳转阴、尤其是大便核酸检测结果持续呈阳性的患者,进行排查和救治。治疗流程的完善,进一步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效增强了院内感染管理力度。

科技抗疫!中山大学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附属第五医院肠胃检测图(图片来源:i五院微信公众号)

附属第五医院肠胃检测图通过免疫荧光显示新冠病毒受体(ACE2)蛋白在患者胃、十二指肠和直肠腺上皮细胞内高表达,在这些消化道组织的腺上皮细胞内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核衣壳蛋白(NP),表明新冠病毒能够感染消化道。

这个做法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采用,对粪便病毒阳性患者继续采取隔离措施直至粪便病毒核酸转阴的建议,已被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医疗机构采用。

临床救治:创新智能医疗,对接诊治需求

疫情爆发后,随着患者人数增加,治疗检测耗时长、数量有限等问题愈发凸显,一线救治工作一度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加快智能化医疗的开发和应用,提高诊断救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这种新发传染病,CT是主要依据,但传统的人工辨别存在速度慢、漏诊、经验不足等缺陷。孙逸仙纪念医院联合广东省实验室及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发了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为上述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教授介绍,这个系统能在20秒内快速诊断患者是否感染新冠肺炎,还能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精准分型,为快速隔离、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目前,这个系统已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云平台线上部署,并在孙逸仙纪念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使用。境外机构也能通过云平台连接,实现全球技术分享和经验交流。

新型冠状病毒除了对人体生理产生影响,还破坏了人们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个体甚至会出现疑病障碍、失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和身体健康、影响整个社会心态。这些都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帮助自我调整、重建信心、恢复心理平衡。以精神心理科为优势学科的附属第三医院,积极对接心理干预疏导的重大需求,将最新研发的“云上三院”掌上智慧医疗平台提前投入抗疫一线,紧急开发了战“疫”专版。

这个战“疫”专版有“新冠风险自评”、“疫期心理自测”、“心理远程诊室”、“方舱之声”四个板块,集互联网诊断和治疗于一身,实现线上一站式心理诊疗,弥补了传统线下医疗模式的不足。

科技抗疫!中山大学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云上三院·战‘疫’专版”服务模式(图片来源:附属第三医院官方网站)

其中的“方舱之声”线上音乐治疗平台,能根据智能评估和大数据分析,为不同的心理障碍类型提供个性化的音乐治疗。据了解,这一平台上线50多天,访问人次累计达3400万,播放曲次累计超过1.9亿。

社区防控:突显技术力量,助力联防联控

随着复工复产推进和各地人员流动加速,社区防控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提高疫情监测、病毒溯源、患者追踪、社区管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守好社区防控第一道防线成为科研抗疫的又一重大任务。

新冠肺炎的发现,一般是以医院为基础发现病例,但轻症及无症状患者不能忽视。如何实现更有效的防控?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提出“one health”(同一健康)的防控理念,将防控工作关口前移。

“one health”强调的是用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应对新发传染病,以保证人、动物、环境的健康。陆家海认为,由于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都是源自动物,应建立对动物从业人员的监测体系,并做到主动监测,改变目前以医院为主的防控形式。

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团队开发了“疫情踪”软件。据了解,这款软件基于“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能为用户提供实时风险评估,提醒自我隔离或主动就医。同时,这款软件对个体手机与基站交互产生的时空定位信息的收集利用,有助于溯源病原,分析传播规律、潜伏规律。

科技抗疫!中山大学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踪”APP技术流程图(图片来源:慧天地微信公众号)

疫情防控重在基层,社区防控的具体工作需要多方力量配合。附属第八医院将社区作为发现疫情的“哨点”,探索建立了ACT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模式。

科技抗疫!中山大学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科技抗疫!中山大学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ACT联防联控模式下工作人员助力社区精准防控。(图片来源:福田区卫生健康局官方网站)

启动ACT模式,一方面,医院统筹建立防控协调统筹机制;另一方面,社康中心巩固阵地,设立发热预检分诊台,及时发现发热病人和疑似患者并做好隔离和转诊;同时,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社区民警三位一体组建“三人小组”,联合防控。据了解,这个模式在社区精准防控中取得突出成效,所辖社区实现零社区传播、医护人员零感染、零死亡病例。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战“疫”仍在继续,科研征程仍在前行。中山大学将继续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紧迫需求,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抗击疫情提供坚实而可靠的力量支撑。

来源:中山大学

来源:广东科技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