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口闸的祠庙与清代运河

孙南邨

明清年间,京杭运河山东段多建有金龙四大王庙。

王云博士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民俗研究》2005年2月)中统计,张秋、济宁、鱼台、曹县、临清等地,计有金龙四大王庙、祠、殿20处。胡梦飞博士在《明代漕运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月)中统计,明代山东东昌府、兖州府等运河区域,计有金龙四大王庙五处。这些资料出自相关史料及古代地方志书,然而有的祠庙在方志中亦有失载,如滕县彭口闸金龙四大王庙就是一例,与之一并失载的还有杨公祠。

志书无载,文士有记。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嘉定王初桐乘舟沿京杭运河北上,在其《北游日记》中写道:“(五月)三日,过黄阜庄墩,到彭口闸,属滕县。李流芳诗:‘滕县花开白似银。’闸口有杨公祠、金龙四大王庙。”彭口闸又名彭家口,1653年(清顺治十年)秋,史学家谈迁经过此处,于《北游录》中记载“……彭家口,村多筑楼”。

当年王初桐舟至滕县辖境,首先想到的是明代嘉定先贤李流芳写在滕县的诗句。此诗因明末清初学界大家钱牧斋、王渔阳所喜而流传愈广,成了滕县(今滕州)一个无形的文化标志。

上世纪50年代,彭口闸被划入新设立的微山县,由公社驻地到乡驻地几经变化,现为昭阳街道彭口闸管区驻地。

彭口闸的祠庙与清代运河

京杭大运河(孙南邨摄影 )

王初桐所记彭口闸的杨公祠、金龙四大王庙,一为祀人,一为祀神。杨公祠,即清代为漕河总督杨锡绂(1700——1768年)建的祠堂。

杨锡绂,江西清江县人,雍正五年进士,授吏部主事,曾任湖南巡抚、山东巡抚、漕河总督等职,督河十二年,人誉为“治河能臣”。此人不但办事能力超凡,胸襟气度也非常人所能及。乾隆二十二年南巡途中,“杨锡绂奏请将兴武、江淮等卫截漕银两降旨豁免一折”,惹恼了皇上,认为杨锡绂“沽名邀誉”,谕示“所有应追之数,即免其按丁追缴,著于杨锡绂养廉俸银内分作八年扣还归款。如逾限不能扣清,即照例治罪,以为人臣好名者之戒”。面对皇帝如此动怒,杨锡绂不但照常兢兢业业办事,治水大有成效,而且屡次上递切合实际、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奏折。乾隆帝看到杨锡绂“实心治事”,不但免去了以养廉银代偿漕项,还先后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去世后“赐祭葬,谥勤悫”。《清史稿·列传·杨锡绂》载:“自后任漕政者,上辄命遵锡绂旧章。”

彭口闸的祠庙与清代运河

彭口闸方位图(《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4年8月。)

在彭口闸处为杨公建祠,或许是因其人确有治水济民的感人政绩,才得享此祀。那么,是什么人建的杨公祠呢?《滕县志》虽无记载,与滕县为邻的峄县在志书中却记有此事。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杨公祠,南河总督杨公锡绂生祠,在万年闸,漕船运丁所建。”京杭大运河道旁,峄县万年闸处也建有杨公祠。滕峄二祠相距数十里,当是漕船运丁同时期所建,既为“生祠”,定建于杨锡绂去世的1768年之前。

王初桐在日记中接着说金龙四大王:“大王姓谢氏,兄弟四人,曰纪、曰纲、曰统、曰绪,皆宋会稽处士。绪最少,初为诸生,隐钱塘之金龙山。宋亡,日夜痛哭,阴接义士图恢复。知事去不可为,遂赴水死。题诗于石曰:‘立志平生尚未酬,莫言心事付东流。沦胥天下凭谁救,一死千年恨不休。’其徒问曰:‘先生之志决矣!他日以何为验?’绪曰:‘黄河逆流,是吾报仇日也!’后,明太祖与蛮子海牙战于吕梁,不利;忽见云中有天将挥戈驱河逆流,元兵大败。帝夜祷问其姓名,梦儒生素服前谒曰:‘臣谢绪也,愤宋祚移,沉渊而死。上帝怜我忠,命为河伯。今助真人破敌,吾愿毕矣!’次日,封为金龙四大王,以绪尝居金龙山,没又葬于其地故也。”王初桐所记明太祖朱元璋说梦封神之事,在封建社会极为常见,无非是为了成其朱氏天下大业。

金龙四大王在徐州东南黄河、运河汇流的吕梁,助朱元璋作战取胜,因此后来他被宣扬为黄河、运河之神。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里程较长,运河流域建起的金龙四大王庙也多。那时从上到下的官员士民,对无情的滚滚洪水大都非常恐惧,以为只有建庙祭祀方能保一方平安。对此也有不信服的人,只因大众不识,和者盖寡,最终难以坚持己见。

谈迁《北游录》记载,他在宿迁听舟人言,清顺治年间,总督河道杨方兴不信祭祀金龙神这一套,不但“入庙不揖”,还以“妖妄”之罪杖打了据说是金龙神附身的船夫,可是到后来他还是从众,不得不向金龙神低头。待到康乾南巡之时,皇帝来到宿迁黄淮水道地段,也要遣官祭祀金龙四大王庙,此时随同或地方大小官员,再没有人敢说金龙神一个“不”字了。

清代滕县彭口闸一祠一庙共处一地,说明那时治水之事非同一般,既要依靠人力,也巴望着神灵相助。方志对此祠庙何以失记?查阅当地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祠祀》,所记龙王庙有五处,其中一处在距彭口闸不远的三河口:“嘉靖间,尚书朱衡,中丞潘季驯,宪使熊桴、刘贽,知县张启元建,水部郎主之,无常祭。”此庙为开挖运河南阳新河时创建,记述详实。

三河口处旧有祭祀龙王的龙堂,杨建东先生曾在《齐鲁晚报》载文,说到1989年在古薛河干涸的河底,发现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祈雨碑之事,此碑就立在龙堂处。宋碑在明代已很受文人学士的重视。《滕县志》对此堂此碑却没有记载,其原因定是那时龙堂已不复存在,宋碑也早已沉入河底。未睹其物,未见其文,就是有民间口头传闻,严谨的史家对缺少根据的道听途说是不会轻易写入志书的。

三河口的龙王与彭口闸的金龙四大王是不同的水神,在传说中谁更灵验不得而知,可在方志中失记的原因是大致相同的。就现存的滕州旧志看,自明万历十三年编修《滕县志》后,康熙年间滕县又有两次修志,接下来是道光二十六年再次修志,时间相隔甚长。道光志所记滕县龙王庙,仍沿用旧志有“五”,并无增减。自王初桐在《北游日记》中记载彭口闸祠庙,到道光年间滕县修志时已70余年,距杨锡绂去世80余年。近百年的砖木结构建筑,若建在较为安全的地带,经过维修存于世间者甚是常见;如果建在夏秋多发洪水的河边、湖岸,就难免毁于一旦了。

彭口闸的祠庙与清代运河

彭口闸村址(孙南邨摄影)

清光绪《峄县志》有对水神庙宇的记载,足以证明这一点。“金龙神庙”记:“庙在台庄运河北,创建无考,雍正八年圮于水;嘉庆十年重建,道光二十九年泇河厅李保安、知县朱彦华、县丞韩瑞东重修。一个在韩庄湖口北,咸丰二年圮于水,另一个在丁庙闸月河内,道光初年重修,今亦颓落。”另有湖神庙在韩庄湖口南,创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咸丰二年被黄水冲倒。同样为祭祀龙王,没有建在运河、湖边的许池龙神祠、龙渊祠、龙王堂等都得以长期存在。滕县彭口闸的杨公祠、金龙四大王庙,大约也没有躲过河口洪水的侵袭,在道光年间《滕县志》再修之前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因而方志失记。

明清时期修建龙王庙、金龙四大王庙祭祀水神,原是为了求得水势平稳,可保一方平安无事,哪料到头来就连水神的庙宇也被大水毁掉,这岂止是俗语所言“大水冲倒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来源:齐鲁壹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