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兴镇以城带乡 淮阴新型城镇化拓宽富民路

淮安市淮阴区作为极具苏北地区代表性的县区,亦城亦乡,既有“区”的特征,也有“县”的底子,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全区21个乡镇中有19个是农村乡镇,92万人口有61万在农村。

面对新时期富民新课题,淮阴区大胆探索、创新实践,确定了以城带乡、推动富民的总体思路,致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创业创新首选地、生态宜居新家园,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全民致富的发展道路。

产镇融合 拓宽富民新路径

淮阴区坚持强镇先兴产,按照产镇融合思路,确立了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的工作路径。

把园区平台整合好。针对乡镇工业园区发展“低小散”问题,从2014年开始,改变“摊大饼”的粗放发展方式,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布局产业规划,将19个农村乡镇工业集中区整合为渔沟、徐溜等5个片区产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淮安高新区的园中园,构建“1+5”开发园区格局,有力促进了优质资源要素向片区产业园区集聚,带动了片区重点镇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吸引了附近农民进乡入镇居住就业,达到了“一花引得百蜂来”效应。目前,五大片区产业园区已拓展基础设施“五通一平”面积8800亩,集中打造1—2个省级开发区、3—4个市级开发区,多元化工业发展平台正在加快形成。

把招商体制制定好。在集中打造5个片区产业园区的基础上,一方面落实淮安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飞地”政策,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各部门利用片区产业园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项目落户到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税收由招引单位和落户平台进行分成,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有力调动了招引单位和平台“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在5个片区产业园区分别成立正科级管理服务中心及招商小组,负责园区项目招引、企业服务工作,同时引导高新区亿元以下项目、产业配套项目向5个片区产业园区转移。目前,5个片区产业园区落户超3000万元项目107个,渔沟、徐溜两个产业园区落户亿元以上项目8个。项目的落户、产业的集聚、人口的回流,给农民就近在家门口上班提供广阔的机会,也给农村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农村电商、村淘服务站层出不穷,农民创业致富典型比比皆是。

把农业难题化解好。针对农村成年劳动力普遍务工,老年农民不能种、中年农民不愿种、青年农民不会种等问题,淮阴区创新组建了以行政村为主体的农村土地耕种服务社,着力解决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目前全区21个乡镇已注册登记村级土地耕种服务社100余家,服务农户近万户,实现了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为提高乡镇农田开发利用效益,淮阴区还注重整村整乡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渔沟、徐溜实施两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工程,对流转出来的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机关单位人员主动帮助引导大户承包经营,既降低了土地流转的风险,也有效增加了群众资产性收入。

机制创新 破解富民大难题

为适应以城带乡、带动全民致富的新思路,淮阴区创新考核机制、融资机制、捆绑机制,打通了瓶颈,增强了动力,加大了落实。

财力不足、资产有限、缺少融资平台等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乡镇发展的突出瓶颈。淮阴区抓住大量政策性资金亟待入市的机遇,放大区级平台运作优势,加强与央企、市级平台等机构合作,大力推行PPP模式,和农发行合作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棚改项目,渔沟镇与淮安市水投公司合作投资30多亿元建设新型城镇化项目,为乡镇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渔沟镇还抓住省级重点中心镇2000万元奖补资金的机遇,撬动4000余万元社会资本实施老镇区道路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通过PPP模式实施“十个一”项目。

针对部分乡镇争先无力、落后无忧的发展进取心不足问题,淮阴区打破传统乡镇考核“一张卷子”“一把尺子”的模式,探索实施乡镇发展目标差别化考核机制,把21个乡镇和高新区按照不同发展程度,分成四个组实行升降目标考核制度,让每个乡镇都有争先的积极性、落后的危机感,鼓励各乡镇在本组范围内进行竞争,充分激发各乡镇争先创优、比学赶超发展动力。此外,针对乡镇项目招引难问题,淮阴区改变传统的招商引资年度考核办法,对内资招引任务一下就是三年,对外资招引实行主要领导承担、任务下到五大平台、激励面向全区上下,解开了束缚乡镇发展手脚的绳索,鼓励乡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促进乡镇把精力放到强镇壮村富民上来。

为调动区直部门支持、参与乡镇发展的主动性,淮阴区进一步健全完善区直部门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将乡镇和部门捆绑,根据乡镇、部门发展实际,实行双向选择、组织确定,一个乡镇搭配3-5个部门,共担发展责任、共谋发展蓝图、共创发展实绩,实现融合互动、荣誉共享。把乡镇和部门捆绑后,通过开展大走访、乡镇部门定期联席会等形式,一方面让部门多一份责任、多一块心思,主动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充分发挥在政策指导、向上争取、项目招引、扶贫济困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让乡镇能够借助各个捆绑部门的良好平台和有利资源,借力发力,借势谋事,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打造发展特色亮点。

以城带乡 构建富民共同体

以城带乡的思路,不再是过去的就乡镇抓乡镇,而是把乡镇建设纳入全区发展大局进行统筹运作,构建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命运“共同体”。

平台+乡镇。充分发挥平台在产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平台带乡镇”发展机制,把经济发展平台打造成带动乡镇发展的龙头,着力解决乡镇融资难、资源缺等问题。围绕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规划建设核心区码头镇8个功能板块基础上,将核心区拓展到周边吴城、南陈集等6个乡镇,规划建设9个功能区、面积39平方公里,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镇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农科园有力带动下,码头镇累计引进超亿元项目11个,基础设施投入超4亿元,镇级实力和镇区面貌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淮阴区将淮安高新区园兴投资公司、农科园投资公司等五大融资平台分别挂钩乡镇,能力强的平台带2-3个乡镇,为每一个中心镇均配备一台强力引擎。

城区+农村。随着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迫切希望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对此,淮阴区在加大乡镇民生事业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区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真正让硬件、软件同步达标。对一些的中心镇区,淮阴区计划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其倾斜,在中小学设立淮阴开明中学分校、淮阴实小分校,乡镇医院设立淮阴人民医院分院,文化中心设立市文工团剧场,加强区乡教师、医生等人才交流,并积极争取市一院、开明中学、实验小学等优质资源挂钩扶持,推动市、区、乡镇互派人员挂职,不断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乡镇人口吸附能力。

集镇+村居。淮阴区在整村整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充分兼顾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对于愿意到中心镇购房生活的农民,鼓励引导他们上楼居住;对于个别不愿意到中心镇生活的农民,则在原有乡镇重新划拨宅基地,并对原有宅基地进行置换,从而方便土地集中整理。对于中心镇周边,适当留出一部分自留地,为那些想种植蔬菜水果的群众提供菜园子,降低农民进镇居住后的生活成本。对于土地整理溢出的土地,交给镇集体,产生的收益用于群众集中居住的物业费。(淮轩)

来源:新华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17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