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让我们被困信息茧房?真相没那么简单

有一种快乐叫做垃圾快乐上瘾。

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来源于我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面发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刷短视频的时候,一旦我给某个短视频点赞了,接下来的好几个短视频都变成了同一类型的短视频。

抖音、快手让我们被困信息茧房?真相没那么简单

就有网友不胜其烦,在最近很火的一条短视频下面的留言一样:我是不是捅了这首歌的马蜂窝了?

而我沉浸在这种相似的短视频里面,乐此不疲,一不小心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这不是垃圾快乐上瘾,简直可以算是垃圾快乐中毒。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微博平台,我顺手点开了热门微博的其中一条,点了关注之后,接下来的好几条都是同一个人的微博。

关上手机没一会儿,有关刚刚关注的博主的消息就时不时的又出现在了推送消息上面,我又控制不住的点开了微博链接。

有人说在大数据下面没有人能够逃离算法的控制,确实如此。

机器通过分析你在社交平台上面的的搜索记录,分析出你在平台上面的兴趣爱好,再根据个性化的需求整合相关的信息,并针对用户提交的反馈进行调整升级,从而实现针对每一位用户的“私人订制”效果。

抖音、快手让我们被困信息茧房?真相没那么简单

有人形容说这种大数据下,数据算法就像相当于肚子里面的蛔虫一样,比你自己还了解自己,对于有关大数据算法的这种特性,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形容词,叫做信息茧房。

这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按照信息茧房论提出的观点,那么是不是我们真的就会像信息茧房一样困顿在自己素数的一亩三分地里面,走不出来呢?

姑且不论信息茧房是不是真的会让我们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首先我们确实要承认信息茧房这种现象的存在,而且这种对某种事物的偏爱自古就存在。

举例来说,偏爱摄影的人更容易和有同样喜欢摄影的兴趣爱好的人产生共鸣,因为大家都彼此相通的话题可以聊,偏爱文学的人喜欢和同样偏爱文学的人一起,徜徉在文学大牛的怀抱里面,感受文化赋予我们的氛围。

抖音、快手让我们被困信息茧房?真相没那么简单

根据这种特性,我们最典型的就是形成了不同的微信群,大家在群里可以自由自在的讨论自己偏爱的东西。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是,我们更加喜欢和自己有共同点的朋友交流,甚至将这个调侃为是臭味相投,更加诗意一点的说法是相见恨晚。

但是这是否就影响到我们其他的正常人际关系了呢?并没有。

我们还是会和别人产生正常的交往,哪怕是因为工作生活亦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我们都不可避免和陌生的甚至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人打交道。

纽约大学政治学家Pablo Barberá说:在社交平台上面,人们的确倾向于追随志同道合的人。

但他的研究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交平台上面的用户也回去跟随一个思想上不那么一致的群体,因为人类的天性使然,我们都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

抖音、快手让我们被困信息茧房?真相没那么简单

同样的,有些人还会因为陌生人身上具备的独特的特点,而被他吸引,甚至产生好感,这都是信息茧房不能解释的地方。

而在社交媒体上面,我们担心的因为机器算法的存在,可能会让我们故步自封,不能接触到更多更有趣的事情也是不存在的。

对于社交媒体来说,不仅要培养用户的喜好,还要更大限度的留存住用户,所以机器也会试探性的给你推荐其他一些新鲜的内容。

因此像最近比较火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算法工程师们绝对不会傻到根据用户以往的行为,把向用户推荐的内容类型越缩越短。

抖音、快手让我们被困信息茧房?真相没那么简单

他们反而会希望更大可能的拓宽用户的兴趣点,因为谁都希望满足客户更多类型的需求,用户的停留时间才会更长,留存率才会更高。

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算法对我们的窥伺,总会让很多人担忧是不是有人在监视着我们的生活。

算法的推荐能力也让人质疑,会不会最后使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被分门别类,变得一致化,但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人们可能会下意识的对于新生事物表现恐惧,但是要相信人类的天性就是追逐新鲜刺激的事务,我们也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有自制力,技术在发展,我们只需要享受这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就好了。

就让技术的归技术,天性的归天性,不要恐慌,和平共处就好了。

来源:壹创新商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1月2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