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追根溯源:城市雕塑《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关村一批以中科院为首的科技人员抓住IT业在全球兴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与中关村科技资讯占有位于全国之首的机遇,大胆创办民办科技企业,探索中国科技产业起步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央领导对此项事物给予积极的支持,海淀区政府也提出要在此地建设“智力技术密集的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并制定了扶持民办科技企业发展的多种优惠政策。促使中关村聚集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硅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进一步彰显这一地区的特色,为其打造“形象”标志,区政府决定在海淀区核心地点既黄庄中心环岛矗立一座大型“标志性”雕塑。要求:主题上要反映出中关村高科技、高效率,无愧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魄力和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造型上要具有时尚感,独创性,造成视觉震撼,与科技园区的环境和谐。

1987年,海淀区政府与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共同发动、组织黄庄中心环岛“标志性”雕塑招标工作,向雕塑家征集雕塑方案。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雕塑研究室的雕塑家们积极投入创作,他们认真构思,创作设计出30厘米高的模型小稿10余件。雕塑家孙贤陵构思了以DNA的空间结构符号为造型,在造型前是一少女欢呼科学春天到来的模型方案。经海淀区和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组成的评审会认为这一设计符合招标的要求,初步决定使用这一方案,同时建议突出重点,去掉少女造型,在DNA的空间结构符号上进一步深化。这一建议得到作者的赞同,孙贤陵认为这样的修改不但强化了主题,而且符合“标志性”雕塑需要“造型单纯、鲜明、意义深刻、有前瞻性”的规则。

1990年4月,根据孙贤陵的修改稿,海淀区政府委托海淀建筑公司采取钢筋笼子外面焊上铁皮,贴上镀镁装饰板,中间用钢管支撑的办法,在黄庄中心环岛建成这座高9.9米的大型雕塑模型,花岗石基座镌刻着:“生命,献给新技术开拓者”并在其旁边立起一个说明牌,一方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一方面进行科普宣传。

中关村追根溯源:城市雕塑《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1996年,海淀区政府决定正式建造《生命》雕塑。中关村长城钛金属公司要求无偿捐赠并请孙贤陵再次推敲比例尺度。经雕塑家、结构师的构造设计,长城钛金属公司的努力,雕塑内部被建成正式结构,中部的支管被撤掉,雕塑造型更加完美;雕塑外表镀钛,金色镀钛的材料利用更增添了雕塑的震撼效果。10月1日,雕塑正式落成。

中关村追根溯源:城市雕塑《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随着中关村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关村地区人流、车流的增长,南北两座人行过街桥的架设,完全遮挡了该雕塑的视线。交通流量的加大使人们很难接近这座越来越成为中关村高科技标志的雕塑。2009年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际,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成立20周年之后,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市政府批复海淀园建设核心区。海淀区政府经过反复选址将《生命》雕塑迁址到中关村西区广场的轴线上,在移址过程中,雕塑家孙贤陵再次对雕塑《生命》的尺度、基座、材质详细认真的推敲,并亲自监制。

10月12日举行重新落成的揭幕仪式,新落成的《生命》雕塑规格加大,造型和颜色均保持不变。基座为四方形,深黑色大理石贴面,高度由过去的0.75米增加至1.5米,寓意着中关村以跨越式方式向前发展、迈向新台阶。双螺旋部分高度达10.13米,增强了中关村积极向上的势头和你追我赶的寓意。施工设计上采用了全新的工艺,主体为三层结构,表层采用镀钛钢板饰面,能够达到使用50年不会出现损坏变形。新雕塑落成后还将增加了夜间照明,与周围的现代化建筑群相互映衬,为中关村西区增添了一处新的景致。

中关村追根溯源:城市雕塑《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经过二十年不懈的努力追求,雕塑《生命》成为中关村见证祖国强大的一个标志,同时它还成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一种代言符号,一种意义上的象征。

来源:沐沐君说软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2月19日
下一篇 2018年2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