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室的变迁

黄山新闻网5月8日讯(方辉利)一走进歙南唐里学校低年级教室,顿感眼前一亮,为之拍手叫绝:窗明几净的教室,电子化设备的“班班通”,面对面教学的在线课堂,借阅书籍的储书橱,新款轻便的桌凳,还有日光灯和电风扇等。如此现代网络化的课堂设施,真是至臻至善,一应俱全,夙愿以偿。

乡村教室的变迁

这,是党和政府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时代缩影,也是抚平城乡民生教育差距的亮点工程。

忆往昔,教育峥嵘很难忘,学子困顿求学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乡村教学设施极其简陋,为了便于山里娃就近上学,教室选址不是设在祠堂里,就是村里集合开会的戏台上;不是借用在生产大队屋内,就是泥石土沙垒砌的平房内。木质的黑板,漆儿剥落,已经被用得斑斑点点的泛白,即使用力写字也变得字迹模糊,可仍敝帚自珍,不舍丢弃;松质桌凳,坚固耐磨,被用了一年又一年,被一届又一届的孩子磨得凹陷光亮;那粉饰地面的石灰,被学生一天天的打扫,剥蚀得荡然无存,再扫的垃圾大多是细匀的泥沫,令人啼笑皆非,莫衷一是。

是的,那时学校教学条件差,设施落后。那破旧的教室,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熬,雨天雨珠飞溅,梅雨季节地面潮湿。孩子们在如此窘迫恶劣的环境里,过着艰难求学生活。其情其景,让人回忆起贫困年代里山里娃的艰苦读书生活,不禁令人酸楚。人们为其艰辛学习的环境而揪心的痛,也为乡村教育发展前程暗淡而担忧。

但是,那时山里娃有好学上进的修德素养,至今让人历历在目:他们独树一帜,自理自立自强,劳动与学习相结合,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生活。他们能把一天天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的,除了按时上学外,还在放学之后有许多家务等着去做,不是割草锄地,就是喂猪放牛放羊。有些勤奋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常挑灯夜读,大都使用的是“精脂松皮”(即红亮溢油脂的老松树根)来照明。翌日早晨,夜读者走出家门,用指头抠一下鼻子,常有如烟冲灰一样淡淡的漆黑,叫人记忆尤深,铭刻心间,终身难忘。

那时,在教室里上公开观摩课,有收音机的乐声或电唱机的使用,师生顿觉耳目一新,眼界大开,认为是一种奢侈课堂,算得上高雅的精神享受。

如今,课堂教育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体,集音、影、图、色于一体,融古今中外地域民俗文化、人文景观于一炉,容量丰盈,视野开阔,便捷启迪,增智广才。今昔学校面貌两对比,当今时代的乡村教育,真是天壤之别,换了人间。

如今,乡村学校,电力光能,夜如白昼;网络设备,完善推进;实验操作,有序安排;住宿条件,大大改善;餐饮服务,热情舒适。特别是乡村学校在线课堂的充分利用,无不给村级小教学点,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让偏僻乡村学生享受城乡素质教育同等的待遇。这是乡村民生教育革新工程的一个时代符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境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过去,大山里的孩子在逆境中成长,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跳龙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了努力拼搏,顽强学习,克服困难,步入灿烂辉煌人生之路的不计其数,真的可歌可泣,可敬可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华民族,经历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实现小康蓝图的宏伟夙愿。如今的乡村学校,教学高楼拔地而起,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少年宫不断壮大,网络数字化系统遍布乡村学校各个角落,办学条件的不断提升,硬件和软件设施不断完善,让人倍感生活在新时代的山里娃,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多么自豪。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面对喧嚣浮躁的经济社会,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时代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能愧待输在起跑线上的山里娃吗?NO!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有了靓丽的校园生活环境,有现代化的网络设施,有甜蜜温馨的人文关怀,有何理由因好逸恶劳而愧待学业呢?我们的回答也是NO!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新时代的山里娃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你们需要的是振兴民族的崇高信念,克难攻坚的顽强意志,吃苦耐劳的坚强品格,更需要一种放眼天下、担当责任的博大情怀。

(来源:黄山新闻网 作者:方辉利)

来源:黄山市广播电视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4月3日
下一篇 2017年4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