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议之一教育之痒——破其“藐藐”(原创)

近段时间以来,“县中塌陷”颇成为网络热词,引起各方的思辨。我也凑下热闹,议论议论。

首先我要亮明身份,我是从教将近40年的农村中学老师。几十年的教育经历不可谓不多,包括学校的丶同事的和学生的,尽管“并没有什么卵用”,但做为“腹诽”,也是可以的吧。而且人性的爱管闲事的缺憾我有幸具备,所以“太监急”,不吐不快。

向来“教学相长”,“教”与“学”一体两面,乃成教育之大观,任何分而论之的话语,都是教育的门外汉,“只增笑尔”一一如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提倡“快乐学习”、倡导“减轻负担”之类,如果不是抱着“搏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想,便是对教育缺乏了解的不负责任之言。

姑不论教育政策、没施(硬件和软件)和师资的合理配置一一城乡之鸿沟和大小城之鸿沟一一即以生源而言,城乡的差别自不用赘言。

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乡村教师面对的学生,从禀赋上来说,其参差是原始状态的。而悟性较高者当然占少数,况且他们中有条件者自然是跑到城镇学校入学,故而一个班里的大部分学生如不是“藐藐”者,就是“昏昏”者了。

“昏昏”是怎样的呢?《老子》:“众人昭昭,我独昏昏。”《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昏昏指的是思维模糊,头脑糊涂,也就是智商较低;昭昭与其相反,即明白、明智。“昏昏”的人不多,就象“昭昭”的人也不多,大概都在5%以内。

“藐藐”者就多了,应该在90%以上。何谓“藐藐”?《诗经丶大雅丶抑》“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王夫之在《诗广传》中所说:“有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强教无益。”

那么,怎么会有“藐藐”的情况出现呢?孔子是我们教师的祖师爷,他揭示得比较委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扎成十条一捆的干肉。脩,干肉,又叫脯。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自己拿着十条乾肉以上的见面礼来请求,我从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这里最关健的是见面礼。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生产水平当然极为落后,而为了无关乎生存的读书而凑齐见面礼,其真诚和热切自是感天动地,有这样的学生怎能不殷勤教诲呢?

所以,能“藐藐”者,莫不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是被动读书的,甚至是被迫读书。曾经听过我们乡下的一个笑话:有一孩子因为早歺食欲不振,祖母见其碗有余糜,乃训斥之。小孩子乃嗔怒曰:“个恁食糜,还着个恁读书(潮州话:要为你们吃饭,还有为你们读书)!”其委屈之深诚为可掬。

所以对于旧时代自孔子开创的私塾里的那些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我们只有羡慕嫉妒恨,而对于“昏昏”者谁都无能为力。父母和老师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去除或减少“渺渺”之情形。如果能碰上一个半个能具束俼的学生,则于父母和老师,都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何其幸之至也”!

如何去其“渺渺”,发其向学之心,才是一切养者和教者最迫切的、唯一的课题。而不是什么“减轻负担”“资源配置”之类的隔靴骚痒!

来源:太平犬1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4月25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