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软件的往事:宏观环境的一个缩影

文|Boss You

编辑|Boss You

公众号:惊雷平湖板AlmostBossYou

Zoom的创始人袁征出生在山东,英语说的不好,1997年去的美国,在美国待了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当时因为觉得和女朋友异地恋没法时时相见感到份外痛苦留在心里的这块伤痛,让他过去二十多年都在和通信软件打交道。在WebEx干了十几年,跟随着WebEx一起被Cisco收购后,他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做的产品其实客户并不满意,再加上在Cisco也并不会开展新业务后,袁征选择离职创办了Zoom。

Zoom作为2019年4月份上市的明星企业的知名度在中国其实并不高。远在大洋彼岸的袁征一定不会想到,2020年的春节因为一场疫情却彻底带火了各种办公软件,包括他曾经带大的WebEx,也包括他自己重新创办的Zoom。

春节的假期往往是一年里面最热闹的一段时间。2020年1月份的春节比以往来的更早了一些,也比往常更加不平常了一些。爆发的疫情的瞬间冲淡了原本喜庆的氛围,让整个年都没了年味。各地纷纷要求大家自己在家隔离,减少接触,以此更好的控制疫情。大街上除了维持大家基本生活物资的商场、超市还在开着门,大街上绝大部分商铺都已经闭门谢客。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什么人也没有,显得份外的萧条。

出来混,生活总要继续,大家都还是要吃饭的,春节被延长了的假期结束后,各家企业只能纷纷打起精神,应对疫情来临,被迫需要让员工在线上进行办公,线上办公需求份外旺盛。

在家办公,为了保持效率,用什么工具,就变得很是关键。于是,一场远程办公软件赛道的战斗开始,各种办公软件纷纷登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迅速认识了各家的办公软件。从国内的腾讯会议、飞书和华为的Welink、到国外的Zoom、Mindlinker和WebEx。

疫情的到来只是突然让大家开始关注起了办公软件的发展,让大家更快速的了解到国内多维度的办公软件的生态,但国内的办公软件,却是走过了不平常的十几年。一些变化是个各家公司主动的选择,另一些变化则是被迫的选择。但不论如何,伏笔总是埋下,故事份外的精彩。而更重要的是,国内办公软件的发展历程,恰恰是整体外部宏观情况的一个缩影。从办公软件的发展,我们以小见大。本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回顾下办公软件的发展历程:

1. 野蛮扩张时候的必然选择

2. 信息安全上的被迫选择

3. 私域流量的利益驱动的主动选择

4. 办公效率提升的迫切性重新选择

一、 野蛮扩张时候的必然选择

To-B市场办公通讯软件的起源发展,其实还是要从To-C端的即时通讯市场的发展说起。

中国的C端即时通讯市场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两个时代(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而每一个时代,由于即时通讯业务受网络效应的驱动,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脉络—开始的群雄割据,到后来的双雄争霸,再到最终的一统江湖。

1999年QQ的前身QICQ被研发出来,上线之后,最初的推广却是艰难险阻。没人用,腾讯的老板只好自己亲自出马,在平台上扮演女孩子和其他人聊天,制造平台的虚假繁荣景象。创业初期,苦于没有盈利模式,业务还是险象环生,QQ差点被卖掉。小马哥自己也坦言:

“当时我们开发出来的QQ软件,发现卖不掉,就砸在自己手上了,就被迫自己成为一个服务提供商。”

彼时腾讯尚不是今天的巨头,其他几大门户网站和曾经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业务后来转型自己直接To-C搜索的百度才是中国互联网的前几名。百度推出了百度Hi,网易推出了网易泡泡,新浪的了了吧,还有搜狐的我找你等等,那几年的To-C即时通讯的赛道上着实是拥挤不堪。说是群雄割据,一点毛病没有。

若不是趟出来了靠着QQ秀赚到了第一桶金为代表的增值服务,近而又做的了运营商SP业务,最后基于账号体系叠加了游戏服务这条变现路径,腾讯就不是今天的腾讯了。

后来QQ逐步成长,网络效应逐步显现,其他的竞争对手开始出现颓势。QQ王者之气渐显,但英雄没有竞争对手是寂寞的,此时来自美国的MSN,才是QQ生存上最大的压力。

当年若论使用的聊天软件的逼格,外企微软打造的淡蓝色底色的MSN才是头牌。借着微软的牌子,还没有进行本地化支持和宣传的时候,就已经牢牢抓住了北上广的一线城市里商务人士的心。大军压境,抢占中国市场的决心巨大。

为了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QQ最开始还是专注了年轻人群,先铺到了二线到四线城市。MSN和QQ争夺一线市场最激烈的那几年,真正决定了这一仗胜负的是QQ对于陌生人群和认识陌生人群需求的重视。QQ可以随意的在网上搜寻陌生人后加好友,MSN不可以,必须知道对方的邮箱。通过逐步将陌生人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QQ赢下了这一仗。

后来的故事大多家喻户晓,MSN在中国节节败退,并于2014年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而当时负责了MSN在中国的研发中心的Jeff带了一票微软的工程师加入了腾讯。QQ一统C端即时通讯市场的江湖。

QQ反正既然是大家所有人都用,人手一个QQ号,那转移到了企业办公的场景,那大家凑到一个屋子里上班,总共也没几个人,直接拉个QQ群就算是工作群不就好了?于是,在本世纪起始的那几年,中国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内部办公还是直接用的QQ作为企业内部的沟通工具。多少小老板,出门的名片都是直接印的QQ号,而没有什么公司名称后缀的邮箱。原因无他,方便。

也是,一个中小企业,就那么几个人,需要那么复杂的办公软件干什么?MSN是什么?Outlook是什么?Skype又是什么?这英文到底怎么念嘛。更不要提什么Outlook Lync了。Lync这词到底是个啥?

经济上野蛮扩展带来的整体企业端的办公需求不复杂,导致了大量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出来的中小企业直接使用了C端的即时通讯工具来满足企业内部的办公需求。

可以说谁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占领了C端市场,谁其实本质上就已经占住了B端的通信市场。

当年若是MSN能更草根一点的做做本地化,又或者中国团队的权力能更大,配合着微软的Office套件里面的Outlook邮箱系统,再能多运营补贴一些C端用户,把十几年后电商企业&团购企业玩的炉火纯青的靠用户补贴建立起C端优势用户规模后,再去撬动B端的发展路径能提前趟出来,又怎知后来的企业办公场景的聊天工具不是MSN独领风骚?

可历史不能总这么假设,往后看,总是容易的,往前看则是艰难险阻。

可以说当年To-C市场上的群雄割据带来的相当一部分企业直接用To-C产品作为企业内部办公的产品,是随着人口红利,和经济野蛮快速扩张带来的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简单,快捷,规模快速增长,这不就是前些年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吗?

当然,时代在进步,当年认为不重要的事,可能没几年,就变的重要了,比如信息安全的问题。

二、 信息安全上的被迫选择

你们的Boss You曾经对于企业间沟通的信息安全问题开过个玩笑:

“不机密的事,邮件&通信工具说;一般机密的事,电话说;比较机密的是当面说;特别机密的事,肯定是要楼顶天台说;特别特别特别机密的,那肯定是要楼顶天台的泳池里说了。”

上面这句话固然是个玩笑话,但这个玩笑确实能体现出信息安全的保密层级的不同。

做个类比。美国认为网络传输作为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若是掌握在他国公司手里,这可如何了得?基于此,认为华为作为提供信息技术及网络设备供应商,影响着其国家的通信安全,近而影响着国家安全,众议院议长佩罗西女士的评论可见一般:

“中国正试图通过其电信巨头华为公司出口其’数字专制’,以实施经济报复,威胁尚未采用其技术的国家。”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如此,企业间的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企业间的办公沟通软件涉及的,其实是企业之间的信息安全问题。

曾经有个真事,凸显出大厂的信息安全上的重要性。某位员工已经从某互联网大厂离职,但是因为原先工作的地方部门太多,工作人员太多,而且大家都习惯用个人微信直接讨论工作内容,于是这位员工离职了很久之后,还在和原先公司的在持续沟通,持续获取着内部的很多消息,而很多曾经的同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造成了重大机密信息泄露的安全事故。能让这位离职员工钻了空子的原因无他,个人微信上根本没有提示这是在职还是离职的员工。

和PC时代不愿意配备公司办公软件的公司都直接用普通的个人QQ代替一样,个人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也是在群雄割据时段甩开米聊等一众竞争对手、双雄争霸干掉了自家的QQ,最后一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C端即时通讯市场。过程网上的文章汗牛充栋,此处不再赘述。

于是在很多时候,大家很多时候也都是直接用个人微信直接进行沟通,毕竟确实方便,拉个群直接发发东西,传递个消息都很简单。老板有事在微信群里一声吼,一呼百应的感觉真叫爽。

小公司当然可以那么干,但那些希望自己打造生态的大公司,必然不能让影响信息安全最重要的一环被掌握在竞争对手手中。于是,我们看到了下列企业的行为:

1. 原本作为用来作为To-C即时通信工具来推广的百度Hi,在项目失败之后,项目的遗产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员工内部的沟通工具。百度内部更机密的事,则是连百度Hi都不用,用的服务器架在海外的Telegram。

2. 阿里巴巴则是自己研发了针对自己电商场景的阿里旺旺,同时开发了针对企业内部通讯的钉钉。钉钉除了自己用,也推广给其他公司使用,比如阿里巴巴投资的那些公司。

3. 360没有研发自己内部的沟通工具,但是,要求所有的员工解散工作微信群,工作的讨论只使用WhatsApp。若不是当年Facebook突然斜里杀出,开出了腾讯两倍的收购价收购了WhatsApp,360又会如何抉择?

4. 美团内部使用的是自主开发的大象。但尚未有迹象会开放给其他别的企业。

5. 腾讯内部一直使用的是RTX,直到2018年开始全部替换成企业微信。当然,也推广给其他公司使用,比如腾讯投资的那些公司。

6. 头条内部的沟通工具则是从最开始的微信,到了Slack,再到了钉钉,在快要成为的时候,自主研发了飞书。

在前些年的小公司逐步成长为了大公司,野心进一步扩大之后,这些公司要么将原本自己推出To-C的产品,转而作为自己内部的沟通工具废物重新利用,要么直接自主重新研发的内部沟通工具。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亦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我们国力逐步追赶上美国之后,美国始终是拒绝使用华为服务的状态。对照着看,在前些年快速野蛮生长的这些公司,逐步成了各自领域的巨头之后,也都拒绝使用起其他竞争对手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

驱动办公软件发展的第二个大的因素,叫安全。

三、 私域流量的利益驱动的主动选择

2017年的5月17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时间,腾讯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QQ活跃用户数规模首次出现下降。2018年和2019年的时候,微信的用户数在突破了10亿之后,增长逐步缓和下来,而QQ在18年的Q3,月活跃用户规模更是下降到了8.03亿。作为一款全民级的应用的用户规模开始下降了,不代表别的,只能说明了人口红利真的是差不多见底了。

人口红利见顶之后,怎么抢夺流量就变的很是关键,同时流量的采买就变的很贵。百度上的流量,在有些关键行业的可能已经到了上千元一次点击,这世界能负担的起上千元一次点击营销成本的公司,可真的不多。

淘宝生态系统内的流量就更加贵的令人发指了。当年淘宝哭着喊着希望商家入驻,如今则是商家玩命的往前挤着入驻,也不一定能带来什么销量。今日头条靠着算法推荐,在巨头们之间抢夺了一大部分流量来源,在前两年可能这些流量还比较便宜,但现在似乎不用想了。

而就算是这些巨头,他们的流量也不是白来的。也是需要付出相当的成本进行采购的。看看百度每年的财报上的流量采购成本就知道百度这几年过的日子是有多么艰难了。那些花在网吧的导航栏里的位置,那些明明自己是花钱,还要跪舔的手机厂商才能获得手机App预装量。那句话说的真是对,

“地主家也没有余量了啊!”

人口红利带来需求端野蛮增长逐步见顶之后,各种供给端寻找需求端的下一波的流量来自哪?对于有持续营销并获客需求的企业来讲,到底怎么办?

微信(可能是被动的)给出了答案,叫私域流量。

你有没有过需要在个人微信上跟一些人沟通,但是回了办公室,就要在办公通讯软件上沟通的体验?来回切换,业务繁杂需要频繁对外沟通的时候,已经烦躁的让人想崩溃。想在自己的工作电脑上再装个微信的电脑版,然后突然发现企业安全的同事不让,不希望绕开一些企业安全上的权限。然后又只能是在一会手机,一会电脑。一会微信,一会企业微信。无力吐槽。

一般商务啊,销售啊,作为B2B之间的沟通,就算来回切换,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就是工作的人烦躁一点,只是效率不高的问题。不对整个业务构成致命的威胁。

但如果是客服啊,或者专门负责用户群运营的人,这类B2C的职能,想针对一些消费者做做营销推广工作,那么再仅仅是通过个人微信群来搞运营,但是又和企业的办公系统不打通,就不是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就是真的是不现实的问题了。

在一个人人都用微信的时代,企业微信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让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直接打通。这难道不就是相当于重新再造一个生态和连带着里面的流量了吗?

业务逻辑清晰简单,实现过程道长且阻。

众人翘首以盼很久之后,18年的4月份,腾讯终于宣布可以直接让企业微信加个人微信好友了!虽不能说是完美的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是鉴于这是单独挖掘出来的一块流量,自然企业们都是蜂拥而上准备抢夺这部分便宜的流量。

这个功能的推出,钉钉想跟,但只有来往的钉钉跟不了。

到了2019年底,客户朋友圈功能上线,企业成员可发布专业内容到客户朋友圈,帮助客户理解产品信息了。大量的私域流量也被打通和盘活了。再伴随着客户朋友圈,小程序,公众号,微信支付等等一系列微信生态提供的工具,越来越多的私域流量玩法被开发出来。

同样的,这个功能的推出,钉钉想跟,但钉钉只有支付宝。

企业微信在B端的推广,还是借助着C端的巨大流量。这么多年过去了,通过C端撬B端的平台型企业的玩法核心逻辑还是没有变。

腾讯的官方公众号上推送了这样一篇官方的宣传赋能了西贝的PR稿件:

“现在全国 200 多家门店客户经理,每天都通过群发消息功能、1对1交流或朋友圈提供一手商城信息给9 万多位顾客,给顾客提供外卖送餐服务和食材订购服务。西贝做起了‘远程线上生意’。 疫情期间截止目前,西贝的线上营收占到了总营收的 80% 以上。”

西贝不是唯一,还有千千万万的其他企业在做了类似的事。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主动的选择去使用企业微信,通过企业端的解决方案来获取新的流量。

而什么时候这部分私域流量开始变贵,开始变的我们用不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能掌握两个大型生态体系流量的腾讯的股价来说,我们还是要有信心。

所以说推动企业办公软件发展的第三个核心要素,是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结束之后,拓展私域流量的主动选择。

四、 办公效率提升的迫切性的重新选择

《论语·卫灵公》里说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小时候妈妈告诉大家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

到了新时代,字节跳动对外宣传飞书的稿件里是这么说的:

“每件工具只要改进5%,就能对公司效率产生巨大影响。”

而你们的Boss You说:

“其实我们只是想好好开个会。”

在信息化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的驱动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业务需求,单独的技术英雄和加班文化带来的单纯的工作时间延长,仅仅能够对生产函数中起到线线性增长,无法满足企业内部指数性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现如今,就算是一个不大的企业,在当今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面临的问题也是极其复杂的,需要的也是高效的管理来提升整体的效率。

所以,在内部企业办公软件发展的四个个核心推动要素,在于在信息化时代,对于内部办公效率的追求和提升。疫情的出现,只不过是让这样的需求更提前,更早的暴露出来而已。

在现有的办公软件无法满足提升效率的需求之后,飞书被开发出来,很好的满足了提升工作效率的需求。而基于飞书整个体系的飞阅会和全员可见的OKR则是提升效率的两大利器。

开会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内工作会经历需要做的工作,但是一个会议80%的时间和80%的人都是在做无效输出。每每会议结束,就有人单独发开小窗问刚刚讲了什么,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大家召集开会,也只是用来逃避真正的思考。毕竟真正的思考累人,而开会是最好的看起来在努力工作的掩盖方式。于是会议上大量的时间被大量的澄清性问题所打断,大量的信息无法被准确的传递。因为总有人走神。当下属的走神没事,可老板走神了,然后再来问你这当下属的,只想问:

“今天你悲催了嘛?”

Amazon的6-pager备忘录在线下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每次开会前,大家都需要提前准备2-6页的memo需要在会议开始前大家进行阅读。

把一个复杂问题能明确的写好,并不容易。而真正写到纸面上,也会强迫写的人能更深入的思考。

“Truly, the way to think is actually to write.”

把东西完整的写下来,会让召集会议的人可以准备的更加好,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写到纸上的东西,总是需要再三思考过的。同时,也约束了汇报的人,不让整个讨论过于的发散。

而对于听取汇报的人来说,由于有了一份材料在面前,展开的讨论和提出的评论很聚焦,不太能通过舌灿莲花信口开河的方式来掩盖未能理解问题。而自己思考到的第一层相关问题,大概率也能在memo的下一页得到解答。由于无法再以自己不知道为理由问一些不需要过脑子的问题,这也会逼着自己更加深入理解对方的核心问题之后,可以提出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汇报的认和听汇报的人互相成就,形成良性循环。

而这次字节跳动披露出来的飞阅会模式,则是大量的参考和践行了亚马逊会议模式,并改装成了线上版。会前召集开会的人通过日历寻找线上大家空着的时间,召集开会的人需要把议题清晰完整的写出来,通过共享文档发送到群里。会议开始后先阅读文档,并直接利用评论功能写下来问题和反馈,并可以@没参会,但是相关的人员进行进一步到这个共享文档上进行解答。最后大家再把一起语音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如此一来,会议不会有极其发散性的讨论,通过逼着大家写下来的方式强迫了每个人都能更深度的进行了思考。而更加令人身心愉悦的是,在会议开完的同时,会议纪要也已经同步同时的写好,避免了开会后大家反复多次的对发送在邮件里的东西作扯皮,未来再回溯相关内容,也可以迅速的定位。如此效率自然有极大的提升,每个员工也有了更深度的认知。

而支撑这样进行飞阅会的功能,一个是高效的共享文档,另一个就是全员使用的同一系统的日历(不知道有多少公司都是,日历和邮件用Outlook的,通讯工具用企业微信/钉钉,共享文档再用别点别的)。一套整体闭环的办公软件何其重要啊。

开会不是最终,是支撑的工具只是手段,形成最终的决议和明确的方向引导,才是目的。

孙子说:

“上下同欲者胜。”

而上下同欲的前提是关于目标的信息的有效传递。

全员OKR制度可以大量的缓解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入这样的体系,可以方便员工自己在公司内部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方便员工互相形成支撑。

在业务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往往伴随着大量新员工涌入。新员工总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总要熟悉下情况。为了业务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但业务过于繁杂,事情过于散乱的时候,往往没人告诉新员工到底定位是什么。

废了很大劲招来的员工,由于不了解整体的定位,没法好好发挥。业务领导也不爽,觉得新员工没法好好融入。再然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就是频繁的有人离职。如果能有地方真的让新员工能看到自己在组织里的位置,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不光对于新员工,业务迅速变动,带来了老员工职责的变化,也往往让人始料未及,老员工若不能快速找准自己在团队里的定位,也同样容易失焦,也同样无法高效。

换个角度讲,对于业务领导来讲,能准确知道自己手下人的业务目标也是同样重要的,方便对不同的人安排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希望推动一件事,那平级的员工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同时了解平级员工的核心目标和诉求,对于能成功推动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从所有的一切一切,合并到一起,其实就是需要一个能让大家所有人都看到的整体目标管理表格。通过OKR的体系可以实现。但真正能落下去,不还得是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协作办公软件?

所以说办公软件的第四个核心驱动因素,是国内企业日趋成熟,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愈发变的愈发复杂之后,对于管理效率提升催生出来的。

五、 尾声

时代总是在进步,两百年前,电话是梦想,电脑也是梦想。后来有了固定电话、再后来有了手机,再后来就是智能手机。互联网从原来的PC端,也在最近几年完成了向移动端的全部迁移。

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也从原先单纯的规模增长逐步转为通过效率提升的增长。效率的提升自然需要相应的工具进行辅助。从野蛮生长时代直接使用C端工具代替办公场景的需求,再到出于信息安全考虑的自主研发和新型流量的挖掘,再到最后的办公效率提升需求的助推。办公软件也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几年。

仔细想想,办公软件的过往十几年的变迁史,难道不就是中国经济还有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发展中一个缩影?

来源:惊雷平湖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21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