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个徐汇”战略框架 推动徐汇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四个徐汇”战略框架 推动徐汇经济社会发展

■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雷明 陆翔 摄

聚焦“四个徐汇”战略框架 推动徐汇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四个徐汇”战略框架 推动徐汇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四个徐汇”战略框架 推动徐汇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四个徐汇”战略框架 推动徐汇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标准做好徐汇各项工作

“解决问题少一点惰性,多一点动力,少一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一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接受人大监督,不辱使命、坚持标准,把徐汇各项工作做好。”这是1月8日,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区人大代表鲍炳章参加徐家汇地区代表团审议时说的一番话。

鲍炳章透露,2016年,徐汇100强企业的税收占比48%,其中,申银万国排名第一,科技型企业腾讯第二,实体经济和总部经济表现不俗,引大引强、做大做强的优势显现。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示范性的创新功能平台,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徐汇名列全市前茅,获评全国仅有的三家“知识产权示范区”之一。

在重大项目推进方面,徐家汇的一系列项目基本定型,围绕风貌保护区的政策体系和做法基本成熟,围绕徐汇滨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非常清晰。在城市管理创新方面,持续探索补短板。2016年拆违110万平方米,位于中心城区前列,2017年,100万平方米的拆违目标已经列入17项重点工作。鲍炳章坦言,这些长期形成并层层转包的违建,要拆就是动奶酪、动利益,但拆了留下的是什么?是未来徐汇8-10年的土地储备和发展后劲。

过去五年,徐汇积极争取养老等各类项目的改革试点机会,不仅锻炼了干部队伍,更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一改几年前分布散、摊子多的面貌,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每个岗位每天的服务等候时间、岗位工作量、休息时间等大数据全部掌握,入驻24个部门受理364个事项的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已经建立起了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展望未来五年,鲍炳章表示,重点在执行,关键是人才、是干部,是干部的能力和作风。“能不能多思考、接地气,多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多来解决实际民生问题,破解瓶颈和难题,如果真的做到了,我们会积累更多。”

回顾过去五年,从副区长、常委副区长,到区长、区委书记的角色变化,鲍炳章特别强调“到基层、走现场”的重要。龙吴路沿线的十多个码头和搅拌站,过去的两三年,他和他的同事走过周边每一条马路,正是通过一次次谈合作、谈调整、谈道路整治、谈规划布局,龙吴路及淀浦河沿线3个搅拌站、10个渣土和砂石料码头关停了,区域降尘量累计下降33.8%。鲍炳章认为,政府的平台,更多的是团体赛,不是个人赛,“每件事背后都有细化的工作要求和规律性的东西,需要一起把握”。他表示,感受到这份责任,感受到这份约束,党政班子要和大家一起努力,把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落实得更好。

记者 张文菁

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

1月8日,徐汇区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开幕。在听取了《报告》后,人大代表分团对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方世忠代表参加了枫林代表团的审议。

“过去的五年,徐汇区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未来五年,更是徐汇充满希望的五年。”方世忠认为,未来五年,对于打造“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四个徐汇的战略框架,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要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持续发力。

对于今年工作,方世忠认为,徐汇的发展要坚持对标一流、追求卓越。上海提出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徐汇在全市中心城区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干部队伍优势。因此,对徐汇的发展应该提出更高的标准。这个标准包括发展的理念、工作的标准。徐汇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对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坚持追求卓越。

徐汇的发展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徐汇的工作要融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融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大局;要在大局中谋划、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中推动。如此,既是对上海市建设发展做贡献,同时,也会带来徐汇的发展。

方世忠认为,徐汇的发展要坚持创新和开放。徐汇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彰显高位优质均衡。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创新,爬“坡”过“坎”,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其中,政府要首当其冲自我革命,抓好政府自身改革,强调“工作计划项目化,项目管理目标化,目标管理责任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好各方资源,主动服务,主动对接。政府工作要关注群众的感受度,对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民生的各项保障、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多的问需、问政于民,多听百姓意见,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中,找寻努力工作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群策群力把2017年工作落到实处。 记者 吴梅

一棒接着一棒干

“今年的报告,不仅是总结去年工作,而是对过去五年进行了总结。过去五年,徐汇换了3任区委书记、区长,创新治理、调改结构、服务民生的工作一棒接着一棒干,把成果落实在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度和获得感上。”这是1月8日,王醇晨代表参加天平地区代表团审议时对今年《报告》的看法。

报告体现了传承和创新,体现了大局意识和标杆意识,王醇晨认为具体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高。报告立意高,体现了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标定位,落实了区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明确了2017年的工作任务;二是精。体现在精炼和精准。整篇报告篇幅较短,既全面又精炼。对政府下一阶段部署的工作,发力精准;三是实。通篇报告回顾过去全面真实,提及不足客观诚恳,展望未来担当务实,体现了本届政府的责任和精神状态。

2016年徐汇大力推进拆违和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对于新一年的工作王醇晨归纳为五句话:坚持创新增活力,坚持发展增实力,坚持优化增潜力,坚持整合增效力,坚持改革增动力。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她建议要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综合施策,提高城区的环境品质,以整体环境的提升来带动市民文明素养的不断提升。可以在政府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服务,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同时,她提出要大胆探索,着力打造教育靓丽名片。“徐汇有相当好的教师和校长资源,近几年来也在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但我们不能否认,徐汇教育在全市的影响力不如从前。对此,我建议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培养,优化名师、名校长的培育机制,加强优秀青年教师、校长的培养和激励,推进区域教育人才高地建设;另一方面,徐汇在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内涵运作机制建设,促进学区内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在新建学校时加大对中小型学校的投入,推动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不断提高徐汇教育在全市的影响力。” 记者 姚丽敏

团结一切力量为民共谋福祉

区政协委员胡敏在政协会议的分组讨论中,对政协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他说,十三届区政协在韦源主席的带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徐汇政协在上海各区政协中成绩突出,特别是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既继承优良传统,又注重改革创新,开展了诸如“委员学习会”、参与组团式走访行动、区领导领衔督办提案等亮点工作。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的困难,不断加强同委员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使委员真切感受到政协组织的尊重和关怀,充分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

胡敏表示,政协报告中五个方面的工作体会,既是十三届政协的真实感悟,也将是十四届政协的工作思路。本届政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作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要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依照章程认真履行政协三项职能,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区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之区”目标要求以及“十三五”期间的各项任务。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徐汇发展添砖加瓦,为徐汇人民共谋福祉。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政协履职的新形式、新方法,试行政协提案信息网上公开,增强民主监督实效,提升政协工作整体水平。

在审议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胡敏强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具体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在报告的结构上,回顾过去五年条理清楚、文字流畅,展望今后五年和今年工作紧扣中心、目标明确,结构非常新颖,讲得很好。在报告的内容上,面对外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能够看到徐汇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感到非常振奋。在工作的方式上,不仅仅提出了工作目标,而且也提出了政府今后怎么做。作为政协就应该围绕全区大局来思考自身工作,比如就提高政府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建言献策。

记者 许晓红

有序有品 可期可盼

1月9、10日,田林代表团审议《报告》。郭芳代表参加了田林分组审议。

在发言中郭芳表示,报告体现了政府工作“有序有品,可期可盼”。即城区管理有序,环境综合整治、交通整治、禁燃烟花爆竹等工作,徐汇都走在全市前列;人文环境有品,严格保护历史风貌,传承城市文脉,加快建设徐汇滨江、徐家汇体育公园等文化新地标;经济发展可期,无论自贸区经验复制,还是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都有显著成效;民生福祉可盼,坚持把群众感受度和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教育、医卫、养老各项民生领域改革。

郭芳表示今后的徐汇,还需要“创新高、固根本、强治理”。徐汇新一轮发展不乏空间,但需要有国际高标准的项目落地,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她强调我们要聚全区之力,认真谋划,保持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领先地位,形成地区核心竞争力。徐汇坚持“1+6”改革向纵深推进,社区治理活力不断增强,条线部门解决居民区诉求的速度不断加快。要加大社区工作者扩围和专业化培训力度,在留住社区人才方面加强研究,提高社区自治工作专业化程度。过去五年,区政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工作成效显著,在教育、医疗、科创等方面都走在全市前列。未来五年工作与国家战略、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和区“十三五”规划等有机结合,目标非常清晰。在社区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做好“满意在徐汇”大走访活动,深化小区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与居民区沟通,帮助社区居民通过自治共治落实好政府的各项举措。2017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关键年,区域单位和相关街道居民区都要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让徐汇区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记者 王志莲

坚持创新为要

詹 峰代表:近年来区政府大力支持漕河泾开发区的发展,投入方方面面的资源,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他建议区政府考虑四个“量”:一是容量,既要加强顶层设计,更要顶格研究,深化区区合作,提升招商稳商和企业服务能级;二是存量,既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又要充分挖掘存量企业的潜力,共同推动漕开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增量,区政府在规划建设新载体时,要充分考虑今后的优势所在和产业发展趋势,既注重财政的贡献度,更要为后续发展拓展空间;四是变量,希望完善漕开发周边的公共配套,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务,增加其抗风险能力。

毛 辰代表:区政府要提高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精准性,搭建创新平台,集聚研发主体,完善金融服务,形成创新的信息流、技术流、孵化流。漕开发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区政府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为开发区下一轮调整升级营造更好环境。

薛 渊委员:徐汇区每百万人发明专利居全市第一,但这个指标难以真实反映一个区的创新能力。徐汇有区域的优势,大院大所特别多,建议改变一下专利的统计口径,运用大数据方法,通过每千件(或者万件)专利的经济效益,作为反映专利价值的指标。徐汇还是有优势的。

王伟权代表:《报告》聚焦科创中心的建设,将创新放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反映区委区政府对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的决心。建议《报告》在推进工作计划项目化、项目管理目标化、目标管理责任化的过程中,也要设定风险容忍度,为创新提供更加包容的政策环境。

张黎明委员:关于科创中心的建设,我认为在加强人才引进、人才保护、人才激励方面徐汇可以多下点功夫,制订有竞争的政策。关于产业布局,我个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引进标志性、引导性企业和项目,真正树立起产业领域优势。

坚持幸福为本

宛 玲代表:报告内容丰富,未来展望、名词解释等设置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报告。我建议首先是关于紧密型医联体和徐汇“云医院”,希望“云医院”对徐汇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对各医院其他优势学科的整合;其次是对于慢性病家庭护理,目前护理人员紧缺,在如何实现高校护理学院人员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家人对护理知识的掌握度,应该多下功夫。

孙根顺代表:《报告》提到要在2017年增加9家长者照护之家、2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增量较大,让人振奋。重症患者缺乏晚期照护是当前医疗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医院床位紧缺导致重症患者无法得到长期住院照护,建议进一步加大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和投入力度,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曹彤宇委员:《报告》中关于老年人养老床位、老年人助餐点等内容,大都提及“累计新增”数据,很少提及上年相对应的数据,更没有提及长期需要达到的目标数据,而对2016年是否按计划完成相关任务目标也没有清晰的论述。建议增加相关数据的对照,明确每年的计划完成情况。

李 川代表:《报告》提到要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作为民办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一是要继续引导学生关爱社区老弱病残家庭,进一步提升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二是在学区化建设中要积极向周边学校提供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分享教育活动内容,带头促进学区整体健康发展。

李之音委员:就《报告》中关于养老和看病提两个建议:一是养老除了有制度落实、硬件以外,更希望加强软件,注重关爱人的精神。二是推行慢性病常处方服务,常处方范围比较局限,能否把这样一个措施的适用范围再拓宽一些,把处于稳定期,但是又长期不能离开药物的慢性病患者也逐步纳入。

坚持文化为先

常雅宁代表:《报告》五年回顾非常朴实,尤其在社会民生上的投入有目共睹。在文化产业方面,衡复历史风貌区名人故居的开发比较单一,多为实物图片展,但基于现代人的信息需求,为了吸引青少年等人群关注,建议开发寻宝记等趣味性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张孜燕委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单纯关注一个群体也是不够的,全区可以从关注公民的核心素养开始,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对文化建设几点建议:一是以“文化引领”作为徐汇特色的核心概念;二是对文化设施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利用,如开设徐汇特色课程、文化资源进学校、社区等;三是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加强联动合作;四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社区特点分层推进。

魏 辉代表:就“文化徐汇”建设提一点建议:要让艺术走进生活,进一步丰富艺术展览资源,促进私人美术馆的兴起,发挥本区文化资源优势,多举办接地气的艺术展览,让人文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文化精神食粮,才能真正符合“文化徐汇”的定位。

周 平代表:徐汇文化在全国乃至国际都有品牌优势和标杆优势,希望区政府在艺术机构间合作、文化活动引入等方面,加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区域文化的整体联动。创新方式,在文化宣传、音乐教育中,用好线上教育、实时直播等科技创新技术,放大辐射效应。通过音乐“好邻居”等活动,更好服务民生、造福群众。

黄若谷代表:徐汇要打造“美丽徐汇”“文化徐汇”,建议依托区域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健全文化供给服务模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圈,搭建企业文化创新的桥梁,在商贸、展览、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舒建川委员:希望权威机构专家,如中科院、高校等,能够跟徐汇区政府合作,给我们老百姓一个权威发布,建立一个公共科普平台,还可以和上海图书馆等机构合作,组织开展徐汇区科创系列讲座,扩大徐汇区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坚持美丽为尚

卫永建代表:关于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建议:一是要注重发挥“三驾马车”联席会议作用,把好业委会人选关,加强业委会成员任职培训,促进规范运作。二是严格对小区综合改造工程的监管,强化竣工验收和保修期维护监督,引导和发动居民广泛参与,提高透明度。三是高度重视老小区车棚消防安全。四是整合区域单位资源,小区周边设立时段性停车点,缓解停车难。

李永平代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拆违、环境治理等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建议:一是通过完善立法和现场拦截等手段,加快淘汰柴油车、黄标车等本地污染源;二是加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宣传与推广;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使美丽徐汇更加美丽,群众感受更明显。

丁 新委员:桂江路高压走廊隐患点拆除后,那里的绿地建设却反复调整,短期变化很大。我感觉公共绿地设施建设,政府应该有一个前瞻性的调研和规划,工作要慎重,否则反复拆建,对财政资源是一种浪费。

竺建敏代表:群众最关心身边的居住环境,建议抓住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契机,全力推进住宅小区的环境美化。当前小区综合治理中的一些乱设摊、违法经营难点问题,有很大原因是居民确实有生活需求,特别是老旧小区缺少生活服务配套。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接居民需求,疏堵结合,实现便利居民、美化环境双收效。

严 明代表:水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和小区污水排放,建议在《报告》中增加水环境治理的内容,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完成中小河道治理的年度目标。同时,在水环境污染处理中会产生大量淤泥,要统筹考虑处置出路。

许 东委员:一是《报告》全面客观、内容务实,突出了区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二是建议区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公众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保障民生安全。

坚持法治为基

温陈静代表:一是政府要做好法律风险预警,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多措并举化解居民区物业纠纷、涉众性金融纠纷、劳资群体纠纷等多发易发社会矛盾,尽力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二是要充分发挥律师作为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帮助政府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三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诚实信用教育和法制理念培养,不断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郭延军代表:一是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自治意识的培育,科学合理划分社会、居民的治理责任,引导社会和民众逐渐转变观念,增强主人翁精神。二是对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责任倒查机制等内容,要具体阐述如何实施,提高说服力,方便代表监督。

张 喆委员:《报告》对今年工作列出了17项重点任务,写得非常详细。计划是方向,项目才是动力,抓好这些重点才能真正落实全年计划。特别是建设“法治之区”,现如今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利益矛盾问题交织,每次新政出台和城市建设都是对维稳工作的考验,这都需要我们开展充分的调研认证,提出对策。作为委员我们自己也要交流、交锋、交融,向专业人士学习取经,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黄纯高代表:一是高度关注反恐防暴问题,制定前期预警机制;二是加大金融案件的源头防控力度;三是依法依规化解城市建设中产生的新矛盾;四是探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办法。此外,还要关注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加大管控力度,防止肇事肇祸。

乌建国委员:一是对P2P等金融企业加强管理。二是区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工作,要通过抓基础,建机制,从机制上来推进社会治理和市场规范,使食品安全得到长效化管理和规范。

来源:新华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1月10日
下一篇 2017年1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