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本文作者系电气学院电子82班杨哲)

编者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何时,你,竟已深深藏入心底。过去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但细细想来,却发现早已不是曾经。恨时间太短,恨岁月匆匆,留下了我的青春,但也留下了你我点点滴滴的故事。结于情,绕于心头。最好的年华遇见你,幸甚且足矣。

01

我是原陕西工学院的首届学生,回想起能进这所大学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我作为延安电厂的一名锅炉工,参加了高考,我是北京初中67届毕业生,在我读到初二时爆发了文革,69年响应国家号召到陕北插队,71年招工当了工人,虽然自学了高中主要课程,但考的分数不高,被延安大学化学系录取。当时对于一个年龄已26岁的超龄考生来说这个大学虽不理想,但也应该去,毕竟机会难得。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我,视野狭窄,决定复读重考,可是第二年试卷深度增加了,仍没考好,差十几分没进录取线,只能来年再考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和落榜的几位北京知青商量,决定给教育部写封信,要求扩招,争取一下。信中提到我们是老三届知青,多年来脱离学校,在没有教师辅导,书本不全,以及单位工作忙的情况下参加高考,分数是低了一些,但分数不能全面地反应一个人的实际水平。这封信是在1978年10月发出的,可巧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也许是全国考生也有相同的呼声,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2月份在全国范围有一次扩招。并且国家给了老三届知青3次机会,在77、78、79三届的招生中把社会上因文革被耽误的一代优秀青年基本囊括进去了。

当时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教师们刚调回北京,陕西省正准备筹建原陕西工学院的计划之际,国家扩招的春风使原陕工院建校提前启动,由此我等一大批人得以进入大学。对我个人来说,进大学的机会失而复得,倍感珍惜。内心里由衷地感谢邓小平和当年参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志士仁人,是他们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02

原陕西工学院位于秦岭南麓,面对汉中盆地,一派江南风光,小桥流水,绿树烟村、鸟语花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原陕西工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文革前夕国家出于备战的考虑,将雷达、核物理和放射性化学等3个国防专业迁到汉中,始建于1965年3月,代号653信箱,北大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任校长。1978年经邓小平副主席批准,北大653分校的教师调回北京,这个学校交给陕西省。当时百废待兴,学校临时搭架子,教师是从西安各大学调来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行政系统有一部分是从汉中地、县抽调的干部,比如院长是汉中县委书记谷岗,党委书记则是由汉中地委副书记彭彬兼任。

院长谷岗是山东人,是一位当年解放大西南时留下来做地方工作的转业军人。副院长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姜衍智原来是西安交大的教授,他1947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副院长王春杰原来是西安交大的政治部主任。其他领导和教师们大多数是来自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军电、冶金建筑学院和西安外国语学院等大学的讲师、副教授,保证了这个学院的教育质量。

时光飞逝,建校35年后,在2013年元旦前夕我们原陕工院电子82班同学在西安聚会时把姜衍智教授请来,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精神炯烁,退休后住在西安石油学院。聚餐时他对我说谷岗和梁启杰(副院长)都已去世了,大家听了为之黯然,感到岁月的沧桑。回顾当年,原陕工院的首届学生里面有不少老三届知青,由于我们年龄大、经历多,一部分人被学校任命为学生干部。其中我担任了电子系学生会主席,上海知青陈新华担任了电子82班班长。在大学学习期间,出于对上大学的喜悦,在系里出的板报上,我曾写过诗词:

【西江月】

连城山下

旗舞连城山麓,

雁集褒河之滨,

陕工院内秋意深,

莺歌英语阵阵。

读书志在报国,

创业何畏艰辛,

三秦学子有恒心,

定担四化重任。

03

由于我是初中的底子,自学的高中课程基础薄弱,进校后学习中等,主要是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担任学生干部也受到小的影响,另一方面,或许我是个文科男,却混迹于工科男(女)之间?经过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4年来在原陕工院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回想起来,上大学后给我第一印象就是教材,比如【高等数学】,学校采用了文革前西安交大编的老教材,内容丰富精炼,把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到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学校很少让学生做体力劳动,使学生能专心致志地把学习搞好。但也曾有过一次体力劳动,那是学校组织同学们端着脸盆到馒头山上给松树苗浇水。

馒头山是位于原陕工院校园西南角的一个小山包,地势不高,形状像个馒头,故俗称馒头山。记得山前有个自来水龙头,大家从那里取水,山前的树苗浇完后,要去山后需要端着脸盆绕过山侧,这样很累,有两个农村同学动了脑筋,把水端到山顶上,在后坡某处倒下,倒的水多了便形成一道急速流下的小溪,半山坡上有个同学用铁锹给溪流改道,因势利导,将水引到各个树苗根部,这样做时间短,能省一半力气。于是大家如法炮制,约一个多小时山后坡的浇水任务就完成了。我不由得暗暗佩服这两个农村同学有劳动经验,实干加巧干,简单的劳动里也蕴含着智慧。

这次劳动大家付出了汗水,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快乐,在馒头山上也曾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由此我更加认识到上大学不光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生活中,除了参加各门功课的学习和考试,每天同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相处,以及参加学校举办的体育、文艺等活动,潜移默化,使人的气质、思想境界都发生了变化,也为我们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423

1982年12月,我们首届学生毕业。当时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分配不顺利,经过王春杰副院长的努力,在省高教局又要来数名西安单位的名额,使我们得到好的归宿,他是值得我终生感恩的人。我被分配到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下属的测井技术研究所,科研班组是研制将微机硬软件应用到测井仪上的新技术,专业令我满意。1990年我随单位科研小组一行10人到美国休斯敦市与美方工程师合作开发用于油田的“车载数控测井仪”。硬件全部由中方负责,软件的一部分由美方负责,引进消化吸收美方先进的测井软件,有利于将我国的测井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改过去的手动操作为计算机键盘屏幕操作,提高了对4000米超深油井地质结构曲线的描绘精度,达到对石油蕴藏的地层深度的精确勘探,为下一步固井采油提供翔实的实测数据。

1998年已研制成功的数控测井仪批量生产,用于国内油田,得到用户好评,这是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后来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获得了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安石仪厂是大中性企业,下属四个分厂,两个研究所,就连当初西安石油学院建校时的部分专业课教师也是从这个厂分流过去的。30多年来原陕工院有不少毕业生分配到这个厂或石油学院,他们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

2012年12月31日电子82班同学在西安举行了大学毕业30周年聚会,会场的屏幕一侧上是班长陈新华撰词:“2012年的阳光映在我们的脸上,1982年的温暖留我们的心底”。第二天我们乘车穿越秦岭去汉中,回访原陕工院。这事是由曹庆年、刘豫、张文民和杨哲等同学发起,并得到了原陕工院领导的支持,派前体育教师现任学校领导干部的刘国老师到西安接洽,为这次回访母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回访原陕工院期间,电子82班全体同学向母校捐款5000元,认养了一颗大松树,并在树上挂上了“电子82树”的标致牌,表达了远方游子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来到原陕工院的校园里,心情振奋,30年过去了,环境变化很大,树木粗壮,蔚然成林,几座新建的白色大楼给老学校增添了新气象。当年的老师们有的已退休,有的调走了。接着参观了大礼堂和大操场,还是老样子,宛如昨日。2001年陕工院与汉中师范学院合并为陕西理工学院,这里的原工学院被称为北部,城里的原汉师院称为南部,学院在南部建立了一个住宅小区,将北部的老教职员工安置在汉中城里安度晚年。

在师生聚餐期间,我班刘彪同学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送一块手表和一个皮包,他在珠海工作,是一位成功的经商人士。班里还有几位同学在毕业三十年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班长陈新华是上海开放大学的一位处长,他在校学习期间是全年级三好学生标兵,上大学前是上海交大附中高67届的老三届知青,后来在汉江机床厂当汽车修理工。曹庆年在西工大硕士、西安交大博士毕业后在西安石油学院工作多年,由教研室主任升为教务处长、研究生院院长,现任西安航空学院院长。许建胜是西安203研究所正研究员级高工,学科带头人、地对空导弹专家。庄贵林(西工大硕士)现在是西安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党成玉毕业后常年坚持在高山顶上的机房工作,任安康电视转播台台长。

05

当年教我们英语的耿伯华老师赞叹道:“你们那届学生里有不少人成了各单位里的栋梁之才”。耿伯华老师是江苏常州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原陕工院成立后是我们的英语课教师。十几年后耿老师根据教学实践与人合著了【科技英语读本】一书,后来调到常州工学院工作,晋升为教授,现已退休。近几年我和他通过电话,更多的是网上短信联系。

2016年原陕西理工学院升为陕西理工大学,看到母校有如此变化发展,我们老校友为之自豪,这是社会的进步。在返回西安的汽车上,班长陈新华代表大家总结发言,由衷地表达了对大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和老师们的一片深情,以及对汉中这方热土的热爱,接着大家纷纷发言,气氛热烈。我个人的感悟:大学是青春,是幸运,也是脱胎换骨。由于全国恢复高考,使我们从当年的工人、农民、知青和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高级技术或管理方面的人才,从此进入知识阶层,这也是原陕工院的成立给我和同学们带来的机遇。

0623

原陕西工学院电子82班毕业30周年聚会(2012年12月31日,西安)。

第一排:曹庆年,王孙恪,周鲍义,刘彪,刘豫,忤金仓(电子81)。

第二排:张文民,赵虹,杨哲,陈新华,冯进,李广富,梅金长,杨瑞东。

第三排:李卫东(电子81),庄贵林,邱军兴,许建胜,彭天堂,党成玉,郭毅,王联盟,杨川龙(热加82)。

第四排:蒙智谋,刘金生,赵小明,李芳朝,张养俊(电子81),支剑锋。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李广富,冯进,姜衍智教授,赵虹,黄华玲,曹庆年(西安聚会,2012年12月31日)。

(1992年2月,西安石油学院)。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第一排:郭毅,冯进,李卫东,杨瑞东,李广富,史小满,刘豫,梅金长,刘金生,庞建民。

第二排:席进,杨哲,周鲍义,赵虹,关亦农,张津,张文民,蒙智谋,邱军兴,庄贵林,曹庆年,支建峰。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电子82班毕业30周年回访母校(2013年元旦,原陕西理工学院校园)。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原陕西理工学院校园面貌(2013年元旦,曹庆年同学留影)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原陕工院101教学楼前留影(2013年元旦)。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原陕工院501教学楼前留影(2013年元旦)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庄贵林,许建胜,刘金生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师生聚会(2013年元旦,原陕西理工学院南部)。

陈新华,王生春,卫乃良,李广富,人事处长(机械78级),郭毅,杨瑞东,赵小明,党成玉,曹庆年。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参观校史馆留言,陈新华书写,刘彪展示,杨哲摄影(2013年元旦,原陕西理工学院南部)。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回访原陕工院师生合影(2013年元旦,汉中酒店)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电子82班毕业30周年再聚首(2013年元月2日,西安)。

第一排:刘豫,张文民,杨哲,李广富,陈新华,冯进,党成玉,杨瑞东。

第二排:彭天堂,梅金长,赵小明,曹庆年,李芳朝,刘彪,庄贵林。

第三排:王孙恪,支建峰,郭毅,许建胜,蒙智谋,王联盟。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电子82班全体同学毕业照(1982年6月)

第一排:周鲍义,赵小明,曹庆年,赵虹,关亦农,刘艳荣,刘彪,彭天堂,李广富。

第二排:邱军兴,庄贵林,梅金长,陈新华,刘豫,党成玉,杨瑞东,杨哲,王孙恪。

第三排:蒙智谋,李芳朝,王联盟,史小满,郭毅,冯进,王永华,张文民,许建胜,支建峰。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原陕西工学院78、79、80级学生文艺汇演(1981年,原陕西工学院大礼堂)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电子82班赴汉川机床厂金工实习(1981年,原陕工院)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电子82班毕业30周年回访原陕工院(2013年元旦,原陕西理工北部)

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我的陕理工情结

【大学轶事】征稿

曾经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是这一生最珍贵的记忆。时光飞逝,它带走了青春,带走了年少,却永远带不走心里的那份记忆。校园轶事,每个人都有,不妨你说,我听。

留下你的满满回忆,让我们共同慢慢慢慢地品品。


出品:新媒体工作室

作者:电子82班杨哲

编辑: 魏瑾

审核:王仕文

来源:陕西理工大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4月1日
下一篇 2017年4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