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培育工业树 护好产业林 开启新征程

柳州:培育工业树  护好产业林  开启新征程 柳州:培育工业树  护好产业林  开启新征程

柳州不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大工业城市,还是整个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柳州以广西1/13的面积、1/14的人口,创造了广西1/7的经济总量、1/5的工业产值和1/6的财政收入。

2018年柳州吹响了全面开启柳州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集结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要求柳州坚持把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工业树,护好产业林,开启新征程。

厚积沃土,育好工业之“苗”

说起工业柳州,很容易想到被喻为广西工业钢铁脊梁的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钢”)。年产钢量从1万吨到100万吨,柳钢用了40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柳钢仅仅用了12年。

60年后的今天,柳钢沐风栉雨从一棵幼苗,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2018年,柳钢实现利润10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柳钢的成长离不开柳州长期以来培育形成的宜居工业气候和工业土壤,有人形象地说柳州“插根扁担也会发芽”。

“柳州的工业是从1958年发展起来的,当年中央给广西各地市布局了一些企业,只有柳州的10多家企业不仅全部活下来了,且其中多家企业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原因就在于柳州有适合企业发展的土壤和气候。”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

柳州干部谈起柳州工业也无不自豪,柳州有深厚的工业文化,那就是柳州人与生俱来的对工业的挚爱精神,柳州人懂工业,并以工业为荣。

工业是柳州的命脉。从过去“工业立柳,强市富民”到“工业强市,富民兴柳”,再到如今“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柳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都把工业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久久为功,柳州沃土培育出了具有“政企通和、敢为人先,产业报国、顽强拼搏”和“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城市精神,形成了今日柳州工业人不尚空谈、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一段时间以来,凡是来到柳州的人,无不对小巧、时尚满大街跑的宝骏E100新能源汽车有所关注。

作为柳州市的工业名片,汽车在柳州的发展中举足轻重。从第一辆“柳江牌”汽车诞生,到如今拥有4大整车巨头落户,汽车拉着柳州攻城略地胜利前进。柳州年产汽车210万辆,将近全国总产量的1/ 10,位居全国第三。且柳州这年产210万辆汽车,全是中国自主名牌。

柳州汽车工业迅猛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柳州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

业内人士认为,纵观柳州工业发展历程,从60年前国家布局的10大项目,到如今形成整个西南地区的工业地位,几十年来,不靠边、不沿海的柳州市不等不靠自强不息,非常注意挖掘适合柳州实际的工业项目,围绕国家战略、宏观政策和正在兴起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谋划生成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不停步、不断档、可持续,把项目作为产业集聚的高质量载体,成为拉动柳州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大项目战略,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所说的那样,“着力抓项目,培育工业之‘苗’。把项目这棵‘苗’种下、育好,以项目高质量增长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工业之“苗”,还需要良好的亲商、爱商、护商环境。近年来柳州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整合简化办事流程优化营商环境,让“一照一码”成为企业走遍天下的“身份证”;在贯彻落实好降成本41条措施的基础上,开展强化企业建设经营要素保障专项行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功能;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人才强市”配套政策,打造与柳州工业城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营造宜居宜业的无害环境,让更多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加快动能转换,挺直柳州工业之“干”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柳州市“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显著”被列为之中。柳州这座有着百年工业史的老工业基地,是如何绽放自己的青春活力的?这一答案可以从柳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找。

柳州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但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关键是产品有没有实现转型升级适应市场的需求。前些年在国内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并进入行业寒冬的大背景下,柳州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盘活优化存量,逐步消化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

通过几年的努力,传统实业焕发勃勃生机:2018年钢铁工业质量效益再创新高,柳钢集团实现利润103亿元,品种钢比重达62%。机械工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完成产值446.9亿元,增长19.7%,海外工程机械销量增长超过40%。

在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柳州不遗余力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13%,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2017年10月11日,工业柳州又添一个新的园区——广西柳州装配式建筑现代化产业园在柳北区白露片区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

“这是柳州市众多园区中的一个普通园区,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区,因为这个园区的动工,意味着柳州作出了建筑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揭开了建筑产业化的帷幕,吹响了造房革命的新号角。”广西建工轨道装配式建筑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元说。

柳州装配式建筑现代化产业园总共规划面积约4000亩,通过对建筑产业的上下游带动以及智能化制造的发展,将使柳州市建筑产业发展突破1000亿元以上。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郑俊康说。柳州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培育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智能电网、装配式建筑、工业机器人4个新兴产业,提升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6大优势产业。

对柳州而言,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始终是柳州推动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能够让工业之“干”挺拔结实。

此外,如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让更多企业遍地开花?也是柳州着力考虑的事情。

“柳州工业经济有着独特优势,抓好龙头企业的基础,还应该做好‘众’字文章。”柳州市“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一名相关负责人认为,充分释放企业活力,推动一批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疑是一个抓手。

民营小微企业出身的柳州明宇机械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跻身柳州五菱柳机的主要供应商行列;柳州高华机械有限公司为解决“用工荒”难题研发出焊接机器人,成为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品制造商……自柳州市成功创建“2016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以来,大力推进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搭建孵化载体,一批中高端创业孵化平台、小微企业、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得以沃植,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着实力创业的活力。

打造全产业链,“工业树”才能枝繁叶茂

柳州的“工业树”不仅要根壮、干直,还要枝繁叶茂。柳州市着力补链条,着力聚集群,让扎根这片工业沃土上的企业茁壮成长。

在东风柳汽商用车新基地的总装车间,一款智能搬运小车在车间来回穿梭,对生产物料进行精准配送,成为智能制造好帮手。东风柳汽柳东商用车基地总装项目负责人黄佳华说,东风柳汽的商用车总装,在行业内率先采用了单台集配技术,让企业智能化建设走上台阶。

打破工业传统路径依赖,探索创新驱动新路径,柳州正在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升级,加快打造全产业链体系。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实验软件工程研究所主管托马斯·库恩来柳考察时说,一辆汽车涉及两万多个零部件,汽车制造可衍生牵动几十个行业,更是创新研发和智慧衍生的触发器。

正是抓住汽车的这一产业特性,柳东新区围绕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两大整车厂,发展汽车与配件生产、研发、会展、职教等产业,在汽车巨头企业的带动下,各种汽配企业纷至沓来,柳州也顺势实现本土汽车厂零部件就地供应。柳东新区也品尝到串珠成链辛苦汗水之后的甘甜,成为柳州大多数汽车企业的聚集地和汽车产值创造地,同时也成长为广西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城市新区。

柳州人延伸工业产业链不仅仅是在汽车产业一项,柳州的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轨道交通、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同样保持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壮实着柳州工业的身躯。

2018年5月17日,柳州市轨道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产业合作协议》暨产业链企业《投资协议》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柳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实施智能化转型,打造国内智能制造发展先行区,并依托柳州智能交通产业园全面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建设,是柳州市培育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2017中国-东盟柳州投资合作座谈会”上,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等8家知名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与柳州市成功签约,落户新建的柳州智能交通产业园,将推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助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全产业链,离不开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为推动柳州汽车全产业链的发展,2010年,柳州市政府出台《柳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升战略》,2017年,市政府又印发《柳州市推进汽车机械零部件再升级改造的若干意见》。柳州市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动零部件产业与整车(机)协同发展,加快柳州汽车机械零部件再升级改造。以整车(机)产品转型升级为契机,以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增强对外配套和出口为目标,重点改造提升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集团3个零部件配套体系。

“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产业政策,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形成产业集群,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发挥更大效益。”柳州市工信委相关人士对此表示。

创新引领 扎牢工业之“根”

多年来,柳州科路测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凭借着独立的设计研发能力、高效的生产流程,狠抓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生产经营走上快车道,上百种产品覆盖约70%的国内市场,并出口应用于日本铁路新干线。

去年柳工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CLG856H装载机及CLG920E挖掘机,随着“雪龙”号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成功抵达南极,验证了柳工设备能在恶劣低温环境下操作自如,充分展示出柳州智造的威力。

科路、柳工的发展,仅是柳州市创建“质量示范市”以来,全面推进服务质量规范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加速发展的缩影。2016年,《柳州市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出炉,提出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放开搞活团体标准等12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贯穿整个“十三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战略意义。2017年,柳州市又印发《柳州市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对小微企业参与广西地方标准制定、团体标准制定以及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给予奖励……

一系列力度空前、操作性强的政策红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转型升级、质量强企的积极性,也收获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近年来柳州市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质量奖5个,评选市长质量奖及提名奖10家;累计培育广西名牌产品244个、服务业品牌企业17个、中国驰名商标9件、广西著名商标141件;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17项,质量、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位居广西前列。

抓好产品过硬质量,关键还要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

创新是工业发展的命脉。如今的柳州,科技创新与质量强市早已并蒂为柳州工业成长跨越的标配“双核动力”,并在“争创一流”精神的鼓舞下,共同涌动出“第一生产力”的澎湃浪潮。

坚持自主创新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起自主开展高节拍桌式包边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逐步攻克技术难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荣膺201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成功应用于五菱之光、宝骏730等系列车型的车门生产。2014年该包边技术及装备还成功出口到埃及、印尼、印度,并拓展到通用汽车所属的北非、南非项目。

成立至今已走过50年的欧维姆公司拥有国家级的预应力创新平台,通过对“大规格高应力幅抗疲劳及全寿命耐久性钢绞线拉索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项目的深入研究,成功研发了适用于公路、铁路、城市道路桥梁的近千项创新成果,奠定了业界翘楚的地位。

此外,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焊装自动化自主集成技术在汽车车身零部件生产线上的创新与应用”、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力攻关的“缫丝生产关键工艺新技术及推广应用”等项目,为提升核心竞争力释放出闯关夺隘的引擎能量。

据统计,2018年,柳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0%,成为拉动柳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质量兴市,创新引领,扎牢柳州工业之“根”,柳州制造以过硬实力,唱响了大江南北,并从容从国内走向世界。

目前,柳工在印度、波兰、巴西拥有制造工厂,构建了亚太、北美、欧洲等8家营销型子公司,年销售收入的1/3来自国际业务,成为了一家世界级企业;上汽通用五菱已连续13年位居中国汽车产量最大的单一企业,广西汽车集团也走出国门在印尼设立了工厂,是“中国汽车工业3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2017年底,柳州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验收,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18年底,柳州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生态文明建设让柳州工业之“林”底色更葱郁

今天的柳州,不仅是一座现代工业城,也是一座山水宜居市。

谁曾料想,柳州“工业树”的“枝叶”却曾饱受酸雨“腐蚀”: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中期,柳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绝大多数重工业城市一样,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粗放且可不持续的发展模式制约了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进程和城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步伐。

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柳州壮士断腕,“砍断”部分本已强壮“枝条”,“修剪”即将枯萎“黄叶”,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税收大户要坚决落实整改;工业产业要从“高碳”走向“低碳”,“灰色”走向“绿色”,“制造”走向“智造”,逐渐探索走出了一条既牢牢抓住工业这条城市命脉不动摇,又将经济社会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之路。

据统计,2013至2017年,柳州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00多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00多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约4万吨,淘汰落后铁合金产能约2.4万吨。

柳钢曾是柳州最大污染源之一,近年来先后投入70多亿元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工业三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辅助增长。

“我们所有的生产工序均配套了废水循环处理系统,每年综合处理利用废水约6000万吨,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柳钢吨钢环保成本就达140元。”柳钢集团董事长潘世庆说。

通过铁腕治理,柳州从昔日“酸雨之都”实现向“宜居花城”华丽转身。柳州市市长吴炜说,2018年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复核,全市森林覆盖率6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95%,花园城市2.0版建设圆满收官,展现了“紫荆花城·醉美柳州”“春花秋水·画卷柳州”城市新形象。柳州正在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绿色将成为柳州工业最亮丽的底色。

(柳州市委宣传部供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6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