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胡晓宇 范云龙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寒山积雪,雾绕雪峰,大雪封山。

隆冬时节,陇右高原最高峰马衔山顶海拔3675米的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雷达阵地,风雪弥漫,寒气袭人,空气稀薄。“杳无人烟草木少,一年四季雪花飘。云在脚下走,风吹石头跑”,是当地百姓的口头禅;“六月雪、七月冰,锥子雨、刀子风”,是民谚对此地的形象描述。

12月18日上午,官兵凝神注视着各自宿舍墙上悬挂的数字化电视机,和全国人民同步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实况。当大家听到习主席对军队的战略要求和重要定位时,责任感、使命感在心中升腾。

数小时后,一等战斗值班铃骤然炸响。一号班人员飞速冲向阵地战位。风雪抽吹在脸上刀割般疼痛,大雪漫过膝盖,每挪一步都很艰难,但官兵奋力奔上战位。一时间,天线旋转、油机轰鸣,空情信息源源不断上传……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运输给养的直升机飞临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一线雷达站条件不断改善,让阵地和世界无距离。”1991年军校毕业就分到这个站当雷达技师的该旅旅长张鉴文感慨,“建站50年,条件变化了,但一代代官兵用青春铸就的‘扎根高山、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建功立业’的‘马衔山精神’始终没变,还在升级传承。”

记者采访时得知,该雷达站连续28年保持先进,连续1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17年6月被空军授予“马衔山模范雷达站”荣誉称号。156名官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原指导员田振宇当选为19大代表。

凝眸生活变化:小山头溢满“获得感”

2017年12月中旬,马衔山上空云雾缭绕。

伴着“隆隆”的轰鸣,一架直升机穿云破雾,平稳降落在山顶着陆场。期盼多时的雷达站官兵欢呼着奔向飞机,将一筐筐绿油油的蔬菜搬进食堂……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从直升机上搬下一筐筐蔬菜。

“在山头上守了十来年,头一次见到蔬菜‘坐’着直升机送到咱嘴边!”四级军士长、雷达技师高吉峰欢欣得红了眼圈,“没想到各级领导为了一个连队能下这么大决心。”

马衔山高寒缺氧、山路险峻,缺氧40%,全年无霜期70余天。自1968年6月建站以来,每年9月至来年3月大雪封山期,

官兵都面临着“给养上山难,病号下山难”的困局。旅长张鉴文27年前在山上当雷达技师时阑尾炎穿孔,就是战友们踩着齐腰大雪接力背他下山救治,抢回了一条命。背给养上山,更是每名官兵的必经考验。“一颗烤土豆”的故事至今口口相传——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学习研战软件。

1989年隆冬,一位首长随给养车上山看望官兵。积雪齐腰,他们边铲雪边前行艰难抵达阵地,炊事员递给首长一个刚烤熟的土豆。原来,山上供给中断,只剩下不到半袋土豆,官兵们却精神抖擞坚守岗位、保障空情。将军手捧烤土豆泪流满面……

“挑战自然、勇当尖兵!”时任空军司令员王海得知后,致信勉励雷达站官兵。

“快断粮时大家匀着吃,背菜上山宁可人摔了菜也不能摔,那滋味只有亲历过大雪封山的人才懂。”旅保障部技术保障队高工狄源水,自1991年起在马衔山坚守了4年半,年过半百的他忆及当年泪花闪烁。

“新鲜蔬菜搭直升机上山头,意味着该雷达站的‘空中后勤保障线’被打通。”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领导给记者介绍,去年,正赶上基地立项为所属运搜某团修建高原野外直升机着陆场,领导研究决定就建在马衔山上。一来山上环境恶劣、气候多变,是复杂条件下练兵的好地方,二来能为雷达站开辟空中给养线,紧急情况可利用直升机展开装备抢修、应急物资运输和伤病员救送。项目历时两个月顺利完工后,运搜某团迅速开展高原山区飞行攻关,实现在陌生环境、陌生航线首飞成功。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维护新型装备。

时光跨越数十载,变化岂止一项?

“我见证了休整点的建立。”西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原高工张永华,清晰记得1984年8月军校毕业上山报到时的情景:昏暗的马灯下,官兵们穿着皮大衣戴着棉帽,围着火炉看书聊天,缺氧难受时咬牙硬抗……

就在那年秋天,山下休整点开始修建。两个月后,生活设施齐全的二层小楼竣工,官兵们第一次分成“两摊子”,一部分在山上担负战备值班,一部分下山调整充电,定期轮换。

阳光棚搭起来了,氧气管道接到床头了,地暖铺好了,净水器进营院了,流动图书馆建起来了……各级党委启动高原工程改善偏远艰苦连队基础设施,小山头溢满“获得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西部边关,官兵正享受着丰厚的红利。”2016年酷夏,张高工上阵地检修通信设备,眼前的变化让他激动而欣慰。两个月后,他把刚从地方大学毕业的儿子张博韬,又送上马衔山当兵。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紧急维护雷达天线。

父子两代人,相隔32年,戍守一个山头。这是血脉传承,更是精神传承!今年春天的一天晚上,一等战备值班铃急促响起。“90后”操纵员张博韬奔向雷达方舱。开机、发现目标、判定目标属性……空情信息及时准确上传。

“小山头大使命,小岗位大职责。”他传承着父辈卫国戍边的初心。金秋,张博韬考上了军校。

领略装备变迁:“千里眼”目光更犀利

巍巍高山,潇潇风雪,多型雷达凝视空天。作为欧亚航路和陇右高原重要的大型雷达引导站,马衔山巅的雷达天线,历经数次变迁,50年傲然旋转。

重庆籍老兵程吉才,1972年入伍来到这个站,1978年任指导员。他告诉记者,当时阵地上装备的国产第一代雷达裸露着伫立在冰天冻土,大风天摇晃欲倒,逆风天官兵常常得“人拉天线”转动保障空情任务。1980年前后,上级为阵地安装了能抵御11级大风的雷达天线防风罩,“千里眼”才稳定。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进入一等战备值班状态。

山东籍老兵狄源水,1991年起在马衔山坚守了四年半,当时装备的电子管雷达可靠性低,突击排故是“家常便饭”。一年寒冬,阵地上一部雷达突发故障,他带着三名技术骨干,背着40斤重的器材,在及膝大雪中艰难跋涉十余小时攀登上山,带大家抢修兵器……

“雷达是守卫祖国蓝天的‘千里眼’,是发展变迁的最有力见证。”自1968年一部第一代雷达被建站官兵背上山巅,到80年代中后期第二代雷达扎根阵地,再到90年代后更换增添多部新型雷达,如今阵地上数部新型雷达功能互补,探测威力、精度等技战术性能明显提升,实现了全自动录取、全自动组网,对空警戒引导和重大演训任务中的空情保障质量实现质的飞越。

“建站50年,情报优质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兵器装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说到延续的使命和光荣,旅长张鉴文一脸自豪。90年代初他在山上当雷达技师时,就是战友眼里的“拼命三郎”,分管雷达被评为“红星兵器”,连续两年荣获优秀技勤人员,荣立了三等功。

四级军士长、油机员于墩,堪称新老马衔山人的“衔接点”。2008年他到站里的第3年,90年代配发的第一代油机被淘汰,相继根据雷达型号配备了不同型号的新型油机。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在阵地上锻炼健身。

“老油机清洗机油滤清器需要近1个小时,新油机5分钟足矣。老油机冬季预热启动需8分钟,新油机只需10到15秒……”于老兵形象讲述着变化。就是这名亲历装备“辞旧迎新”的河北籍老兵,与油机轰鸣相伴10余年听力衰退,但2012年以来5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全部夺得油机专业第一名,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三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装备不断升级换代,官兵砺练戍天本领的激情也在升级。”记者深切触摸到了年轻雷达兵的不懈追求。

2015年8月,该雷达站在军队改革调整中降格为正连级。3个月后,阵地装备某新型雷达。全新体制的装备,对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在最短时间内攻克新装备!”站党支部立下军令状。站长彭晨带领雷达技师和战勤人员组成攻关小组,一头扎进雷达方舱钻研理论、操作总结、逐项论证,每天废寝忘食攻关16个小时以上,完成了《雷达全功能战斗操作手册》,装备列装一个多月便形成战斗力。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利用视讯系统同时为山上山下授课。

随之升级的是研战理念。某型雷达目标估高存在偏差,雷达技师王飞提出调整天线俯仰角,寻找最佳观测角度的思路,经过上万批数据的验证,研发出《某型雷达估高助手》软件,雷达估高效率拔节生长。

深秋,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多兵种联合对抗演练展开,雷达天线如尖刀划破晨雾。然而,战场空域电磁干扰大、目标波次多,加之阵地雾大潮湿,雷达战术性能得不到正常发挥,“敌”我目标难判,官兵立即采用平时探索的一系列应对手段,仅用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二,便锁定“敌”目标。

见证“网络时速”:阵地与世界无距离

“学的啥专业?”“计算机。”“我们山上没有计算机。”

“60后”老兵张永华,清楚地记得1984年军校刚毕业上阵地报到第一天连长的问话。那时,官兵跟外界联系的主要方式是书信,而且常常要辗转个把月才能收到……

“85后”雷达技师高吉峰,比张永华晚到阵地24年,那时计算机已是学习训练的“标配”,但官兵打电话却是一道特殊风景:阵地上旱厕附近手机信号好些。为顺畅通话,大伙便在砖缝里钉了个钉子,用绳子把手机拴住挂在墙上打……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在阵地上进行制氧操作。

“我有幸见证了站里的信息化变迁。”高吉峰这名目前在雷达站坚守时间最长的兵,掐着手指罗列着:2010年,移动公司在半山腰安了接收机,在山顶安了放大器,阵地实现能通话;2012年,部队展开光纤网络建设,政工网进军营;2015年10月,站党支部与驻地联通公司联系,在阵地安装了3G网络机站,官兵能与家人视频通话了。那年11月又升级为4G网络……

不久前一个周末清晨,炊事班长、四级军士长殷志军为阵地上的官兵准备好早餐,心里惦着妻儿,便拿出手机接通视频通话,数千里之外河北易县那温暖的家映入眼帘。妻子移动着镜头,只见10岁的大女儿小樱桃,正拿着奶瓶给刚满1岁的妹妹喂奶,满屏温馨让殷老兵忘却了阵地的缺氧湿寒。

信息化,缩短了官兵与家乡、阵地与世界的距离。32年后的2016年,张永华作为西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计算机应用和维护专家再上阵地,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

“网络带来的变化,辐射到政治教育、军事训练、部队管理各领域。”2015年来马衔山任指导员的田振宇,给记者展现了一幅立体变化图——

高原雷达站分为山上山下“两摊子”,因条件所限不得不“各自为政”。田振宇和之前的一届届政治主官,为上好政治教育课,经常得山上山下两头跑。2015年底,站长彭晨通过政工网线路建立了视讯系统,彻底改变了教育管理方式。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组织官兵重温入党誓言。

今年初夏,田振宇题为“做十九大精神的宣传者,当马衔山精神的继承人”的辅导授课开讲!联通视讯系统,相隔17.5公里的山上山下全体官兵,同步听讲,“隔空”交流……

政治教育如何补课?近日,刚从甘肃秦安老家休假归来的雷达技师程林虎,到站里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政工网,认真浏览旅“陇原晴空大讲堂”网页,将落下的政治教育课逐一补上。

“骨干会、要事研究等等,都可以召开这种‘视频’会议。”站党支部还利用互联网建立理论学习微信群,及时推送理论热点。建立连队骨干、官兵及官兵家庭组成的沟通交流群,构建联教联管联育体系。

蔬菜搭乘直升机送达!这个高山雷达站的新变化还有不少

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顶风冒雪维护装备。

采访时多名老兵说到,过去操纵员训练全靠拿着厚厚的测报本口报练习,90年代以后配置升级了多个版本的模拟训练系统,能设置各种实战背景展开针对性训练。

每天清晨,官兵来到训练室,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几秒钟内进入“空军雷达兵模拟训练系统”界面,点击选择各自的弱势科目便可开训……

“网络为战斗力提升插上‘翅膀’,更掀起‘头脑风暴’。”雷达技师陈晓涛给记者演示了具有多项功能的《技勤数据管家》软件。他带领技师团队扎在阵地3个月,研发了这项提高技勤效率的成果。去年3月,他们首次将相关数据通过“云端”传输至旅机关,便赢得广泛点赞,被旅里推广使用。

“天网通!”之后不久,“头脑风暴”再度掀起:研发一款能实现各专业岗位之间情报共享互通的软件。这些踌躇满志的新时代雷达兵,聚焦提升复杂环境下空情保障能力,计划研发一系列软件。他们将其命名为“云端计划。”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来源:中国军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1月22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