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炮灰”“外包战争”:雇佣兵参战俄乌“潜规则”

“廉价炮灰”“外包战争”:雇佣兵参战俄乌“潜规则”

美国军援乌军的“弹簧刀”巡飞弹,主要由外籍雇佣兵操作。 (作者供图/图)

2022年6月17日,俄罗斯媒体公布了2名在乌克兰被俘虏的美籍雇佣兵画面。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20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受访时表示,2名被俘人员在乌克兰参与了非法活动,向俄罗斯军队开火,将面临法庭裁决和惩罚。他还强调,2人不太可能受到《日内瓦公约》的保护,因为他们不属于乌克兰正规军。被问及2人是否会面临死刑时,佩斯科夫回应称,这取决于调查结果。

这已不是赴乌“外籍士兵”第一次面临法庭审判。

6月10日,从俄罗斯承认的政治实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传出消息,3名为乌克兰政府而战的外国雇佣兵被判死刑,相比之前5月3日俄检察机关对75名反俄外籍雇佣兵提起刑事诉讼,这起判例意味着,今后更多被羁押的被俘外籍军事人员将面临同样的命运。俄国防部发言人伊格尔·科纳申科夫曾警告,这些人不会被视为战俘,“除了死亡,他们最好的结局是长期监禁”。

赴乌“外籍士兵”最多的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政府,已出面否认向其提供任何官方支持。美国白宫新闻秘书珍·普萨基在4月份最后一次记者会上把他们称为“外籍志愿者”(FV),应当“被视为乌克兰军人,依照人道主义法律作为战俘对待,获得全部保护”。

美国《秘密行动》杂志(Covert Action)2022年5月4日报道,珍·普萨基忽略了一个美国法律细节,禁止公民加入俄军,但准许其加入乌军,尤其多数美欧“志愿兵”的薪水是“深度国家”(Deep Nation)埋单的。

2022年5月4日,美国“军事”网站记者史蒂夫·贝农指出,在乌“外籍志愿兵”基本可认定为雇佣兵,“在正规军不能涉足的地方,必须依靠他们来实现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战略意图”。

与此同时,过去几个月战斗中失血严重的乌克兰军方,则更开放地欢迎外国人加入自己的“领土防御国际军团”(ILTD),乌克兰国防部和外交部在Instagram账户上列出自愿赴乌参战的“攻略”。

不过,乌克兰官员建议(但不要求)志愿者自带防弹衣、手套、承重背心、头盔等装备,如果凑不到,也可以把自己的旧军服带来。但美国《军事时报》记者霍华德·阿尔特曼提醒,美国志愿者别穿着本国军服进入乌克兰战区,“这可能会让自己的生命处于更大的危险中,并增加大国冲突的风险,把其他为乌克兰而战的美国人置于危险之中”。

“廉价的炮灰”

2022年2月24日,听到俄军进攻乌克兰时,曾服役美国陆军22年、已有四个孩子的老兵马修·帕克想起2006年在伊拉克并肩战斗过的乌克兰军人安德烈,“我是南卡罗来纳人,安德烈是乌克兰敖德萨人,我们在提克里特一起培训过伊拉克新兵,我教他们操作美式电台,安德烈则教他们单兵战术和怎么用AK-47步枪。”

安德烈后来移民美国。帕克告诉“石英”网站,“3月7日,我和安德烈同批12个人,都上了乌克兰前线,安德烈成了最好的向导,昔日在伊拉克的分工,又在乌克兰重演了,我们教会乌克兰青年基础作战技能,某种程度上,这延续了我们的战斗友谊。”

所谓雇佣兵,就是用金钱招募人员组成的“部队”,不分国籍和民族。今天的雇佣兵既有“认钱不认人”的价值传承,更有现代组织、金融输血和政治操纵的加持,这也是为何大批不拿东道国军饷却乐于效命的外籍军人奔赴乌克兰,他们更愿意自称“私人军事公司”“军事承包商”“保安咨询公司”……

撰写《武士公司》一书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专家彼得·辛格指出,“他们依附于西方政治和金融集团,表面上以商业模式售卖战争相关服务,包括战术军事行动、战略计划、情报保障、军事行动支援、人员培训以及军事技术援助等,却本质上执行地缘政治任务。这种转型也让西方通过变换形式来规避国际法制约。”

乌克兰驻美大使馆透露,截至4月底,已有3000名美国人到乌克兰参战,其余多来自欧盟、加拿大和原苏联国家(特别是格鲁吉亚)。乌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2月27日在Telegram频道发布视频,致敬有1.6万名外籍军人的“国际军团”。

然而,热血沸腾的故事后面,却是冷酷的地缘政治与商业逻辑。

2022年5月4日,美国《秘密行动》杂志发表记者菲利普·F·纳尔逊的文章《司空见惯》,提及威利·约瑟夫·康塞尔在4月25日成了俄乌冲突中第一位被确认战死的美国人。这个生于纽约州奥兰治县的前海军陆战队员率领乌军夜间巡逻,被埋伏的俄军打死。其母丽贝卡·卡布雷拉表示,儿子于2017-2020年在美军服役,2022年3月中旬取道波兰进入乌克兰。让她寒心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时间撇清自己与康塞尔的关系,声称他是因一项“犯罪行为”被开除的。

纳尔逊调查发现,为了给家里挣钱,2022年1月,康塞尔辞掉私人监狱看守的工作,入职一家私人军事公司(PMC),该公司早在阿富汗战争时期就承揽五角大楼大笔业务,“开得出每天超过500美元的酬金”,但雇员没有挑选任务地点的权利。

威廉·托什·普拉姆利向《秘密行动》表示:“充斥乌克兰的,大多不是‘高尚的志愿兵’,而是纯粹为钱的雇佣兵。”过去八年,乌军不仅获得PMC的专业训练,还有大批“背景肮脏”的美籍战斗员加入,“国内难以立足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却成了乌克兰兵营里的‘宝贝’,拿着不菲的薪水(大部分无需基辅支付),曾因2018年枪杀佛罗里达州一对夫妇而遭通缉的美军老兵克雷格·兰格至今都活跃在乌克兰前线,他们被西方赞美为‘自由战士’,其价值就是‘让俄罗斯放血’”。普拉姆利称,雇佣兵在乌克兰的普遍存在,就是美军特战司令部、中央情报局等机构在撑腰。

为了证明这一点,普拉姆利公开了多封写于2022年2月3日的电子邮件。邮件内容显示,尚在五角大楼工作的朋友联系他,希望寻找更多“廉价的炮灰”,朋友还发出一通“神奇的”预言:“军队和情报部门设法增加为乌克兰服务的‘Military S.O.F.’(雇佣兵的英文缩写),正如我所了解的,美国公民在(乌俄)冲突中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位美国调查记者吉恩·惠顿5月4日获悉,目前至少在乌军营以上单位,有超过百名前美国军人担负职责,他们所服务的PMC又是靠美国政府合同运营着。“这些‘白手套’将五角大楼的触角延伸到美军不便被授权参与的冲突中,通过私人经营和公共资助的结合,美国士兵的靴子‘巧妙’地践踏在俄国人身上。”

不过,美国官方发言人普萨基否认与赴乌雇佣兵有任何联系,“政府仅从新闻报道获知美国公民的死讯,政府已告诫他们不要前往乌克兰”。她指出,美国及其盟友会竭尽全力提供军援,但不会派兵入乌作战。

而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约翰·柯比也专门提到军方与有乌克兰业务的PMC毫无瓜葛,“就我所知没有”。

“蓝领”与“白领”

2022年3月,俄罗斯《侧面》周刊分析了外籍战斗员在乌的任务性质,大致包括非重要军事目标警卫、军事运输保护者、人员训练和技术侦察。就紧缺程度看,乌克兰政府更关心的不是获得多少西方武器,而是如何获得堪用的职业化军事人才。

美国记者惠顿发现,过去两个月到达乌克兰的外籍战斗员中,超过半数补充到领土防御部队(TDF),这是2015年乌最高拉达(议会)批准设立的民团组织,总员额为13万人。

乌克兰未来研究所曾在2022年1月发布一份民意调查,56%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或“可能”加入防御队,但超过40%的人表示生活贫困、新冠疫情和官僚腐败等问题消磨了斗志,认为与俄罗斯的冲突并非“自己的战争”,而是“基辅政府的战争”。

美国老兵帕克描述,俄军兵力有限,难以实际攻占乌克兰小型城镇村庄,结果导致补给线屡遭各自为战的乌军防御队袭扰,可能有40%的兵力被牵制在车队护送上,这正是战局胶着的重要原因。

“我们没有时髦的轻标枪导弹,阻挡俄军坦克主要靠古老的X形拒马和木桩铁丝网。我们向乌克兰人传授方法,利用城郊茂密的森林,把树木砍倒后,将倒刺铁丝网挂到树桩和树干上,即便坦克能硬闯过去,但伴随冲击的俄步兵就必须下车清理道路,这样就暴露在我们的火力面前。”

帕克抱怨,将外籍人员与多数乌克兰人混编的防御队里,掌握实权的乌军官指挥僵硬,经常拿外国人当炮灰,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却不给予相应的物资保障,哪怕是友善的安抚都没有,导致双方的协调、互信难以解决。

相比帕克这样的军界“蓝领”,更高级的“白领”雇佣兵通过软件交战。

俄罗斯《侧面》周刊2022年4月报道,在距乌克兰边境仅五十多公里的一座波兰小城里,穿着T恤的怀德纳紧盯着有六块屏幕的电脑,上面近实时显示着乌克兰及黑海方向的战况变化。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是美国航空环境公司的“商业顾问”,但据俄官方材料,该公司为乌克兰政府军提供雇佣兵已有多年。

“这是多名俄高级军官阵亡以及‘莫斯科’号巡洋舰被击沉的重要原因。”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胡安·别利科夫说,“这种地理空间情报(GEOINT)分享,比美欧军援乌克兰武器要低调得多,但对提振乌军作战效率大有裨益。”

美国《秘密行动》杂志(Covert Action)2022年5月4日报道称,实际上,美国政府允许多家PMC为乌克兰提供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服务,就连中情局刚用上的“航空侦察战术边缘测绘影像系统”(ARTEMIS)也开放给他们,这种小型无人系统便于在卫星掠过乌克兰战区后补充提供图像,确保对俄军“全链条监视”。这对乌克兰抵抗像俄罗斯这样强大的军队至关重要。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还提到,泽连斯基总统的安全工作,也有PMC顾问效劳,告诉他如何避免被通信跟踪定位。

“廉价炮灰”“外包战争”:雇佣兵参战俄乌“潜规则”

美国“高智商”雇佣兵提供的情报帮助乌军“圆点-U”导弹击中俄军重要目标。 (作者供图/图)

“头号玩家”

阿卡德米和灰石是乌克兰“市场”上的PMC大鳄。

作为美国最大的雇佣兵企业,它的前身是由埃里克·迪安·普林斯和阿尔·克拉克于1997年创立的黑水公司,先是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训练服务,2002-2009年派遣数千名雇员支持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作战,因2007年涉嫌在伊拉克滥杀17名平民而受到起诉,被迫于2010年拆分出售,但主体资产被投资者买下,改组为阿卡德米公司,号称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业务领域最齐全的安全公司”,专门从事风险管控、任务支持、军事训练等,客户针对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

而专注海外安保业务的黑水子公司则独立为灰石公司,它总能和阿卡德米“分享”美国官方瞄准特定热点地区的生意,尤其灰石向全球多地派驻2300余名“战斗级保安员”,另有2万名雇员随时待命,20架飞机严阵以待,正好成为擅长战略咨询与技术援助的阿卡德米的“左膀右臂”。

西班牙《理智报》2020年7月报道,过去五年多,身穿制式橄榄色军服、挎着“海盗-M3”战术背心的美国教官出入乌军各大院校和前沿阵地,他们曾参与指挥乌国民近卫军“欧米茄”特战部队,阻止民兵夺取马里乌波尔,还在双方接触线上操作美援的AN/TPQ-49炮兵定位雷达,减少乌军遭炮击的伤亡。

美国记者惠顿援引一名PMC雇员的话说:“我们能在24小时之内让一个连的合格特战人员到达俄罗斯边境,陆军做不到,但承包商可以。”仅以阿卡德米公司为例,90%的收入都来自美国政府外包合同,为其工作的退役军人所获酬金是过去在军队服役时的2至3倍,这还不算退役津贴、购股选择权和401(K)方案之类的公司津贴。

“作废”的刑法

乌克兰刑法第447条规定,赴热点地区作战的雇佣兵及其招募者一经查明,将面临10年监禁,但从现实层面看,谁都没有把第447条放在眼里。

俄罗斯《航空航天杂志》2020年5月号表示,按照《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及附加议定书的规定,战俘是指战争或武装冲突中被交战对方所俘获的合法交战人员,不属于冲突各方的国民、不属于冲突各方武装部队人员,并主要以获得私利愿望而参加敌对行动的人员则被定义为“雇佣兵”,“不应享有作为成为战斗员或成为俘虏的权利”,这意味着俄军有权对他们“下狠手”。

美国道德与法治中心(CERL)负责人克莱尔·芬克尔斯坦承认,无论雇佣兵还是志愿兵,都属于直接参与敌对行动的平民,这使得他们成为敌人合法的攻击对象,如果被敌方俘虏,根据《日内瓦公约》,“他们不太可能被视为单纯意义上的战俘”。她补充说:“考虑到美国自身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中虐待此类人员的做法,美国在呼吁俄罗斯‘人道对待’那些在敌对行动中被捕的公民时没有说服力。”

芬克尔斯坦称,如果乌克兰让外国人纳入正规军序列——穿上制服,接受指挥约束——会让他们在法律下得到最大的保护。不过,这种愿望已被乌克兰政府的格式公文打破了,因为挂到政府官网的电子登记表明白要求外国人承诺自己是“根据自愿”投身战争,必须自己提供“制服、个人保护(装备)”。

乌克兰总统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4月15日表示,乌克兰政府向本国士兵支付10万格里夫纳(约合3300美元)的月薪,“志愿者不会有军饷,这样他们就不会被认定为‘雇佣兵’了。”

芬克尔斯坦提出了折衷的方案:“如果乌克兰政府足够明智,应该给自愿参军的外国人提供双重国籍,这将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她还说,从法律上讲,美国人参加另一国的战争没什么问题,“不能指望有自己政府出面保护,比如许多美国人在1948年起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发生过数以百计的伤亡甚至被埃及、叙利亚俘虏的事件,但华盛顿都不闻不问。”

“廉价炮灰”“外包战争”:雇佣兵参战俄乌“潜规则”

乌克兰军队经过美籍顾问的改组和训练。 (作者供图/图)

“外包”战争

美国《秘密行动》记者康斯坦丁·托罗平认为,未来雇佣兵的“人权”注定被牺牲掉,因为“外包战争”很合西方政府的口味,是介入全球热点的“低成本途径”。

数据显示,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中,每百名军人中只有一名是PMC招募的雇佣兵。而在21世纪进行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20%以上的参战军人是雇佣兵。

前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曾告诉托罗平,美军使用民职人员(雇佣兵的“委婉称呼”)与大中公司将低档工作外包一样,是降低长期雇员成本、增加人力结构灵活性的措施。

盖茨回避了雇佣兵生意兴旺的真正原因——美国不便介入的冲突,雇佣兵是再好不过的“耗材”。

“在美国,军人退役后融入正常经济生活并不顺利,也愿受雇于想利用他们丰富军事经验的战争企业。”托罗平说,“美国希望非政府性军事机构代劳见不得光的事情,安排PMC出面,可使自己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军援另一个战时国家,打击和消耗战略竞争者。”

“‘买家给钱,卖家开打’加剧了‘无信念战争’和‘无国界战争’的扩散,想象一下,只要有一个国家认可,任何一支雇佣兵就可以到他国去兴风作浪,这无疑将使国际秩序很难维持。”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名为《利用雇佣兵侵犯人权》的报告指出,被PMC商业模式升级的雇佣兵行业,已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隐患。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吴佩

来源:南方周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