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重启的123:从一封全员信谈两个挑战与三个机遇

7月11日,紫光集团宣布完成公司股权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原股东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及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部退出,公司100%股权已登记至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智广芯)名下,董事会也进行了改选,中关村融信产业联盟理事长李滨出任紫光集团董事长,集团新管理团队同步到岗,这标志着历时一年多的紫光集团破产重组正式完成。

一封员工信

7月13日,李滨发布致紫光集团全体员工的公开信,感谢员工在困难时期的坚守与支持,号召全体员工在新紫光平台上“志高行远,创造价值”,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认真做事,同时又要加快步伐,以涉越山川的果敢和勇气去积极开拓,勇于突破,把紫光集团打造成真正强大有生命力的智能科技领军集团。

作为一家大型科技产业集团,紫光员工数量超过45000人,专利约30000份,获得过10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及技术发明奖,在芯片和云网领域都有广泛布局,总体牌面并不差,但近几年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资金链有断裂风险,进入2021年后,公司的现金流连贷款利息都不能覆盖,更无法偿还本金,最终于走入破产重整的司法程序。债务危机对紫光集团各个子公司的运营、融资、研发以及对外合作都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当下重组完成,债务危机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整装待发的新紫光集团,将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呢?

两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稳住人心,债务危机对紫光集团最大的伤害无疑是对信心的损耗。对内,现金流不足既影响员工士气,又会因为资金问题限制战略选择,拉低业务发展速度,而业务放慢会进一步损伤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外,在本金有风险的时候,投资人和债权人将倾向于收回投资,企业在债务危机下的融资能力迅速下降,投资人与债权人回收本金的要求也同样会加剧债务危机,债务问题不解决,投资人与债权人便无法安心支持集团发展。

第二个挑战是经济下行,信息技术产业将面临周期性过剩。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引发的远程办公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增速惊人,最为典型的是芯片行业,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大缺货让芯片价格水涨船高,只担心产能不够而不用担心卖不出去,2021年半导体全行业增速超过20%。但这一超级繁荣周期在2022年初已现颓势,近期更是频繁传出需求不振、库存增加、订单减少的消息。新紫光集团一起航就遭遇行业景气下行,如何在景气下行周期保持运营安全,将是新管理团队面临的另一个考验。

当然,解除了债务危机,就能为稳住人心奠定基础。随着重组承诺的600亿现金到账,紫光集团债务危机已得到极大缓解。在公开信中,李滨表示,紫光集团首先会把投入的大量股权出资款用于归还债权人,大幅降低负债率,轻装上阵,为各子公司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30日,紫光集团已申报债权中经管理人初步审查确定的债权总额为1447.82 亿元,涉及债权方超过1084家。根据重整计划,紫光集团偿债资源包括重整企业当时持有的市场价值230.11亿元的抵债股票、战略投资人600亿现金投资款、企业部分自有资金。为兼顾企业可持续经营需要和保障债权人权益,实现95%-100%清偿目标,清偿方案提供了“现金+股票+三年留债”、“现金+股票+五年留债”以及“现金+八年留债”三个选项。而2018年紫光集团光是利息支付一项即达75.44亿元, 2019年更是达到88.76亿元。粗略比较可见,清偿计划的偿债安排让企业后续经营压力大大缓解,债务危机已经基本解决。

解决债务危机,排除了企业发展路上最大的地雷,但过去几年发展不力导致的人心动摇与战略混乱难以立即消除。对此,紫光集团新管理层做了三个承诺:一是加大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和招募人才的力度,对人才充分授权,有效激励;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在核心IP、设计、工艺、工具软件等方面加强布局,集中全集团的力量对重点领域精准投入,形成合力,以占领核心技术高地;三是重新梳理战略,根据已有的产品、技术和市场情况,在与集团及各子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充分调研讨论后,制定好长期发展战略,并做出短、中、长期业务规划与执行计划,从而统一思想,使集团发展走入正轨。

而从福祸相依的角度来看,重组完成后即遭遇景气下行也不一定是坏事。虽然景气下行会带来融资困难、库存增加、价格竞争加剧等考验,公司运营方面的问题也更容易在相对严苛市场环境中暴露出来,但对新紫光而言,只要解决了债务危机,问题越早暴露,就越能针对性做出改变,从而为迎接新的繁荣周期而做好准备,而且行业景气度下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产业投机氛围,并给实力强的产业集团带来更多并购机会。

三个机遇

在中国芯片产业向高端领域攻坚的关键期,能够解除债务危机,轻装上阵,无疑是时代给予紫光集团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芯片用量常年排全球首位,但自给率偏低,尤其是在高端领域。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进口集成电路超过4000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进口金额接近翻番。进口金额增长有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扩大的因素(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比2016年增长近60%),但近年来本土芯片产业崛起很快,在不少领域实现了突破,本土芯片产值增速均值也高于全球芯片产值增速均值,但进口量增长幅度超过全球产业增长幅度,一方面说明我国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优势还在加强,对芯片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我国芯片产业在高端领域的市场份额还很小,即便在中低端形成了突破,在高端领域还没有议价权。

还有进入高端芯片市场的机会,就是时代留给紫光集团的最大机遇。在紫光集团已有的布局中,无论是存储器,还是手机芯片,都有极大的市场规模。当然,这两个市场现有行业巨头实力都非常强悍,要打破旧有格局并不容易,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坚持研发投入,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要有“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的耐心与智慧,才能在芯片这样回报周期长的产业里通过市场竞争来击败竞争对手。

发挥协同效应,是紫光集团的另一个机遇。紫光集团控股的十余家企业多在细分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在芯片、云网和端侧都有布局,但此前集团内企业均各自为战,没有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没有发挥出合力,紫光集团的现有配置如能有效进行芯机联动,各企业之间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将能有效发挥出集团作战的优势。

上下贯通,是紫光集团的第三个机遇。近年来,由于疫情与国际政治影响,供应链重构趋势明显,有完整供应链的集团,在市场波动中更具优势。紫光集团在产业链部分环节进行了布局,但还不够完整。如公开信中所指出的,紫光集团下属企业虽多,但部分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智路建广控股的企业和紫光集团现有业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为集团补足部分产业链上的短板,如导体封测、材料、设备、晶圆制造、软件等方面。新紫光集团有望在智路建广的支持下,真正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一定程度的供应链保障,在经济不确定性日期增加的背景下,上下游贯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显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新“航母编队”将逆流而上

以前的紫光集团有点像“瓦格良”号,架子有但没有形成战斗力。在新股东智广芯入主后,紫光集团与智路建广联合体组成的产业集团军规模宏大,优势互补,如能有效发挥协同效应,则“智路建广紫光联合体”将打造出中国半导体与智能科技领域最强的“航母编队”,有望成为三星电子一样的全能选手。

其中,紫光集团产品覆盖移动通信芯片、物联网芯片、存储芯片、智能安全芯片、计算机和网络基础架构及解决方案、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等。智路建广联合体则已成功控股超过二十家国内外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硬科技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公司,覆盖集成电路IP、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模组到整机的全产业链。

两大半导体与云网产业集团整合后作为一个覆盖半导体设计、加工制造、封装检测及数字、智能科技和应用等全产业链的以半导体产业和智能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集团,布局了完整的半导体价值链和行业应用;横跨信息科技全产业链,从上游材料与设备产业、中游设计与制造产业以及下游应用产业,包括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6G、低轨卫星通信,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涉及了数字经济的各个方面。

“智路建广紫光联合体”几乎布局了信息科技的产业链所有节点,是全球少有的具有半导体产业链、信息产业应用、智能终端、和电信网络设施与云平台和服务的科技企业集团,从规模与能力上具备了与国际科技巨头全面竞争的基础,全球未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新格局或将重塑。

易经里说:“履霜,坚冰至”,重启的紫光集团遇上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寒流,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小心谨慎应对就不会有大的风险,行业冷下来,反而正好给了紫光集团排除干扰、练好内功、兑现机遇的环境。有勇于担责的价值观,就能应对发展中的任何问题。

来源:芯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