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迷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在把这句话放到金融科技领域也可以说是十分合适。

进入2019年之后,大量的消费金融、P2P及现金贷公司都在面临盈利和转型的双重难题,在以往的路径不再畅行无阻的时候,这批首先杀入金融科技的公司们,又集体将眼光转到了助贷上。

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这个领域遇见了相似的问题——到底怎么做才是助贷?助贷的边界在哪里?助贷真的合规吗?

1、什么是助贷?

最初在民间,所谓助贷指的就是帮助借款人获得贷款,或者说是美化贷款。需要这种服务的大多是无法成功申请信用卡或是自身资信状况有问题的人。

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及民间小贷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到线下或者线上的借款服务中,而参与到当时的助贷业务中的,也正是这一部分贷款中介。贷款中介小常告诉财经网,一般情况下这种美化贷款的服务多是应用在线下小贷,“无非就是帮忙伪造个有公章的工作证明、PS个身份证,或者找熟人直接批贷款。”小常说。

但是,这种服务并非免费,而是要在借款成功后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他们(指借款人)能提供的资料越少,越着急借钱,我们收的手续费越多。”

直到2015年,监管开始逐渐重视由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市场也开始逐步进入冷静期。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当前行业普遍认知的“助贷”业务开始变得火热起来。

所以,当前行业中普遍对于助贷的认知是什么?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认为,当前行业中所说的助贷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是助贷机构向放贷机构(也即资金方)开展贷款业务提供的所谓“支持与帮助”;

(2)这种支持与帮助主要体现为客户导流,这也就从根本上界定了助贷的性质:资金与流量的对话;

(3)助贷机构“支持与帮助”本身不能削弱放贷机构方面的风控要求;

(4)对助贷机构暂时没有牌照、准入、备案等相关要求,助贷在现阶段还是一个轻资产、宽监管的范畴。

简单来说,就是第三方机构为持牌金融机构提供导流、部分风控、定价以及贷后等不涉及放贷的其他服务,然后由持牌机构提供资金放款。

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市场中还没有对助贷行业进行明确定义或严格监管,这也导致了助贷市场中也存在部分乱象。

某金融科技公司市场部门负责人任杨(化名)对财经网表示,当前很多的金融科技机构所采取的助贷模式,更像是“借壳放贷”。“说的是联合放贷,实际上走的都是平台自己的钱,只需要在中间支付给持牌机构一笔通道费就好。”任杨说。

如果仅从业务模式上看,助贷对于金融科技机构的显性要求看上去不过是“导流+前期风控”,而这些恰恰又是金融科技机构所擅长的。如此来看,金融科技转型助贷难道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2、助贷难题

虽然助贷看起来比之前的放贷业务门槛降低了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科技平台们可以轻松转型。

“太难了,根本找不到钱。”某平台高管武鸣(化名)对财经网表示,对金融科技平台来说,想要转型助贷至少要买过三道门槛。

最难的就是找到合作的金融机构。武鸣对财经网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已经做好的转型的准备,无奈找不到合适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我们从一开始就比较低调,传统金融方面的资源积累也比较少,谈合作也是处处碰壁。”武鸣说,现在出去谈合作,银行只要听到网贷基本就不会选择继续合作。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能获得银行等机构资金的大多是行业里的头部平台,“最起码也得是上市公司,这样的才最容易拿到机构的钱。”上述人士表示。其次则是还没有上市但是市场规模比较大的,如果是小型平台基本连机构的门都进不去。

假设找到了合适的金融机构,难道就可以轻松的搞定放贷资金吗?这里依旧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实际上,从2018年年底开始,银行们就已经开始收紧了消费贷的发放,而金融科技平台本身的坏账率也开始逐渐升高,这都让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谨慎起来。

其次,则是专业人才不足。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大量专业人才开始转投理财子公司等持牌机构,而曾经大热的金融科技平台现在却已经开始冷却下来。

“一般情况下,理财子公司薪酬会比银行略高10%左右,相比于金融科技平台也更加稳定。”上述人士认为,当前理财子公司仍在发展初期,对比金融科技行业来看,子公司不仅背靠银行,而且在筹办初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当机构找到了,人才储备也足够之后,金融科技平台才要面临真正的挑战:产品和技术。

由于行业初期的定位是为银行没有服务到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客户中相当一部分存量是无法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风控需求的次级客户。如果要去适应金融机构的要求,金融科技平台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从之前的客群中择优推荐,要么是重新拓展客群。

“当前信用卡对外的佣金大约是在150~300元一张,金融科技平台获客比这只高不低。无论是取优还是重新拓展客群,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成本支出。”武鸣说。

相比于产品,技术则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武鸣表示,此前在对接银行存管的时候就已经有过经验。武鸣称,在当时和银行谈判的过程中,甚至有银行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技术部门,想要合作的话,需要平台派人来从头搭建系统。

“我们当时找到了山东的一家城商行,对方非常愿意接受存管业务,但他们完全没有技术团队。”武鸣说,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再去跑关系,找新的银行。

有多家平台员工向财经网表示,在转型的路上各家平台都付出了很多,但是最后能否成功还是要看自家的资本能力。

3、监管难题

实际上,大部分金融机构转型助贷的原因主要是两点,其一是监管曾在文件中点名助贷可以作为转型方向;第二则是助贷当前监管仍未能完善,业务开展过程中尚有缓冲空间。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银行法学会研究理事肖飒认为,助贷机构只要有推介行为则会构成“实质销售”,如果卖方机构未尽适当性义务,导致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遭受损失的,金融消费者既可以请求金融产品的发行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金融产品的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还可以请求金融产品的发行人、销售者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简单来说,如果助贷机构未能完全向金融消费者进行告知说明义务,助贷机构仍会承担相应的连带赔偿责任。

从监管自身的角度来看。今年一月,坊间曾传出一份由浙江银保监局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浙银保监便函〔2019〕9号),文件表示,我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部分银行开展互联网联合贷款业务不够审慎、合规。因此,文件对助贷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文件重点要求:

金融机构核心风控环节不得外包;金融机构联合助贷平台展业需立足当地不跨区域,原则上只能经营本行有分支机构的地域的客户,辖内城商行分行原则上只能经营省内的客户;金融机构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

按照央行等四部委在8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要求,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经营主体,不得开展与该金融业务相关的营销宣传。

总而言之,监管希望助贷平台帮助金融机构完善自身的产品销售、前期风控的同时,仍需取得相应的牌照或资质,向合规的方向发展。

行业资深观察者董云峰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发展助贷,让正规军有序进场,才能最大限度消灭不合规的金融活动。更进一步,以金融科技公司作为辅助、以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助贷模式,将成为中国零售金融和普惠金融的主流。

助贷虽然并不是一个新生行业,但这也不意味着平台们可以高枕无忧,资本实力和合规要求只是行业的敲门砖,如果想靠助贷盈利,平台仍需要不断自我进化,在赚钱和合规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来源: 财经网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来源:同花顺财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7月25日
下一篇 2019年7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