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或其他共享出行软件尝试做社交,靠谱吗?

最新一起的空姐搭乘顺风车遇害事件中(在此,为避免有消费受害者之嫌,本文不再详述相关背景),在滴滴作出道歉并声明停止相关业务进行整改之后,还有一个点引发了舆论哗然,那便是,一些司机对女性乘客做出的低俗化的、色情暗示的评价,而乘客却无法对其进行删除,而背后的目的可能滴滴是对陌生人社交的尝试。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式,任何尝试都是一种创新,顺风车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一款社交新工具,背后或许也是一番头脑风暴后的创意,并由此打出了“遇见美好,你我同性”的宣传语。如今还能搜到一篇2015年的文章,《”顺风车”成社交新工具?司机:更喜欢搭载漂亮女子》,其中提到,很多豪车司机都是都是看见美女才接单。

但最终导致这种恶性事件,恐怕已远离美好的初衷。

那么,借此来讨论一下,一款出行软件,尝试做社交,靠谱吗?

顺风车或其他共享出行软件尝试做社交,靠谱吗?

1、两个关键点:“关系”和“人性”

如今人们谈论互联网时,常常喜欢使用的一个词是“场景”,事实上,任何场景中,最后都会落到一个点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那么,出行这个场景,除了车与人这个关系——比如打顺风车可能打到豪车,让用户小惊喜一番,最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关系。由此,滴滴方面想到了陌生人社交,似乎确实提升了产品价值的丰富性。

但是,就像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刘德寰教授一再强调的那样,任何互联网产品,都应该洞察人性。

因此,在共享出行软件是否要做社交这个命题上,就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关系,二是人性。

2、以营利为目的能达成非营利性关系吗?

首先来说说“关系”,最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就是营利性关系和非营利性关系。前者多诉诸利益,后者多诉诸感情。前者重当下,过期作废;后者重长远,藕断丝连。虽然不排除营利性目的和非营利性并存的熟人关系,比如和楼下小卖部老板多次交易后,作为熟人他可能在交易中对你态度友好并适度优惠。但更多情况下,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叫做“谈钱伤感情”,真正纯粹的关系更多的是讲感情而非讲利益。反之,既然讲利益和交易,那么将感情往往会被暗中视为一种手段,具有虚伪性。

而滴滴顺风车想要做的社交关系,其实更多的是重情感的非营利性关系。

众所周知,顺风车的基本商业逻辑是有车一族捎带顺路乘客,分摊油钱和过路费,这其中的本质是一种诉诸利益的关系。

因此,试图以营利性关系的过程,达成非营利性关系的目的,本身就有些南辕北辙。

由此,再联想一下核心是交易的支付宝试图做社交而屡屡难成行,是同一个道理。

3、一开始就“见光”的陌生人社交,安全吗?

互联网社交大概可以做这样一种区分:现实世界中认识的人在距离隔阂下通过网络交往关系;长期保持网络关系且只有网络关系的熟人或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网转现”的熟人、朋友或恋人;此外,或许还有一种传说中的约炮关系,可视为迅速网转现关系中的一种。

假设顺风车要做社交,那么只能定位于迅速的“网转现”关系。

首先,司机和乘客之间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匹配行成的关系,具有偶然性,双方了解甚少,并且也极少有时间对对方做进一步的了解。这首先就决定了这种营利性关系转为社交关系的风险性。双方仅凭平台上的打分和标签来了解对方的属性和可信度——而这又可能导向隐私泄露的最大化。

其次,关系的达成,前提是双方需要有达成这种关系的共同预期。很多乘客搭乘顺风车,仅仅是对出行工具的迫切需要,恐怕极少有人幻想借此能够达成一段可靠的社交关系。而如前所述,很多顺风车司机则是希望财色双收,期望美女乘客都性观念极度开放,或者最好就是个荡妇,以满足其猎艳之行;或者就像那些关注丝袜、美腿的顺风车司机评价的那样,至少能满足其单方面的审美需求。双方预期的背离,决定了乘客被置于被动地位。所以,这中司机和乘客双方营利关系的预期和默契不应被轻易打破。

在上述陌生人关系迅速“网转现”、有限了解、关系预期背离的前提下,乘客的安全性诉求就只能寄望于对方的可信度及道德水平上,即纯碎的考验人性的时刻到来了。再叠加夜晚这种时间点,以及车这种封闭性、半封闭性空间,道德水准在平均以下者恐怕是经不起考验的。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交易关系中植入社交关系,风险极高,倘若没有万全的安全保障措施,还是不要轻易来考验人性。

来源:CyberThinker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4月9日
下一篇 2018年4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