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成德合伙人都阳:以终局思维再看新基建

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与会的各位嘉宾!今天下午来到创新论坛的各位嘉宾甚至更多的行业从业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迷茫与困惑,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在现在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建筑业变天了,或者说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在变天,很多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的事,这几年我们都遇到了,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底层逻辑在变化,这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能在万般变化中看到一些不变的东西,在拥抱不确定性的同时抓住确定性的东西。

攀成德合伙人都阳:以终局思维再看新基建

以终局思维再看新基建

2020年除了“新冠疫情”之外,“新基建”成为最受关注的一个热词,从2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新基建对中国整个的产业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央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是宏观的,因为大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足够的战略留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基建未来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给中国的产业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取决于各方参与主体到底有多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新基建能理解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能看到多少确定性。今天我先抛砖引玉,站在我的视角上来分享:新基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新基建对中国的产业格局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站在终局思维下来看新基建将对中国建筑业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一、新基建的底层逻辑

新基建之所以叫“新”,是相对于传统基建而言的;虽然也叫“基建”,但并不是基建工程项目。传统基建,比如说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是宏观世界的物理实体,而新基建的核心是新的信息技术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应用场景。“新基建”这个词提出来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很多解读我们看不懂,因为有大量的新技术,比如区块链技术、数字孪生、边缘计算、云技术等,其次新基建有很多新的应用场景,比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工厂、脑机接口、万物互联等,有一些新的场景我们还脑补不出来,这就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最大的不同。具体而言,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传统基建一般是由政府来主导投资的,即使有社会资本参与,往往也由政府去兜底,但新基建更多是靠社会资本参与,企业要承担大部分的收益和风险,比如说,5G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几大电信公司和铁塔公司在投,互联网、物联网,甚至卫星互联网,大多都是由民间资本主导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新基建是自下而上“长”出来的、是生发出来的、是迭代出来的,而传统基建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

第二,投资的效率不同。新基建的投资效率更高,传统基建的投资规模很大,但投资效率不高,投资周期很长,比如说一条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投资可能有150亿元,可能30年才能收回成本,也可能最终都收不回成本,因为现在大多数高速公路都在亏损,而新基建是由市场资本主导的,市场资本天然就追求高效率,所以新基建领域的投资效率更高。

第三,新基建有更大的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最直白的解释就是“直接投资1块钱,能间接拉动几块钱的经济发展”,其实传统基建也有巨大的乘数效益,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传统基建比如道路,乘数效应大概是3.3左右,即投资1块钱,能拉动3.3块钱的经济发展,但新基建的乘数效应更明显,投资1块钱,至少能拉动5-10块钱的经济发展。

以上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比好的一面,但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新基建也有不好的一面,也就是存在风险的一面:(1)新基建的不确定性更高。新基建有大量的新技术和应用场景,很多应用场景目前还仅停留在概念阶段,距离实际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目前在新基建领域,存在大量超前研发、超前投资的情况,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2)新基建的价值折旧快。传统基建比如房子、道路桥梁,寿命可能是20、30年,但新基建包含了大量的软件、算法和服务,折旧周期可能是以年、以月、以天为单位的,如果新基建不能及时的发挥作用,不能及时的产生经济效应,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3)新基建领域的竞争更激烈。传统基建领域的竞争也很激励,例如一个几千万的项目好几百个单位去投标,但新基建领域因为有更多的平台型企业、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参与其中,未来新基建领域可能会快速产生一批公司,又快速消失一批,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以上总结的是跟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到底新在哪儿。如果把逻辑基点不断下移到极限程度,不断地抽象、还原之后,我们会发现跟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也没有什么新的,因为他们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这个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种经济活动——生产和交易。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是因为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背后各有一条主线,生产效率背后的主线是“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交易效率背后的主线是“信息交互方式的跃迁”。如果能抓住这两条主线,再从人类的历史去看人类的未来,就基本能看清了,因为人类的未来其实早已蕴藏在人类的历史之中,人类每一次巨大的进步,包括历次工业革命,其背后就是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在数量级层面提升的结果。比如说在前工业时代(小农经济时代),主要靠我们把吃的那点东西转化成生物能进行生产,人类能驾驭的能源非常有限,交易的效率也很低,商品的流转主要靠脚力和马车,信息交换的效率也非常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背后都是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在数量级层面的提升,例如在生产环节,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到电力、到互联网,生产效率每一次都是数量级层面的提升;在交易环节,从马车、到木船、到火车、到高铁、到飞机、到远洋货轮,实物商品流通的效率不断提升,信息流转从写信、到电报、到电话、再到全球互联网,信息交换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新基建就是为了人类社会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而准备的,到那时候由机器来学习算法并驾驭大数据,推动生产效率进一步在数量级层面提升,而且通过用大数据的方式,我们能不断地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信用不传递的情况,不断地提升交易效率。我们再看新基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其实跟历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传统基建的发展一样,就是利用新技术,让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在数量级层面得到提升。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清哪些是新基建的精华、哪些是新基建的泡沫。大量的新技术在刚开始时,都存在巨大的泡沫,凡是不能在数量级层面提升效率的,大部分都是新基建的泡沫。

二、新基建对中国产业格局的影响

为了弄清楚新基建对中国的产业格局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得先了解中国目前产业格局的现状,这里仍然围绕生产和交易的两条线来看。

在生产环节,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长、最牛的产业链,比如最近比较好的产业链平台爱建云,尤其是在基础原材料、工业品、中间品和消费品环节,更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举例来说,在原材料环节,目前我国粗钢的年产量为10亿吨,排名第二的印度是1.1亿吨,我们在原材料环节,很多产业都是产能过剩的;在工业品和中间品环节环节,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联合国定义的全部200多个工业品品类的国家;在消费品环节,“中国制造”的威力世界闻名。在头部,也就是高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服务环节,我国近几年也发展很快,以华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领域的崛起引起西方国家的围剿,在其他领域,中国在移动领域支付全球领先,阿里云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云,字节跳动的成功也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这就是我国目前产业链的现状,在中间环节我们遥遥领先,并且经过1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还在全力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我国在高附加值产品和高附加值服务环节也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就。

在交易环节,无论是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也好,还是信息平台、信用平台、交易平台这些数字基础设施也罢,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目前我国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主干线已经基本完成,未来更多的是毛细血管的新建需求。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各种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和信用平台发展得也还不错,比如大众点评网通过数据的方式降低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了交易效率。

把生产和交易结合起来看,我们就能一窥中国整个产业格局的现状:在生产环节,从1984年开始,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经过了40年的发展,我国在中间环节遥遥领先,并不断地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在交易环节,从2008年开始,我们大力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航空业全球第二,高铁、港口全球第一,这是我国整个产业链的现状,“生产环节+交易环节”使我们成为了世界上供应链体系最完备、效率最高的国家,我国的供应链体系是跟西方国家博弈最大的筹码。生产环节和交易环节的不断发力,形成了我国现在的产业格局。但发展到现在,其实也存在一些瓶颈:(1)在能源结构上,中国的传统能源无法达到自给自足,近三分之一需要进口,传统能源结构面临升级的诉求;(2)在高附加值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以及信息流转环节,我国需要极大的依靠新型能源(算力、数据),目前这一块不是我们的强项,尤其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独立创业、自主更生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挑战,与此对应的是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应用的诉求;(3)在实物流转环节,虽然我国主干道已经完成,但实物物流的效率太低,随着都市圈、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在城际连接交通的建设需求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三个方面的瓶颈和矛盾直接催生了新基建的七大领域。

在本质上,新基建一端连着生产,另一端连着交易。未来,新基建会大量赋能传统行业,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带来效率在数量级层面的提升,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所有行业未来都值得重做一次!中国的产业格局,一定会越来越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各个环节的交易效率也会不断提升。哪个企业能抓住其中的一个环节,能提升某个环节的效率,这个企业肯定就是时代的企业,例如,“贝壳找房”提升的就是交易效率,因为房产中介行业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贝壳通过数据数据平台的构建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蚂蚁金服这种个人体系的构建,也是通过抓取人的行为数据来构建个人的信用体系,降低信用不传递的情况。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孪生、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会应用于所有行业,未来将是两个平行世界——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两个世界相互映射、互相迭代之下,任何产业的格局都将被重塑,任何产业都会迎来范式革命,这就是中国产业格局未来的趋势。

三、新基建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基建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为三阶:

一阶影响是最直接的,新基建能带来一些新的工程项目,比如说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以及城际铁路等等,这些影响都是表面的,尽管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他不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二阶影响是新技术对建筑行业的赋能,这会引起传统建造模式的转型升级,未来能对建筑行业整体效率带来数量级层面的提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建筑业是个传统行业,科技渗透率非常低,2016年麦肯锡的一项研究统计了所有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水平,建筑业排在倒数第二位,排在第一的是农业和屠宰业,这还是2016年的数据,今天的建筑业很可能已经被农业和屠宰业赶超了。建筑行业还是比较落后的,但落后就意味着有广袤的空间。阿里巴巴、华为等高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将会推动建筑行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比如智慧建造、人机协作、建筑3D打印等等,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关键数据的识别与抓取,未来任何行业之间的顶层的竞争就是数据之争,哪个企业能掌握数据就能赢得竞争优势。未来数据在建筑行业也将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每个项目都说资金难融资难,现在企业的贷款都是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需要大量的担保,未来可能就不需要了,可能是以单个项目为主体来贷款,但银行凭什么决定给项目提供贷款呢?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抓取项目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的各种数据,包括每一个工人在作业过程中的行为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和算法制定差异化的保费、差异化的利息,类似于蚂蚁借呗,我们每个人的利息、额度都是不一样的。

三阶影响是新基建对建筑行业的终极影响,就是加速建筑行业的分野,影响建筑行业的终局。其实建筑行业的摩擦力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大的,包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摩擦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摩擦力,甚至一个企业内部的摩擦力,这些摩擦力都非常大,整个建筑行业都非常粘稠。就是因为有这么大的摩擦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建筑企业才能找到生存的空间。但是,随着科技对于建筑行业的赋能,摩擦力会越来越小,整个行业的未来会越来越平滑。从物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建筑业已经处于顶峰,在一个没有增量的竞争世界,摩擦力如果再变小,将来肯定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十四五”时期是建筑行业的洗牌期,整个行业格局会被重塑。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迹象,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头部的聚集效应效越来越明显,顶级央企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出现了战略趋同的趋势。除此之外,很多大资本、高科技企业已经盯上建筑业了,像建筑业这种相对落后、集中度低的行业,是非常适合高级物种降维打击的。

总之,这轮竞争稳定下来之后,行业格局将会被重塑,整个行业可能只剩三种企业:个位数的超级大平台,两三位数的行业龙头,以及数以万计、数以几十万计的小微企业组成。极少数的超级大平台可能有三类:第一类是中铁、中建、中交的股份公司和集团层面,他们是央企,承载着国家的战略,代表国家在特定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第二类是资本,比如说平安建投、泰康资本、中信建投,这些大资本正在跑马圈地;第三类是阿里、高德等企业,当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真正来临的时候,高科技企业很有可能凭借数据优势最终成为建筑行业的超级大平台。行业大龙头主要是建筑央企的优秀工程局、地方性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以及非常少量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处于细分赛道的企业,比如说装饰领域的金螳螂。剩下的就是数以万计、数以几十万计的小微企业。在欧美国家建筑市场的格局中,在成熟市场里,头部企业是非常少的,比如在美国和日本,头部企业只占0.1%-0.5%,剩下的99%都是小微企业,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该怎么办?总体而言,超级大平台要引领,这一点毋庸置疑,必须要有全球视野、有适度超量的投资;行业大龙头要协作,要把超级大平台和小微企业连接起来;小微企业的策略是寄生,在超级大平台和行业大龙头编织的生态圈里,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置;对于中等的企业,要么就把自己进化成行业大龙头,要么就退化成小微企业,因为当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恐龙可能会灭绝,但阿米巴虫、细菌可能就能活下来。

未来十年,所有建筑企业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很多企业会痛不欲生,但与其被外部环境逼的不好过,还不如逃离舒适区,选择一条难的路,会越走越简单,而选择一条简单的路,会越走越难。坚强、笃定、不断地修炼内功,这是企业唯一的出路。我们一定要在拥抱变化的同时,去抓住那些确定性。未来已来,但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我们看到了、抓住了,可能就会有先发优势。

最后,祝愿所有的与会嘉宾,所有的建筑企业,在未来这个不太好的外部环境里,我们都能挺过严冬,沐浴朝阳,谢谢!

(此文章只供学习讨论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来源:溺于你心海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5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