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年回溯及展望

作者简介:上官莉娜,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2;黄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本专业学术期刊在1994-2013年间所发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得出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蓄力加速、稳步上升和深化创新的发展过程,梳理出学科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与研究动向。展望未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进一步构建整体视域,提升学术思维层次,促进学科的内源性发展。

标题注释:本文为武汉大学自主科研(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阶段成果。

共词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分析文本中相应术语共同出现的形式,按照相关程度将某一学科内所统计的文献进行分类,并探寻相互间的关系,以此观测出学科的研究热点,分析学科的发展态势。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掌握特定时段内由关键词反映出的相关信息,并借助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可视化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与分类,实际上是对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行为目的进行探究,是实现由符号到意义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过程,可以为总结与预测学术热点和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支撑。本文将利用CiteSpace III(CiteSpace共词分析所涉及“关键词”的范围一般比我们平时所指文章关键词——Key words要广,不仅包括作者所标引的词,也包括统计论文中标题摘要中的共引关键词和共引术语等。本次研究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指“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叙词——Descriptors、自由词——Identifiers、文章关键词、作者标引的词”中的共引关键词和共引术语等)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特定时段内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

一、期刊选择与数据分析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并在90年代中期步入发展快车道。为展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着力点与关键点,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我们选取了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4本专业学术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筛选出1994年至2013年间发表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对其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和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1994-2013年间这4本期刊发表了21851篇论文,从中筛选出287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并得到它们的Refwork数据,将其导人CiteSpace III工具软件,设定时间跨度为1年,阙值为30,我们选取了前15位高频关键词以及前10位高中心性关键词呈现在表1和表2中。

CiteSpace III软件的频次和中心性反映了特定阶段的研究热点。频次和中心性越高,它所指向的研究问题越热门,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1994-2013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核心论题(“比较”仍然作为方法附属其上,离真正意义的学科独立性尚有差距),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以及以美国为主的国别研究是学界研究热点。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年回溯及展望

历史是研究主体在理论建构中难以逾越的重要边界。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话题、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的变化。通过共词分析,对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做初步梳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蓄力加速阶段(1994年-2001年)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尚处于零星研究的状态。90年代中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1995年10月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京召开、苏崇德教授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正式出版,都标志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从表3中可以发现高频词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道德认知”等均出现于该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才培养、情感投入等诸多方面。从总体上看,该阶段正处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专业课程之后的蓄力加速状态,研究者逐渐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选题纳入到比较视野中。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年回溯及展望

(二)稳步上升阶段(2002-2009年)

在这一阶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了稳步上升期,“启示借鉴”取向较为明显,关键词的分布比较稳定,研究话题的分布也较为均衡,并没有出现年度上的波动或者某一关键词集中爆发等情况。该阶段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对稳定地保持了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价值引导等方面的主题。在这一阶段,每年都会出现关于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的关键词,有关“德育”的研究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保持相当大的比重。第二,出现了大量新的研究话题与研究热点。在延续传统的同时,研究者经常把一些新的概念和议题引入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比如“国家意识”“新自由主义”“危机管理”“价值多元化”“价值观教育”等逐渐为学者所挖掘。这说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正不断扩大,一些学者开始注意用新视角、新理论来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第三,国别研究蓬勃发展,美国成为国别研究的重要阵地。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有关“他国”的关键词,如“俄罗斯社会”“日本”“美国”“美国高校”“德国”“新加坡”等,说明学者更多地以国别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题,其中对美国的研究占据了主要地位,数据显示与美国有关的关键词出现了31次,仅2006年就出现了13次“美国”,8次“美国高校”。国别和议题的偏好体现出学界关注的重点和层次,也隐含着不同民族国家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话语权的争夺与抗衡(见表4)。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年回溯及展望

(三)深化创新阶段(2010年-至今)

通过CiteSpace III对4本期刊进行整体和阶段性的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自2010年开始,学者们更加注重从具体问题以及文化多元性等方面着手,在探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一方面逐渐注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建设,其研究开始从单一的“比附借鉴”转为多元的“融会贯通”,通过理解与融通不同文化背景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功能结构、方法路径等方面的内容,谋求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和学科发展,更加强调运用哲学思维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加以探讨,从宏观、整体的角度进行梳理和思考。另一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但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上有了新发展,而且逐步出现了新的研究议题,越来越多的创新性关键词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比如“生命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逐渐被引入到研究中来。学者们更加关注选题和视角,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内容,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见表5)。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年回溯及展望

话语主题是一定时期学术共同体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集中表征该时期学术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叙事空间,密集的话语主题是研究热点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比较德育”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蓄力加速、稳步上升、深化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理论环境和现实问题是有差异的。由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因此在蓄力加速阶段更多侧重于“比较德育”的层面,学者们更习惯于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伦理等方面探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移植。随着对国外情感教育、公民教育、价值教育、宗教教育等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学科内涵、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逐步完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在继承了“比较德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课”“思想理论教育”等关键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特别是在2013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词汇出现2次以上,而不是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等形式分别出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首次作为单一年度最高频的关键词出现,这说明学界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和学科性质逐步达成共识,这是学科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次属研究领域逐步拓展

综观20年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上位概念,次属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界关注议题体系应既包括母学科中符合学科理论特质的问题要素,也包括符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跨学科属性的独特问题元素。不仅在传统的“德育”选题上不断扩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而且越来越多的创新性选题被纳入视野,例如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的解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文化问题、发展方式问题等的研究;同时许多西方的理论被引介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如“价值澄清理论”“公正团体法”“朋辈心理辅导”等。研究领域的不断延展说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科学化、学科化,相关研究也更显精细化,学理色彩逐渐浓厚。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看,20年间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聚类达69类之多,这表明研究领域的不断延展也带来了学科意识泛化的倾向,学科边界较为模糊,导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发展”的状态。

(三)“课程建设”长期受到关注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课程建设一直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有关“德育课程”“课程设置”“道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关键词不断被提及,并且许多文章都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国外经验逐步被挖掘和吸收。这表明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上好中国“思政课”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同时也不应忽视成果背后的隐忧。第一,虽然都是建立在中外比较基础之上,但学者对中国课程建设的研究呈现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第二,对国外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往往更多侧重于描述,或者是“描述+启示”的机械套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解释力欠缺。

过去20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彰显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但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一些带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以下问题还需要学界今后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构建比较的整体视域

“比较”是一种具有工具价值的方法,同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们更强调“比较”是一种视域。所谓“视域”,是思维模式也是研究视角,更是研究主体基于跨文化视野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考察。[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侧重整体视域的构建,每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有其独特的整体存在方式和内在的发展规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规定其整体视域。而这种规定性来源有3个方面,第一,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有其基本的模式,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广义上的文化视域,因此可以规定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视域。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其自身的研究边界,正是由于学科边界的存在,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独特功能以及不可替代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正是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内规定自身的整体视域。第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很强时代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既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课题,也为其研究视域做出了现实的规定,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整体性考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视域的规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层面,整体视域构建应该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从整体上审视中外文化的大环境,进而分析不同文化视域下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形成对中外不同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认识,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大格局中,在比较的基础上,彰显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的独特性。探寻各个文化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而理解和吸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成分。第二,要把握视域间的融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中国视角审视国外,更需要用国外的视角反观中国。以“他者”的视角,从“镜子”中看自己,分析不同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审视我们的长处与不足,使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有国际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第三,建构整体学科视域,在进行研究时把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构建较为完善的学科概念体系、内容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逐步展现出学科整体图景。

(二)促进思维层次的深化

通过文献梳理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20年里由分散到整体、由传统到创新等不同思维逻辑上的深化,但许多研究更侧重于对经验的描述以及技术层面的移植,而对经验的解释以及思维层面的理解则相对薄弱。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思维层次的深化是其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要使现阶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一步回答理论与现实问题,保持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就需要深化当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维层次。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反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注重学科思想智慧的积累。反思既往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凝聚具有中国风格、时代气息和国际表达的学科思想智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理解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华、把握当前中国的时代特征,融汇西方理论的思想素材,进而探索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与规律,解读学科“内部世界”。另一方面,要用问题意识引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比较中寻找研究的核心问题。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寻找“我”与“他者”的问题共通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问题意识的深入是带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积累学科智慧的重要环节,要遵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逻辑,综合利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促进思维层次的深化。

(三)走内源性发展的道路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通过参照系获得知识的学科,注重“我”与“他者”的相互关系,需要通过阐释、理解、借鉴和吸收“他者”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所用。然而,近些年这一学科特征也部分导致了学科意识泛化的倾向,如单纯利用国外相关话语体系和思想素材解读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按照西方学术标准来裁剪、取舍和诠释,“生搬硬套”地直接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进行嫁接,这些做法既不利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工作的开展。我们认为今后应更加注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源性发展,内源性发展不同于依附性发展,更强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它是指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尊重本土理论和制度的价值与作用,探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当前中国时代特征的发展进路。

首先,要在比较中寻找共识。共识往往是人类智慧中认同度最高、最有凝聚力的部分,寻找共识可以引发对灵魂深处的反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在价值中立的指导下对国外经验的“拿来”,而是要对本土性与域外特殊性有精准的研判。其次,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部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有意或无意地漠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统,放弃自身学科优势;应充分调动学科内部资源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表达”反映、解决现实问题。最后,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利用好传统文化优质基因来完善和补充主流意识形态,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加在国际上进行学术对话的分量,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6月11日
下一篇 2016年6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