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我们正处在无线音乐时代,CD和黑胶唱片虽未退出历史舞台,但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它们也基本沦为了收藏品。

流行音乐与数字音乐堪称天造地设的组合。先进的网络技术让听音乐变得越来越轻松,并将身体负担降到了最低限度。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然而,流行乐迷们也许永远无法想象古典音乐在数字化进程中遇到过怎样的阻碍和困难。从实体唱片到数字音频,绝不只是载体的变化。例如,音质问题直到今天也没能得到完美解决。

尽管无损格式的音质在理论上可以媲美甚至超越CD,但由于绝大多数无损音频在制作流程上并未达到相应标准,且还有大量假无损充斥其间,导致它们与真正的CD音质尚存在明显差距。如果只是聆听流行歌曲,这种差距也许不会对听者造成太大困扰;但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回放音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古典音乐在数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难题绝不只有音质这一个方面。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被“拆解”的贝多芬

在许多业内人士眼里,古典音乐的逻辑与数字音乐的逻辑总显得格格不入。数字音乐的整个系统似乎难以很好地承载信息量大、音质要求高、持续时间长、目录逻辑繁琐、乐章结构严密的古典音乐。

形容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中的悲观主义者”的美国知名音乐策划人德鲁?麦克马内斯在其专栏文章《古典音乐新纪元》中感叹道:

如果你是一名古典音乐狂热分子,那么,苹果公司的下载服务,使用起来就像是一场噩梦。我并没有因为苹果剁碎了马勒的交响曲,或者他们让我根本不知道正在听的是哪个管弦乐队的演奏版本而责怪他们。我谴责的是,变得越来越僵硬的音乐工业正在使他们自己成为局外人。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除了音质以外,同样令人感到困扰的,还有古典音乐那如钟表般精密的内部结构时常毁于粗制滥造的音乐剪辑和简单混乱的页面呈现。

麦克马内斯是一名技术狂人,他在文章中特意回顾了自己早年的数字音乐聆听经历:

1997年的某一天,他接触到了刚刚诞生的音乐播放软件MusicMatch Jukebox。为了更好地了解MP3这一全新的音频格式,他特意选择了1976年再版发行的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黑胶唱片的数字音频。

这首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中间没有停顿(许多交响乐作品里都会出现乐章间持续演奏的情况),在CD中,录音师们必须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来实现这种音轨间无缝衔接的效果。但彼时的MusicMatch以及整个数字音乐尚不成熟,容易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对此,麦克马内斯用生动的笔调写道:

第三乐章在最后的巨大渐强声中结束,然后,在沉默的间隙中忽然冒出了两秒钟的刺耳噪音,接着又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高潮部分的笨拙解决,同时又进入到第四乐章的开始部分:这简直可以被称为贝多芬式中断法。

“这可一点都不酷,”我心想。接下来,我耗费了四个半小时,希望针对这一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因为有相当多的古典音乐在唱片中以这种方式运作。我不能让这崭新的数字音乐图书馆像一个患了癫痫病的自动点唱机。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如果你下载数字音乐的历史足够久远,或许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彼时,数字音乐及其播放软件尚不成熟,两个乐章间出现卡壳现象是常有的事情。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类似这样的问题早已不复存在。然而,由于标准和规范的长期缺失,“娇贵”的古典音乐在鱼龙混杂的数字音乐系统里,依旧容易“水土不服”。

能否获得一份准确的作品目录?

流行音乐爱好者可以在网站上随意下载贾斯丁·比伯的歌曲,然后将它们全部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而不用担心每首歌曲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不过,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倘若要下载威尔第的《安魂曲》,问题就变得有些复杂了。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这部作品总共有七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又包括9个部分。一部完整的威尔第《安魂曲》包含了15首曲目,通常也意味着有15个下载文件。而这15首曲目又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七个乐章必须按序聆听,第二乐章中的9个部分也决不能颠倒错乱。

乐迷们必须祈祷某音乐软件支持整张专辑下载,并且,该软件最好已经严格按照作品目录为这15首音乐编了号,并且使用不同层级的数字进行标注,否则有可能让那些入门爱好者以为这部作品有15个乐章。

然而直到今天,在各大主流音乐软件上,这一问题都没能得到很好解决。以下是两份《安魂曲》的数字音频目录,据页面信息显示,它们均来自索尼音乐于1993年发行的由乔治·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但曲目顺序却截然不同:

1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2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尽管第二份目录的曲目顺序是正确的,但并未在编号逻辑和排版方式上进行任何优化。不妨对比下面这份目录,页面信息显示来自DG公司于1995年发行的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版本: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这份目录的呈现形态无疑是三者中最清晰的 ,但在数字编号上依旧存在硬伤,未能准确标识出乐章之间的划分逻辑。

对于现在的古典音乐入门者来说,要想真正弄懂一部大型声乐作品,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是如何找到一份足够准确的下载或试听目录,然后再着手去熟悉这些目录里经常会出现的意大利语、德语或法语名词。

就算有些乐迷对唱片公司和录音版本不那么看重,一份完整清晰的曲目单也总是会让人感到愉悦。比如下面这份目录来自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并与安妮-索菲·穆特合作演绎的维瓦尔第的《四季》,基本完整还原了CD唱片上的目录呈现形式。对于任何一位聆听者来说,这样的目录都是非常友好的: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相关背景信息介绍尤其能够给入门者提供帮助: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然而,这样完整且严谨的目录形式和文档归纳在当下各主流在线音乐平台的资源库里,依旧显得凤毛麟角。毕竟,这些应用程序和浏览页面不会因为古典音乐的特殊性而对其呈现形态进行专门优化。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目录: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即便有经验的乐迷,除了知道它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作品外,对这些曲目的信息也一无所知。只有当你将鼠标放在其中一条曲目链接上,才会额外显示出这首曲目的详细信息,原来省略号前的Fr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头两个英文字母。

省略号下的碎片化消费

以上列举的这些目录图片均来自各音乐软件的PC端界面。由于手机端的横向显示内容更少,且目前主流的手机音乐软件均不支持横屏显示,导致标题省略的问题更加严重。

没有任何一款手机音乐软件会因为古典音乐的曲目标题太长,而在目录界面里自动采用跨行或滚动的方式来呈现整个标题。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粗暴的省略号,便将你挡在了古典音乐的大门之外。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许多行业分析师认为,像iTunes这样的数字音乐下载商店可以为新人提供很好的服务,但并不适合喜欢深入钻研音乐的狂热分子。

如今,这些平台依旧没有对古典音乐的下载模式进行过专门优化。在资深古典乐迷看来,数字音乐的“先天不足”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在他们眼里,数字音乐或许还没做好取代传统唱片的准备,使得CD在如今的全球古典音乐市场中依旧占有多数份额。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以及那些只是偶尔尝试古典音乐的听众来说,这些问题似乎不会造成太大困扰。

我们也许只是在某个音乐软件里将威尔第的《安魂曲》大概试听一遍,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其中一两首单独下载。乐章顺序、曲目逻辑、录音版本、唱片公司根本不重要。至于音质差别,对于无线蓝牙耳机来说,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样的聆听方式下,标题省略似乎也不再是一个难以忍受的问题,既然将某首曲目抽离出了整部作品,标题中包含的信息自然也可以变得无足轻重。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音乐的消费方式和聆听方式彻底碎片化了。过去,古典音乐的销量以整张唱片为单位,如今则以曲目为单位。对于流行音乐来说,这一区别并不十分重要,但对于古典音乐而言,一张唱片往往包含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一首乐曲不过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衡量标准的差异,让所有事情变得不同。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的确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让全世界的乐迷们能够随时随地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源。

以单曲形式聆听古典音乐,看似违背了这门艺术的基本准则,但至少能让一些人不再对这门艺术望而生畏。

对此,权威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前主编詹姆斯·乔利曾表示:“过去常常有令人沮丧的古典音乐产业数据,如今,网络也许不是它的救星,但的确为它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播放软件和数字音频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不过,我们依旧会对数字音乐的未来抱有更多期待,并有理由相信碎片化并非人们消费古典音乐的必然选择。前面提到的那些缺陷实际上并不是所谓的“先天不足”,或无法攻克的难关。尤其在界面的呈现逻辑上,只需打破流行音乐的单一范式,整个技术系统完全可以更好地为古典音乐提供支持。

这绝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

来源:后来之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7月10日
下一篇 2019年7月10日

相关推荐